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糜漢》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
  益州,劍閣。

  剛剛處理完政務,一身勞累的諸葛亮,命人將江東的兩位“忠臣”虞翻與孫桓給帶到他面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益州腹地趕來的民夫、士卒,糧草,都如一路東流的滔滔江水一般,不斷匯聚到劍閣之中。

  劍閣雖是天下雄關,但劍閣的關城卻並不大。

  而要想重現當年奇襲定軍山的事,又不是一朝一夕的。

  所以短時間內,這大批的人力,物力安置在何處,又如何安置不會引發紛亂,就是一件極為考驗理政才能的事。

  饒是諸葛亮的政治能力點滿了,但為了將這些事料理好,這一段時間以來他耗費的心力也是無數。

  就連他頭上的白頭髮,都不經意間又多了幾根。

  不過幸虧劉備有先見之明,之前就派許多大臣來到劍閣協助諸葛亮。

  故而哪怕事務繁重紛擾,但在以諸葛亮為首的季漢臣子的努力下,倒也沒出現太大的差錯。

  忙碌多日後,見許多事都上了軌道,諸葛亮方才有精力對虞翻與孫桓進行下一步處置。

  當初在牂牁郡遇見虞翻與孫桓後,諸葛亮並未將他們放回江東,這證明諸葛亮對虞翻的那些說辭是不信的。

  可為了大局著想,諸葛亮倒也沒直接拆穿當面虞翻。

  諸葛亮采取的是一個折中的辦法——帶虞翻與孫桓北上,讓江東的克星糜暘來整治這二人。

  不過等諸葛亮回歸成都後,才發現漢中與益州的主要通道已經被魏軍完全堵截,這讓他暫時忘記了虞翻與孫桓二人的事。

  只是在繼續北上時,諸葛亮還是將虞翻與孫桓二人帶在軍中的。

  本來吧,不管虞翻與孫桓二人是否在劍閣,諸葛亮當下的主要任務都不是關心該如何處置他們。

  可之前由糜暘親衛送來的那封信,卻改變了諸葛亮的這個想法。

  在那封信中,糜暘不僅詳細敘述了他建議益州援軍從定軍山入漢中的戰術,還提及到了江東方面的事。

  被困在漢中的糜暘,自然是不知道虞翻與孫桓二人“賣友求生”的事。

  但之前鄧艾在從黃元身上搜刮出來自江東的信件後,他曾特地讓石苞返回梁州,將這件事稟告過糜暘。

  而當時糜暘在得知這件事後,倒也不是聽聽就罷了。

  一個想法在他的心中慢慢產生。

  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盡管這些年來,孫權自公安戰敗後就一直顯得很老實,隻敢搞些外交政治上的小動作,可江東孫氏依然是當今天下三強之一。

  或許公安一戰讓江東元氣大傷,可經過數年的修養,江東的元氣恢復的應該差不多了。

  畢竟江東那塊地方相比於中原是顯得落後,但江東的地域、氣候條件太適合種植水稻了。

  哪怕是用最原始的耕作手段,江東的糧食年產也向來豐富,而且孫權的軍事能力拉胯,但他治政的能力,的確是三國翹楚。

  縱觀後世史書,向來隻記載江東出十萬,二十萬大軍被人打的哭爹喊娘的,可從未記載過江東因為出動過數量龐大的軍隊,而有缺糧的危機的。

  糜暘的想法很簡單:既是三國鼎立的格局,江東名義上還是大漢的藩國,那你孫權在那裡一直劃水意欲何為?
  對於孫權,糜暘是有一定了解的,孫權善於隱忍,公安之戰後他一直以弱勢的形象示人,很可能是為了麻痹世人。

  實力逐漸恢復的孫權心中一定有著某種大圖謀,至於這圖謀是以大漢還是曹魏為目標,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雖不知道孫權心中的圖謀具體是什麽,但糜暘卻可以用某種方式,影響孫權心中圖謀的走向。

  糜暘認為大漢可以派出使者要求孫權趁此機會出兵淮南,不管孫權是否能順利打下淮南,對當下的大漢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孫權要是一如既往地失敗了,那麽江東的實力很可能會再次遭受重創。

  那樣的話縱使大漢打輸了梁州之戰,也可防止在大漢舔舐傷口的時候,孫權這個二五仔又來個背刺。

  孫權要是萬一成功打下淮南了,那麽對曹魏的政權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哪怕曹真拿下梁州,出於擔憂曹魏東面基業的緣故,他也沒辦法再率軍猛攻劍閣,甚至還要分兵回援徐州。

  這樣一來,季漢不僅能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後期甚至還能在諸葛亮的帶領下,反攻拿回梁州。

  這是糜暘出於最壞的可能,為大漢想出來的最佳局面。

  而諸葛亮在信中得知了糜暘的想法後,也對糜暘的想法感到十分認同。

  諸葛亮的核心戰略思想之一,本就是聯孫抗曹。

  因為不知道虞翻與孫桓二人在諸葛亮手中,糜暘只是在信中提出大致構想,真正要想讓這個構想成真,接下來具體還得看諸葛亮的作為。

  而有著虞翻與孫桓二人在手上,諸葛亮下意識地就想將他的作為,施加在這二人身上。

  諸葛亮沒有等多久,虞翻與孫桓二人就被侍衛帶到他的身前。

  見到這二位“忠臣”到來,諸葛亮收起沉思的神色,換上了一副和藹的面容。

  “二卿請入座。”

  諸葛亮的話語猶如一陣春風吹拂過虞翻與孫桓二人的內心,讓這二人原本敏感忐忑的內心安定了些。

  特別是他們二人在左顧右盼後,發現某人並不在現場,這讓他們二人心中齊齊松了一口氣。

  穩定下內心後,虞翻與孫桓二人便應諸葛亮所請,坐在了相應的座位上。

  虞翻與孫桓二人雖近期一直都在諸葛亮的軍中,可諸葛亮就沒信過他們二人。

  所以除了在生活條件上沒有委屈過他們之外,他們二人的自由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虞翻與孫桓二人對梁州戰事幾乎就不太了解,不然他們剛剛下意識也不會以為某人會在場了。

  虞翻與孫桓二人方才臉上的忐忑沒有逃過諸葛亮的眼睛,在看到這一點後,諸葛亮心中的把握不禁又多了幾分。

  要想成功說服虞翻與孫桓這二位“忠臣”為王前驅,必須要好好利用糜暘在江東的威望。

  等虞翻與孫桓坐下後,諸葛亮對著他二人言道:
  “當下梁州戰事正酣,我朝雖有大將軍用兵如神,可由於魏軍兵力眾多,我軍的形勢並不容樂觀。”

  “大將軍?”

  聽到諸葛亮話語中的大將軍三個字,虞翻與孫桓的臉上都流露出疑惑之色。

  將近一年來虞翻與孫桓要麽在南中,要麽在漢軍中,很多消息他們都不知道。

  看到虞翻與孫桓臉上的疑惑之色後,諸葛亮解釋道:“不久前陛下正式下詔,表拜梁州牧為行大將軍。”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虞翻與孫桓的臉上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同時他們心中還覺得,糜暘能得到如此尊榮,實在是理所應當的。

  只是相應的,在聽說糜暘與魏軍交手陷入下風後,虞翻與孫桓的心中不由得有些竊喜。

  他們二人的竊喜一方面源於喜歡看到糜暘這個心中痛恨的敵人吃虧,另一方面則是為江東感到慶幸。

  虞翻與孫桓皆是江東重臣,他們二人當然知道孫權心中暗藏怎樣的志向,委身於大漢為太尉,只是孫權的權宜之計罷了。

  旁人不知道,虞翻與孫桓可是知道,孫權之所以會下定決心出兵協助南中叛軍,實則是曹魏暗中有派出使者,以姻親為條件說動孫權。

  換句話來說,當下明面上大漢與江東是盟友,但實際上曹魏與江東也有著成為盟友的基礎。

  若是在這場影響國運的梁州之戰中,大漢戰敗了,那麽江東的機會不就來了嗎?

  在虞翻與孫桓二人看來,要是糜暘都不是十余萬魏軍的對手,那整個大漢誰還能擋得住魏軍的鐵蹄?
  想到這,虞翻與孫桓互相對視一眼,盡量不讓自己的喜色露於臉上。

  虞翻與孫桓的小動作瞞不住諸葛亮,也從他二人的小動作諸葛亮也不難得知,這二人心中現在大概在想著什麽。

  他之所以會在虞翻與孫桓二人面前透露出這個對己方不利的消息,一方面是這個消息本來就瞞不住。

  梁州之戰可謂是天下人盡皆矚目的一場大戰,孫權是一定會派探子探查這場大戰的詳情的。

  或許由於漢中現在被魏軍團團包圍,一些太過具體的軍情,孫權肯定沒辦法探查到。

  但“漢軍陷入下風”這種流於表面上的事,勢必瞞不住江東探子。

  既然瞞不住,那就不用瞞。

  另一方面嘛,諸葛亮是想通過這個消息,來引出他的下一句話。

  一向從容的諸葛亮這一刻浮現愁眉不展的神色,他對著虞翻與孫桓二人繼續說道:
  “朝內有人向陛下建言,想派出使者前往江東,希望太尉出兵北伐淮南,為大將軍減輕一些壓力。”

  “我今日召見二卿,為的便是這件事。”

  原來是求援來了。

  在得知諸葛亮的用意之後,虞翻與孫桓二人心中的喜意更甚。

  但表面這二人皆是與諸葛亮一般,臉露愁容。

  片刻思索之後,虞翻拱手向諸葛亮言道:“江東乃大漢藩屬,大漢有難於情於理,江東都無袖手旁觀之理。”

  “然丞相也知道,數年前公安一戰,我軍損失慘重,近幾年來一直未曾恢復元氣。

  縱使太尉心懷社稷,願意以熱血奉獻於陛下,然江東,江東
  哎!”

  在說這番話的時候,虞翻臉上的愁容更甚,而為了讓諸葛亮取信,虞翻到最後甚至讓自己抽噎了幾聲,想以此來顯示當下江東的處境之難。

  虞翻覺得他的話,加上他的這副表現,足以在名義上打消諸葛亮的圖謀。

  江東絕對是大漢大大的忠臣,可誰叫糜暘公安一戰把江東打的那麽慘了,既然如此,你諸葛亮也該理解下江東的困境吧。

  虞翻的表現,隻想讓諸葛亮發笑,但他生生忍住了。

  當年他出使江東之際,曾實地考察過江東的水土。

  以他看來,江東的確算是天下間難得的沃土,若是劉備能佔據這等沃土,在他的規劃之下,恐怕大漢早就北伐至中原了,何至於一直偏安一隅?
  在這點認知下,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虞翻的真面目。

  只不過這才是真正的外交。

  心中洞悉一切的諸葛亮好似被虞翻的這番話所感染,臉上有著不忍之色浮現。

  “江東之難,我又何曾不知。

  我也願相信太尉對大漢的忠心。”

  諸葛亮的這句話讓虞翻暗自松了一口氣。

  可諸葛亮接下來的話,差點沒讓虞翻將口中的茶水直接噴出來。

  “之前陛下將這件事送至前線讓大將軍表達看法時,大將軍特地為此事上書一封。

  大將軍在上書中言道:若梁州實在保不住,他便率軍退守劍閣,劍閣天險,逆魏勢必再難進取一步。

  在阻擋住逆魏之後,他便會自請為荊州牧,親自順江而下為太尉梳理內政,以求彌補於江東民眾。”

  諸葛亮說完後,虞翻好不容易從差點被茶水噎死的邊緣掙扎生還,但生還之後他的臉上還是流露著濃濃的驚疑之色。

  孫桓同樣如此。

  劍閣天下雄關,若糜暘真率軍退守劍閣,得到了大量援軍支援的他,是肯定守得住劍閣的。

  至於糜暘所說的,轉任為荊州牧,順江而下為江東梳理內政,這一點在什麽情況下可以做到呢?
  虞翻的腦海中頓時浮現了數萬旌旗招展的水軍踏江東下的場面。

  重點是那數萬旌旗,是姓糜的呀!

  還有個重點是,若是糜暘率軍東下,曹魏方面會作何反應呢?

  許久之後,虞翻才發出一句略微有著顫抖的疑問:“丞相何意?”

  “就是你所聽到的那般意思。”

  諸葛亮淡淡地回道。

  在說完這句話後,諸葛亮似是又想起了某件事:

  “大將軍還在上書中提到:太尉長子孫登自小驕縱,恐難為江東嗣子。

  為江東百年計,他建議陛下將故吳侯長子孫紹賜為九江侯嗣子。

  當年太尉也是從故吳侯手中接過江東基業的,若能讓孫紹將來重新繼承江東基業,百年之後,這也是一段佳話呀!”

  虞翻:???
  孫桓:!!!
  說完這番話後,諸葛亮臉上還流露出一些歉意繼續說道:
  “二卿知道的,大將軍是年輕人,年輕人自然氣盛,時常有新奇的想法。

  陛下又一向鍾愛他,有些事我也無法阻止。”

  諸葛亮的歉意落在孫桓虞翻二人耳中,直接讓他們的內心好似被一團火包圍。

  這是得多歹毒的心腸,才能想出這兩個狠招的?

  這該死的,熟悉的味道!

  他這麽歹毒,大漢就沒人管管他嗎?
  不管心中有著多麽大的憤懣,但當諸葛亮代糜暘之口說出這兩個殺招後,孫桓與虞翻直接就給諸葛亮跪下了。

  孫桓率先義正嚴詞開口道:“丞相放心,吾乃孫氏宗親,定會維護孫氏忠義之名,待我回到江東,會力勸太尉出兵的。”

  “嗯?不是說江東力有不逮嗎?”

  面對諸葛亮的這個疑惑,孫桓氣急:
  “荒謬!忠君之事乃人臣本分,只要江東尚有一男丁,我都要力勸至尊拉到合肥城下!

  豈有力所不逮一事乎!”

  孫桓這時的話,可謂振聾發聵,正氣凜然。

  孫桓的表現讓虞翻側目,也讓諸葛亮終於忍不住撫掌大笑起來。

  好一個大漢忠臣呀!

  “如此,善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