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糜漢》第499章 借場東風 贈你精兵
  第499章 借場東風 贈你精兵
  諸葛亮之所以會下令數萬漢軍出劍閣,在魏軍的大營數裡外扎營,主要有著兩方面目的。

  一方面目的在於迷惑曹洪。

  看到己方大軍浩浩蕩蕩做出一副要強攻的態勢後,曹洪接下來的精力都會集中在如何防備己方大軍的猛攻上,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將漢軍的真實目的隱瞞起來。

  明出劍閣,暗度定軍,這便是諸葛亮的戰術。

  除去迷惑曹洪的目的之外,諸葛亮也並不想漢軍的真實行蹤提前暴露。

  曹洪是老將,哪怕他現在的任務是以守為主,但最基本的派斥候探查敵情一事他還是會做的。

  而數萬漢軍從劍閣外出發,跨越百裡群山前往定軍山,一般情況下這是瞞不住曹洪的斥候的。

  唯有將“數萬漢軍”的軍營就建在離魏軍大營的不遠處,這才能阻止魏軍斥候的探查。

  劍閣外的山道狹窄,當“數萬漢軍”如魏軍一般聯營扎寨後,魏軍的斥候也沒空間可以探查到漢軍大營後方的情報。

  況且“數萬漢軍”就在眼前,曹洪更加沒有必要讓斥候翻越山林,繞到漢軍大營背後繼續探查敵情。

  由於諸葛亮的統籌及準備充分,可供數萬大軍居住的營壘不久後就修建完畢,這也代表著奇襲定軍山一事,正式提上日程。

  漢章武四年六月十日,今日天朗氣清,方士言,宜遠征。

  這一日在魏軍斥候探查不到的漢軍大營後方,劍閣關口之外,正早就排列著一隊隊軍容整肅的精兵。

  那一隊隊精兵身穿精甲,頭戴紅纓兜鍪,在日光的照耀下顯得精神抖擻,士氣高昂。

  從劍閣關牆往下粗略觀之,一隊隊精兵的數量合起來足在上萬之眾。

  這上萬精兵不是今年招募的新兵。

  這上萬精兵中有著護主心切驍勇善戰的四千梁州兵,有著剛剛取得大勝並得到充分養精蓄銳的六千益州兵。

  在平定南中大戰時,這兩支來自不同地方的精兵,便在諸葛亮的統帥下翻越南中的千裡崇山峻嶺,討伐著一切膽敢反叛大漢的亂臣賊子。

  論相互之間的契合,這兩支精兵早就趨於完美。

  論對山林的熟悉,這兩支精兵也已經是當世翹楚。

  最重要的是,這兩支精兵是大漢身經百戰的野戰軍,他們之中每一位兵士,對大漢的忠誠都不比高站在關牆上的那些達官貴人低。

  這代表著只要大漢有需要,那他們就會有不懼死難的信念,盡自身最大的努力來為大漢拋頭顱灑熱血。

  當這樣的兩支精兵集合在一起後,他們即將要進行的任務勢必是最艱難的,但同樣的,當下大漢中同樣也唯有他們,才有可能完成那最艱難的任務。

  對於這一點,諸葛亮心中充滿了自信。

  站在關牆下的諸葛亮,俯視著下方眼神堅定的萬余精兵,最後他的目光停在了萬余精兵最前方的那道身影上——漢左中郎將鄧艾。

  諸葛亮是不打算親自領軍前往定軍山的。

  這倒不是他畏於路途中的艱辛困苦,只是要想成功翻越百裡群山到達定軍山,單單靠這萬余精兵肯定不行。

  後續的糧草水源供應,後續的其余大軍開拔,每一件都是繁重到難以想象的事務。

  且這種種事務,都極為重要。

  若這些事務一旦出了差錯,莫說梁州最後的希望將失去,就是這先期進入群山中的萬余精兵,也很可能會面臨著崩潰的境地。

  故而他必須留在劍閣中,親自為大漢,為糜暘,把關著這些事務。

  除去這個原因之外,諸葛亮還考慮到前線指揮權的問題。

  雖說糜暘目前是行大將軍,但他終究還未真正開府治事,在軍隊的指揮權上,行大將軍與丞相之間,很難說誰該聽誰的。

  甚至這種難說,還不僅源於職分上,還源於人情、世故、法理上。

  諸葛亮深知,軍隊中最忌指揮不一。

  既然如此,他便最好不到前線,這樣可以讓糜暘有充分發揮他才能的空間。

  更何況諸葛亮也知道,若是糜暘得到了大量有生力量的支援,那他一定是有辦法扭轉戰局的——至少可以保住梁州不失。

  這是糜暘之前多項的光輝戰績,塑造出的世人對他的自信。

  諸葛亮見到鄧艾的臉上,有著急不可耐的神色,他的嘴角露出幾分笑容。

  在決定自己不親自領兵後,諸葛亮曾在心中考慮過許多領兵的將領人選,最後他力排眾議選擇了鄧艾。

  精兵唯有配強將,才能發揮最大的能量。

  鄧艾的能力在南中一戰中,早已展露崢嶸,而從心志方面來說,目前劍閣內或許鄧艾才是最心急救援梁州的那人。

  見鄧艾用請示的目光看向自己,諸葛亮會意的從一旁的楊儀手中接過一根令旗。

  而當諸葛亮從楊儀手中接過令旗後,奇異的一幕發生了。

  本來寂靜無風的劍閣內外,卻陡然間有著微風出現。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一陣陣微風,正變得不斷喧囂起來。

  察覺到這一幕後,諸葛亮身邊的楊儀不禁輕咦了一聲:“這是東風。”

  逐漸喧囂的東風吹得萬余精兵兜鍪上的血紅纓羽不斷搖動,亦吹得關牆上的絳紅軍旗獵獵作響。

  東風的到來,讓本來無戰鼓聲助興的劍閣內外,瞬間彌漫著一股蕭殺的氣氛。

  而楊儀之所以在察覺到是東風後,會輕咦一聲,實在是東風在當世有著不同的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東風一般象征天遠路長,前路艱辛,這隱隱對應著當下漢軍要進行的大事。

  至於第二層含義則是:“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脩兮憺忘歸。”

  東風乍起在當世被南方人認為是神靈到來的征兆,而這種征兆亦預示著即將有好事發生。

  東風的兩層含義頗為矛盾,但在當下的這個場景中,卻好似隱隱之間形成了某種統一。

  前路艱難萬分,可一旦成功趟過那艱險的前路,美好是否也會不期而至呢?
  諸葛亮聽出了楊儀輕咦中的期許,而他,乃至於現在站在關牆上的一眾公卿大臣,心中又何曾沒有這樣的期許呢?
  不及多想,諸葛亮果斷的揮舞起手中的令旗。

  當五彩令旗在東風中逆向舞動時,收到出兵訊號的鄧艾,當即轉身朝著一側的山道上走去。

  鄧艾一動,在數百將校的指揮下,整支萬余精兵的隊伍,亦按照好排列好的隊伍,跟在鄧艾的身後朝著那不知前路的山林內走去。

  萬余精兵的走動引起了一陣陣甲胄的碰撞聲,而在那鐵器碰撞聲之中,後續又響起了許多刀刃劈砍樹枝草木的聲音。

  兩種不一樣的聲響,在這一刻卻好似匯聚成了一首美妙的樂曲,引得關牆上的公卿將相們臉上紛紛露出笑意。

  亂世之中,何音最美?
  唯己方兒郎破陣之音也。

  諸葛亮一直在注視著下方萬余精兵的行進,由於草木幽深,走在最前方的鄧艾的身影早已經看不見,而很快的被無邊的山林吞沒身影的兵士越來越多。

  從諸葛亮的視角看去,都對廣袤山林中的幽暗有些不寒而栗,何況那些直面這未知幽暗的萬余精兵呢?

  這是人對未知事物的,一種天然上的警惕與忌憚。

  可縱使前路再如何幽暗,只要心中有所信念,那必有光明相隨。

  今漢,不就是這麽一步步走過來的嗎?
  想到此,身為大漢丞相,身為當世無數名士膜拜對象的臥龍諸葛孔明,他情不自禁地於關牆上對著背對著他的萬余精兵三揖後深深一拜。

  諸葛亮的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出乎了關牆上所有人的預料。

  三揖拜送,這是當世十分禮重的禮節,更何況是諸葛亮這等身份做出來的三揖拜送。

  但如今。

  可也許是在諸葛亮的帶動下,也許是內心也有感而發,站在關牆上的一眾朱紫貴人,九卿列侯,他們也在諸葛亮的身後朝著那萬余精兵獻上了三揖拜送的禮節。

  他們的身份或許與那萬余精兵有著雲泥之別,但他們之間卻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季漢的理想者們。

  此禮不止敬這萬余精兵的義無反顧,亦敬數十年來為大漢基業獻身的先驅者們。

  良久之後,諸葛亮緩緩抬起了身子。

  到這時,萬余精兵的身形都已經消失在前方的山林之中,後續跟上的則是一隊隊押運物資的民夫們。

  萬余精兵身形的消失後,劍閣內外的東風也漸漸停息。

  這讓諸葛亮的心中有種奇妙的感覺,亦讓他的心中浮現了一段話。

  今日為師借一場東風,贈你數萬精兵!

  這場仗,要好好打!

  立於南鄭城牆上的糜暘突然打了個噴嚏。

  緊接著又打了一個。

  突如其來的噴嚏,引得糜暘周圍的眾人對糜暘投去關懷的眼神。

  當下戰事緊急,大將軍可不能病倒了呀。

  糜暘倒是沒因為突如其來的噴嚏,覺得自己的身體可能著涼了。

  來自後世的他,更傾向於他的噴嚏源於有人在遙遠的千裡之外想他。

  當然也不排除有人在暗摸摸地咒罵他。

  這也很正常,人站得高了,總是容易被人惦記,不管是好的壞的。

  只是人站的高了,還容易有一個長處,那便是看得多。

  可看得多的長處,放在局勢對己方不利的戰場上,那很可能就會演變為一個壞處。

  例如當下。

  看著大量魏軍的民夫,輔兵在南鄭城的周圍搬運泥土石料,糜暘隻感覺他的右眼皮一直跳個不停。

  曹閹,真要來水攻!

  糜暘也不知道吳懿的那一箭,是否真的讓曹真變太監了,但介於曹真的惡劣品質,糜暘一向不吝嗇以最大的善意祝福對手。

  返祖歸宗,在當世不算祝福還能是什麽?
  城牆不止有糜暘在,還有他的一眾部下。

  相比於糜暘察覺到魏軍意圖後的“鎮定”,州泰等人可就沒這麽從容了。

  哪怕是怕擔心影響軍心,沒將心中的擔憂直接說出來,可他們臉上的不安那是怎麽也掩飾不了的。

  這幾日城牆上有軍士來報,說是魏軍有異動,於是糜暘便帶著一眾屬臣走上城牆前來觀察。

  相比於城牆上軍士的茫然不知,被糜暘教導過水攻之道的州泰等人,一眼就看出了魏軍是在做什麽。

  建堤圍!
  這是糜暘所說的水攻之道的第二步。

  或許短短時日之內,水攻的第一步魏軍不一定能做好。

  但魏軍既然能開始做第二步了,那就證明第一步魏軍勢必也正在進行,甚至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度。

  這,怎麽辦?
  州泰等人下意識將求助的目光望向糜暘,糜暘在見到這些目光後,便帶著一眾屬臣從城牆上走下。

  走下城牆後還未等回到州牧府內,在一處四下無人的地方,州泰便急著對糜暘言道:
  “今賊軍真如大將軍所料欲水淹南鄭,接下來我軍該如何自處呢?

  城內百姓,又該如何自處呢?”

  州泰顯得最急切是因為他是糜暘的眾部下中,最清楚水患災害的人。

  想起以前在南陽時遇到水災千裡一片洪澤的景象,州泰就難以鎮定。

  一旦真讓魏軍的水攻之策成行,哪怕洶湧的洪水不一時間衝垮南鄭的城牆,但城內的許多生民也必然喪生在湧進城內的洪水之中,這讓身為南鄭縣令的州泰心急如焚。

  在他的兢兢業業的治理下,南鄭好不容易聚攏了數萬居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喪命吧。

  而當州泰發言之後,其余如法邈等人,也相繼表達了自己內心中的擔憂與不安。

  聽著諸位心腹的盤根進言,糜暘心中不由得歎了一口氣。

  洪水未至,城內人心卻開始亂了。

  不過這也正常,哪怕再堅強的人,遇到大自然的偉力時,都會有著疑懼。

  況且他的諸位心腹雖皆是一時之傑,但與治世之奇才還是有著差距,在心中無所盤算之下,更會加深著心中的疑懼。

  不過好在,他不屬於這一行列。

  糜暘伸手止住了諸位心腹的喧囂,他先看向呂乂言道:“這段時日以來,城樓修建的如何了?”

  這段時日以來,糜暘命呂乂繼續加高四面城牆上的城樓,擺出一副死守南鄭的樣子。

  見糜暘問起這事,呂乂答道:“均已按大將軍吩咐,加高數丈有余。”

  聽到呂乂的回答後,糜暘的臉上露出笑意。

  加高數丈的大工程,曹真不可能注意不到吧。

  既然如此,是時候進行下一步了。

   老規矩,下一章凌晨或早上更,勿等。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