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社會生產力才是根本
“狗皇帝,竟然想出此等,喪盡天良的辦法來。”張寧忍不住罵道。
皇帝的發錢措施,讓他沒有任何,攫取利益的途徑,他當然要罵娘,“沒有我們這些下層官吏為他辦事,看他怎麽把這項措施推行下去。”
“張大人說的不錯。”主簿道,“皇帝的舉措,說到底,還是要靠我們這些下層官吏推行。不給我們好處,沒有我們盡心幫他辦事,他的舉措就形同虛設。”
“而且你想過沒有。”縣令張寧道,“給百姓發的錢,最終是從誰身上出血的?”
“從誰身上?”主簿問道。
“是從我們身上。”張寧道,“朝廷國庫的錢從哪裡來?還不是各縣交上去的稅收。現在各地都富裕了,地方上也有了財富。”
“皇帝把我們各縣交上去的錢,分發給百姓。就等於是把我們地方上的財富,分發到了百姓手中。”
“真是陰險毒辣啊。”
“皇上這麽做不是多此一舉嗎?”主簿道,“直接減少百姓的稅負不就行了?”
“你懂個屁!”張縣令道,“現在地方上的主要收入並非人頭稅和農業稅,而是來自商業稅。皇上這麽做,等於是把商業稅收的部分錢給百姓,達到均貧富的目的。”
“那些賤民,憑什麽和我們平等?”
“而且最重要的是給百姓發錢了,會導致糧價上漲,我們的財富就跟著縮水了。”張寧道。
“可是糧價上漲,百姓的財富也會跟著縮水呀。”主簿道。
“百姓只有幾十兩銀子縮水,和我們的幾百萬兩銀子縮水,是同一回事嗎?”張寧冷聲道,“假設寶鈔縮水一成,百萬兩縮水就是十萬兩,而十兩銀子的縮水只有一兩。”
“百姓每戶得到了十兩銀子,縮水一成,他們就賺了九兩銀子?所以就算糧價上漲,百姓也是賺了,而我們卻是損失了十萬兩。”
“原來如此!”主簿恍然大悟。
“所以說,狗皇帝這個措施,看起來普通,卻是陰險至極。”縣令張寧道,“我現在就上書給布政使大人,讓他聯合整個行省的官吏,共同抵製這個發錢措施。”
“狗皇帝!自古以來的皇帝,都是和我們這些官吏,還有士大夫在一條船上。而這個狗皇帝居然和百姓一條心,聯合起來對付我們。”
“天下那些賤民,是他爹嗎,他這麽維護?”
“難怪那些讀書人都罵朱皇帝不是個好東西,動不動就殘殺功臣,現在看來果然如此。他是和天下賤民一起,共同對付我們這些高貴的人啊!”
“那些讀書人罵的是一點兒也沒錯。”
“狗皇帝乞丐出身,就喜歡幫助賤民,果然是天生賤相。”
“張大人,你這麽罵皇上,伱就不怕……”主簿道。
“怕個求!”張寧道,“我們這裡是天高皇帝遠,我就不相信了,朱皇帝的手,能伸到我們這個偏遠小縣。”
“可是,我聽說皇上有錦衣衛……”主簿道。
“皇帝的錦衣衛,能到我們這裡來?”張寧不屑一顧,“你以為錦衣衛是神,手眼通天?”
“而且,聽說給皇帝出主意的人,是稷下學宮的院長秦宇。”
“要不是這個雜碎,以狗皇帝的眼界,絕對想不出這樣惡毒的計策來。這個雜碎,老子恨不得將他碎屍萬段。幸虧他躲在山裡不敢出來。”
“要是他敢出山,殺他的人有千千萬萬。”
“攻擊稷下學宮的,都大有人在。”
“老子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
應天府。
皇宮。
奉天殿上。
發錢政策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了,朱元璋打算驗收一下成果,看一下百姓們的反應。
驗收成果最好的辦法,是皇帝微服私訪,親自到貧苦的山區,去體驗一下民情。但是朱元璋作為皇帝太忙了,沒那麽多閑工夫去。
因此只能坐在奉天殿上,聽群臣的匯報。
皇帝的政策雖然好,但如果地方官吏如果施行不到位,那麽再好的政策,也無法惠及百姓。
“沈萬三,發錢過後,應天府的糧價漲了多少?”朱元璋問道。
“稟皇上,應天府大米每石漲了一錢銀子。”沈萬三回答道。
“大米隻漲了一錢銀子,而咱給百姓發的是十兩銀子,現在列位還有人說,發銀子沒用嗎?”朱元璋淡淡的道,“就連傻子都知道,糧價上漲根本不可能全部抵消掉,朝廷給他們發的錢。”
“不過,漲了一錢銀子,也對百姓不利。”
“最好是一錢銀子都不漲。”
“皇上,你給百姓發了那麽多錢,想要糧價一分不漲,那是不可能的。”沈萬三道,“除非是從高麗,扶桑神國,等海外地區調集糧食過來,穩定物價。”
“那就從海外調集。”朱元璋道。
“此外,汽輪紡織機機大規模投入使用之後,江南地區的絲綢業大幅度發展,從海外諸國賺取了不少銀子。這對大明物價的穩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沈萬三道,
“經濟繁榮的杠杠,在無形之中,消除了發錢給物價帶來的負面影響。”
“應天府的糧價漲的不多,但我聽說在別的地方,糧價卻漲了不少。”楊憲道,“據報,在偏遠的川蜀行省,糧價張了三錢銀子。”
“隻漲了三錢,和十兩銀子相比,也不是什麽大事,百姓也是賺了的。”沈萬三道。
“現在西南的發展也不慢,相信下一季度糧食豐收之後,物價又會回到從前。怕就怕,來年不風調雨順,出現天災糧食歉收,那麽糧價就會繼續上漲。”
“不過,現在大明已經開始在種植土豆了,百姓已經不再那麽依賴稻米生活。土豆的大面積種植,可以說,也對穩定物價起到了作用。”
“聽秦先生說,他現在正在讓人培育高產的雜交水稻。”朱元璋道,“如果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那麽百姓就更加不愁吃穿了。”
“由此可見,莊稼的高產,才是一切的根本。”
“皇上的話,直指問題的本質也。”沈萬三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