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有歷史記載!?
朱棣和胡惟庸聞言對望一眼,這個消息對他們來說太突然了。
就像波多直通被轟死一樣突然,讓人觸不及防。
“就算殿下殺了在下,少藩主依舊不會抵抗。我是一個無用之人,殺之無礙大局。不過下臣還是奉勸殿下一句,還是不要殺的好。”波多甚八道。
“下臣是少藩主的堂兄,也算是他的親信,如果留著不殺,還可以為殿下和少藩主牽線搭橋,傳遞消息。”
“好!本王相信你了。”朱棣道,“來人,抬出一箱金銀來,賞給這位兄弟。”
很快,一箱子金條就被抬了出來。
打開之後,金燦燦的一片。
波多甚八見狀,臉上甚至沒有露出笑容,淡淡的道:“多謝四皇子殿下和這位大人的賞賜,下臣和少藩主這麽做,並不是為了錢財。”
“那你們是為了什麽?”胡惟庸更加想不通了。
“此間不如為外人道。”波多甚八道。
“本王早就看出先生高風亮節,不是貪財之人。”朱棣道,“區區薄禮,聊表寸心耳。”
“其實我們大明軍前來倭國,並不是要攻打你們,而是來認親戚的。”朱棣道,“因為你們倭國人,本就是徐福率領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人。”
“我們波多家族不是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人,而是第一任神武天皇,徐福大人的後人。”波多甚八糾正道。
“不錯,據歷史記載,你們波多家族,的確是徐福的後人。”朱棣道。
“有歷史記載?”波多甚八聞言震驚了,“我們波多家族,一直都以是徐福大人後人為榮。但因為彌生時代那段歷史太久遠了,當時的文字也不發達,導致我們倭國沒有任何史書典籍,記載有這段歷史。”
“所以我們波多家族是徐福大人後人的事實,只有我們自己家族在口口相傳,並沒有得到足利將軍,和其他藩主們的認可。”
“你們的歷史上沒有記載,我們的歷史卻有明確記載。”朱棣道,“知道《史記》嗎?《史記》是我中原王朝最為詳實和和真實的史書典籍。上面對先秦之前的歷史,三皇五帝時期都記載的十分詳盡,更不用說早就有完善文字的先秦時期的歷史了。”
“我們的先秦時期,也就是你們的彌生時代。”胡惟庸補充道。
“徐福大人東渡,也是《史記》記載的?”波多甚八驚喜的問道。
“不是。”朱棣道,“是另外一本,地位和《史記》差不多的史書,《彌生戰國志》記載的。《史記》記載的歷史是以中原的歷史為主,對於徐福東渡這件事只是寥寥數語。而《彌生戰國志》上記載的歷史,是以徐福東渡為主,對這件事記載的極其詳盡。”
“那本史書《彌生戰國志》,能不能給在下看看。”波多甚八激動。
“現在還不能。”朱棣道,“因為那本史書,太珍貴了。我們必須等見到少藩主之後,才能拿出來。”
“真是太遺憾了,不能一睹為快。”波多甚八道。
……
“根據《彌生戰國志》記載,你們也是炎黃子孫,也就是說,你們倭國人都是我們的兄弟。”朱棣道,“但你們此前一直襲擾我大明王朝,在沿海一帶燒殺搶掠,這就有點不孝了。畢竟,徐福大人的祖國,是之前的大秦,他的祖輩也都是大秦人。”
“四皇子殿下說的對極了。”波多甚八道,“不過那些事情都是別的家族、藩主乾的,和我們波多家族無關,更與少藩主無關。”
“他們之所以這麽做,都是歷史缺失的原因,不知道祖宗是誰。”朱棣感歎道,“所以我們這次前來,就是想讓流落在倭國的炎黃子孫們,一起認祖歸宗。”
“我波多家族,本來就是徐福大人的後人!我們家族,一直都是以此為榮。”波多甚八道,“這也是少藩主大人,不抵抗的最大原因。”
“四皇子殿下,是來讓我們認祖歸宗的,還帶來了歷史,真是太好不過了。”
“所以,大明前來倭國,是帶著友好的目的,而不是殺戮。”朱棣道,“希望這位波多甚八兄弟,海外兄弟,把本王的意思帶給你們的少藩主。”
“四皇子殿下不是來征討我們的,真是太好了。”波多甚八道,“下臣,一定把這個消息帶給少藩主。”
“而且本王,也希望盡快能在金澤城,和少藩主見上一面。”朱棣道。
“燕王殿下的意思,下臣一定帶到。”波多甚八道。
“行了,你先回去吧,別讓少藩主等急了。”朱棣道。
很快,波多甚八就帶著一箱金銀珠寶,駕船離開。
……
“燕王殿下,你覺得他的話可信嗎?”看到使者離去的背影,胡惟庸問道。
“可信度很高。”朱棣道,“因為此前城裡的細作向我們傳遞消息,都很及時,好像沒有受到什麽阻攔一樣。如果少藩主真的想和我們打,估計細作的消息會很難傳遞出來。”
“不過此事必須得慎重。”胡惟庸道,“如果這是少藩主的詐降之計,誘我們登岸然後設好包圍圈引我們入甕,我們還中計,那就成笑話了。”
“當然要慎重。”朱棣道,“我們不但要等細作穿回來的確切消息,在登岸的時候也要嚴陣以待。”
沒多久,就收到了響箭消息,對面城內的少藩主,果然率領波多家族的精銳,全部後撤到了富山。如今的金澤城,是無一人把守。
“登岸!”
朱棣果斷下令。
然後先由龍驤衛第一個登陸,鳳翔衛次之,豹韜衛,飛熊衛緊隨其後。
朱棣,胡惟庸,帶領著錦衣衛,是王府的一百親衛,在鷹揚衛的護送下最後進城。
果然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沒有放一槍一彈。
朱棣和其團隊,直接進駐藩主府。
兩個衛進入城內大營,其余三個衛駐扎城外。
沿途對百姓秋毫無犯,而百姓們對大明軍士,好像也並沒有多大仇視。甚至當地的‘奉行’,奉行就是地方官,還組織起百姓對大明軍士夾道歡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