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糜漢》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
  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
  漢章武二年十月底,益州郡豪族雍闓弑殺太守正昂於滇池,並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佔據益州郡作亂。

  本郡豪帥孟獲亦糾集部眾,加入雍闓的叛亂行動之中。

  而就在下一月,更大規模的叛亂行動在益州南中一地上演著。

  漢章武二年十一月,牂柯郡太守朱褒下令封閉郡內的一切交通要道,並大肆捕殺境內忠於大漢的屬吏。

  同月,越嶲郡叟王高定率部眾襲擊郡府,殺死郡將焦璜,並捕獲太守張裔,用實際行動響應著雍闓的叛亂。

  及至章武二年十一月中旬,南中四郡中有三郡明確掀起叛旗。

  只有永昌郡的局勢尚不明朗,而這三郡的叛亂漸漸有聯合在一起的態勢。

  在短短的一月之內,南中就有了如此大規模的叛亂態勢,乃是因為在雍闓得到諸葛亮南征的消息後,便第一時間派出了親信聯系南中各郡的那些叛賊。

  在以往南中四郡往往被當做一個整體,便是因為南中四郡內的各地方豪族之間都有著緊密聯系的緣故。

  甚至早在劉備入主益州之初,雍闓與其他郡的地方豪強就在暗地裡達成了一種政治聯盟。

  而就在這種如火如荼的叛亂態勢之下,短短一月之間整個廣袤的益州南部疆界,幾乎都脫離了大漢朝廷的控制。

  當南中各郡的叛亂發生之後,各種危急的消息不斷從各地送往在領軍南下的諸葛亮手中。

  而在收到那眾多的緊急軍情之後,剛剛領軍到達南安的諸葛亮馬上下令召集諸將議事。

  南安乃是犍為郡中的一個縣,犍為郡乃是益州北部的一個郡。

  在兩漢的四百年間,由於益州與荊州一般所轄地域過大,所以無論是為了方便政治管理,還是根據風土人情劃分,益州與荊州一般通常分為南北兩部。

  益州北部乃是益州的富庶地域所在,而益州南部通常指的就是南中四郡。

  犍為郡作為益州北部諸郡中最為靠近南中四郡的一個郡,在過往南中四郡發生時,官軍時常都會將犍為郡作為平定南中動亂的基地。

  而南安是犍為郡中水陸交匯的一個縣。

  故而當初南中有所不穩時,劉備便讓趙雲領軍駐扎在此。

  諸葛亮在領著五千梁州軍進入犍為郡後,並又馬上南下來到了南安縣外與趙雲的大軍匯合。

  可是讓諸葛亮有些沒想到的是,南中的那些亂臣賊子動作竟會這麽快。

  他剛剛一到達南安縣便得知了南中三郡皆起兵反叛的事。

  按時間推算的話,這就說明在他領軍離開成都沒有多久之後,南中的叛賊就得到了他領軍南下的確切消息。

  否則不足以解釋,南中為何會如此湊巧的三郡皆叛。

  想到此諸葛亮心中就浮現幾絲冷意——看來他在成都的清理活動還不夠徹底。

  可現在不是考慮這點的時候,面對著南中全境幾乎全部反叛的現實,身為大漢南征主帥的諸葛亮,必須盡快拿出一個應對策略。

  否則若不遏製南中四郡的叛亂態勢,想來不用多久,南中四郡的叛亂就會波及到益州北部諸郡。

  這一點是諸葛亮最不想看到的。

  在諸葛亮的召集之下,目前聚集在南安的所有文臣武將都來到諸葛亮的主帳中。

  而在眾人到齊之後,諸葛亮便令隨軍的馬謖,當著眾人的面將他所收到的軍情給念了出來。

  在主帳內的一眾文臣武將中,有些人提前收到了一些消息。

  但大部分人乃是跟隨諸葛亮剛剛南下,故而他們在剛聽完馬謖念完的軍情之後,幾乎在場所有人的臉上都流露出嚴峻的神色。

  從情報中可知,南中四郡只有永昌郡尚未有明確的叛亂消息傳來。

  四個郡有一個郡未參加叛亂,這個消息聽起來還算可以,但能跟隨諸葛亮南征的人,都對南中四郡有著一定的了解。

  在南中四郡中,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說,永昌郡都是四郡中墊底的存在。

  而且他的墊底不是說與其他郡差的是一點半點,他們之間的差距其實是十分大的。

  可以這麽說,如果益州等三郡算貧瘠的話,那麽永昌郡幾乎可以稱之為是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故而永昌郡是否參與叛亂,根本就不是一件值得安慰的事。

  哪怕永昌郡是忠於大漢的,但永昌郡內的忠臣再多,他們也沒辦法為朝廷的南征大軍提供半點助力。

  從實際情況來說,益州三郡的反叛,等於是宣告了南中全境已然全部反叛。

  千裡南征已然是不容易,現在還要面對著如此棘手的局勢,在場的人沒有一個會不感到憂心忡忡。

  諸葛亮在看到眾人臉上有憂慮的神色後,他倒沒有出言寬慰眾人。

  目前南中的局勢的確是頗為棘手,並且在漸漸朝著他最不想見到的態勢轉變,在這種情況下,眾人會心懷憂慮很是正常。

  憂慮才會慎重,慎重才能不會放下大錯,大戰在即,諸葛亮覺得這一點十分重要。

  只是諸葛亮還是將目光看向在座的一位白袍英武大將,然後他便開口問道:
  “子龍領軍鎮守南安日久,對南中各勢力想必了解不淺,當今南中叛賊勢大,子龍可有計略敗敵?”

  諸葛亮詢問的人,正是近一年來一直駐守在南安的征南將軍趙雲。

  而趙雲在聽到諸葛亮的詢問後,臉上立即浮現思索之色。

  可思索良久之後,趙雲最後只是挺直身體,對著諸葛亮一拜答道:“臣一時之間並無良策。”

  聽到趙雲的回答,諸葛亮只是揮手繼續讓趙雲坐好。

  雖然諸葛亮頗為期待趙雲能給他提一些良策,但趙雲無計可施倒也不會讓他太失望。

  凡人皆有所長,趙雲跟隨劉備多年,便是以“質性沉穩”四個字得到劉備賞識。

  這樣性格的趙雲,防守才是他的長處,至於進攻畢竟不是他的所長。

  在見趙雲無有良策之後,諸葛亮又環視了一遍主帳內的諸將。

  此番南征他雖然沒有帶太多兵馬南下,但人才倒是帶了不少。

  李恢、張翼、馬忠、馬謖、楊儀等,皆是當今大漢儼有聲名的一時俊傑。

  可這些俊傑在看到諸葛亮帶有期待的目光之後,卻情不自禁的紛紛躲閃開諸葛亮的目光。

  不是他們心中有鬼,是他們現在對當前南中棘手的局勢,一時之間都沒有太好的應對策。

  在看到諸位俊傑下意識的反應之後,諸葛亮倒也沒有動怒,他接著對在場諸人言道:
  “吾意欲領軍繼續南下,進駐僰道,不知諸君對此舉有何看法?”

  聽到諸葛亮的這個意圖,在場諸將的臉上立即就浮現了勸阻之意。

  率先出來勸阻諸葛亮的正是新任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字德昂,益州郡俞元縣人。

  建安十八年劉備征伐益州時,李恢聽聞這個消息後認為劉璋必敗,便主動拋棄一切北上投奔劉備。

  李恢的主動投奔,令劉備對他十分賞識。

  當初馬超願意歸順劉備,正是李恢作為說客說動的。

  後來劉備拿下益州後,因為李恢的功勞,便升遷李恢為益州別駕從事。

  當初劉備在入主益州後,由於隆中對有“南撫夷越”的戰略,他便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管理南中的一切軍政要務。

  可就在今年年初時,第一任庲降都督鄧方病重,劉備有意挑選新的庲降都督人選,他便就此事詢問李恢的看法。

  在聽到劉備的詢問之後,李恢毛遂自薦願意接替鄧方擔任庲降都督一職。

  面對李恢的自薦,劉備笑著答應了。

  不過由於今年南中的動靜引起劉備的懷疑,故而劉備雖然賜予了李恢符節及庲降都督的身份,但他一直沒有讓李恢前去上任。

  他只是讓趙雲領軍南下駐守南安威懾南中。

  而這次諸葛亮南征時,考慮到李恢的身份,便將他帶在了南征大軍中。

  並且由於李恢庲降都督的身份,因此他算是目前帳內身份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於禁、趙雲的第四人。

  當李恢出身後,帳內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他的身上。

  而李恢接下來說出的話,也代表著帳內大部分人的心聲。

  “臣聽聞古代賢人凡是領軍作戰的,無一不先考慮好大軍的退路,方才定下出擊的策略,這便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道理。

  現我軍位於南安這水陸交匯之處,進可威懾南中叛軍,退可保守益州北部諸郡,這正是兵法中所說的“不敗之地”。

  而僰道地處郡界南疆,與南中僅一河之隔。

  況時值冬季僰道水路不暢,加之僰道距離南安何止千裡,轉運糧草十分不便。

  若我軍有進攻之策略,進駐僰道倒也無妨。

  可如今我軍暫無平敵良策,卻要貿然南下深入,一旦我軍有所不利,到那時我軍再想安然退回便難了。

  故而我軍進駐僰道一事,還望丞相三思。”

  聽完李恢的話後,在場大部分人臉上都流露出讚同之色。

  他們倒不是畏敵,只是相比於貿然南下,他們目前更傾向於駐守南安進一步靜觀事態發展。

  以靜製動,前人平叛南中動亂時都是這麽做的。

  而諸葛亮在聽完李恢的勸阻後,他並沒有急著否決李恢的勸阻。

  李恢乃是南中大姓出身,對於南中的地形,他可謂是在場諸將中最為了解的一人。

  單單從地理因素來說,李恢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但諸葛亮之所以要急著領軍進駐僰道,自然有著他的道理。

  “德昂雖言之有理,然倘若南中叛軍不固守疆界,反而領軍北上,到那時僰道無大軍駐守,恐益北諸郡為戰火所侵襲也。”

  聽到諸葛亮的這句話,李恢突地一愣。

  的確如他所說,僰道距離南中太近了,要是大軍貿然進駐僰道有所不利,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但同樣的是,由於僰道距離南中近,那麽只要漢軍大部進駐僰道,那麽僰道就會成為一把時刻懸掛於南中頭顱之上的利劍。

  在這把利劍未被折斷前,南中叛軍是不敢貿然北上的。

  諸葛亮為何這麽憂慮南中叛軍北上呢,那是因為南中叛軍一旦北上,那麽益州北部諸郡就要遭殃了。

  益州北部諸郡才是益州的精華所在,以往大漢數次大戰的軍糧,便大多由益州北部諸郡中得來。

  而目前正是益州北部諸郡剛剛播種完冬小麥的季節,一旦南中叛軍北上破壞那麽剛剛播種下的冬小麥,那麽造成的後果將會是十分嚴重的。

  或許以諸葛亮對雍闓等人的了解,他們並沒有這番見識。

  可是諸葛亮卻是知道,這次南中叛亂背後有著逆魏的影子。

  雍闓等叛賊首領想不到,不代表逆魏想不到這一點,不輕視任何一位敵人,是諸葛亮領軍打仗的第一信條。

  故而諸葛亮才想著要早一日進駐僰道。

  可諸葛亮的擔憂,不是所有人都懂。

  就如李恢。

  在聽完諸葛亮的擔憂後,李恢不理解地言道:“南中叛軍向來看重地利,他們又怎麽會輕易離開南中北上呢?”

  不止李恢不理解,在場的大部分人也認為諸葛亮有些謹慎過甚了。

  看著眾人不理解的神色,諸葛亮正欲開口進一步解釋,在這時主帳內有一聲結巴的聲音陡然響起:

  “賊,賊軍一定會北上。”

  當這聲結巴的聲音響起之後,眾人立即都意識到這聲聲音的主人是誰。

  除去那位立義校尉鄧艾之外,還能有誰?
  作為代替糜暘領軍南下的鄧艾,在他到達成都的那一日開始,便引起了各方勢力的關注。

  鄧艾沒有什麽名氣不錯,可他的主君名氣可就太大了。

  在糜暘名氣的襯托下,許多人一開始都認為鄧艾也是一不凡之輩,不然糜暘怎麽會讓他領軍南下呢?

  可就在他們有心的結交鄧艾發現他是一個結巴之後,許多人都對鄧艾感到頗為失望。

  不以貌取人,是任何人都懂的道理,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更何況鄧艾不是相貌不好,他是身有殘疾。

  但讓眾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就是大多數人都對鄧艾感到頗為失望的時候,鄧艾今日卻在眾人面前主動發言。

  而且他口中說的還是一定。

  沒有足夠的韜略支撐,就怕是左將軍在此,也不敢在戰爭中輕言“一定”二字吧。

  於是乎眾人都下意識將目光聚集在鄧艾的身上。

  就連諸葛亮也是如此。

  目前為止,鄧艾是帳內唯一能跟得上他思路的大將。

  但是諸葛亮也想聽聽看,他的好徒兒派來的大將,是否還有讓他更值得關注的地方。

   凌晨還有一章。

    我會加班寫的。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