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大政府與小政府
“錢啊……”
乾清宮,天子望著又一封請求撥款的奏本,也不禁搖頭一歎。
真的是賺得多花得也多。
以往財政拮據之時,尚且還沒有那麽大壓力,現如今財政寬容了些許,壓力就驟然襲來了。
以往有很多政事,沒錢,那就選擇性的辦事,什麽重要,什麽優先,就先辦什麽,其他的,次要的,就先拖著,欠著。
現如今財政寬容了,以前欠下的帳,突然要還了,這無疑就很難受了。
數千萬兩白銀,在國庫內帑還沒有捂熱,就又如流水一般灑出去了大半。
而現在,還只是昭武九年初!
接下來,西北,西南,遼省,朝鮮,水師,北疆,賑災……
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海量的錢力物力去鑄就。
錢再多,也給人一種杯水車薪之感。
雖說經數年時間,紙幣已成主流,已可嘗試貨幣超發,但顯然,在現如今貨幣概念還未徹底清晰之前,天子還不想開這個先例。
畢竟,沒有對貨幣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也沒有一個明確貨幣的體系之前,對貨幣金融的這道口子,天子還不想打開。
思緒流轉之間,天子抿了抿嘴唇,隨手在這一冊請撥款之下奏本上做下批示,又拿起了另外一冊奏本,只是拿起,天子便忍不住皺了皺眉。
原因無他,這封奏本,實在太厚了,沉吟片刻,天子才緩緩翻開奏本,目光定格只是片刻,天子目光便驟然一凝。
許久,天子才緩緩將這一冊奏本放下,奏本下方之署名,“堵胤錫”之名很是清晰。
天子有所關注的中下層官員,並不多,而這堵胤錫,卻是其中最為特殊的一個。
為官者,自然都想著往上爬,在苦地方的,也想方設法想要調到舒適地方去,天子關注的其他底層官員,也大都如此。
唯有他堵胤錫,多次任職政績不菲,吏部曾調任其升遷至天津市舶司,乃至調入京城為官,其皆刻意退卻,一直在陝西與災民混跡一起。
從最開始的一地工程賑災督導使,但參與遷徙之策的遷民官,以及現如今專門負責對接遼省遷徙之策的遷民使。
這些事,在大恆官場,可沒幾個官願意乾。
雖說乾好了,是功勞,但涉及數萬,乃至十數萬百姓的事情,稍有不慎,那就是通天的大事。
且不說陝西惡劣的環境,就是遷徙過程中的風吹日曬,寒冬凜冽,就不是一般官員能夠承受得了的。
得力不討好的事,在官場,不吃香!
而他堵胤錫,卻甘之若飴,且將所司之職,履行得可謂是極為不錯,歷年數次遷民,皆是圓滿順利完成,給了陝西減少了約莫四十萬百姓,讓地廣人稀的遼省,又多了四十萬百姓。
而這封奏本………
天子又再次翻開這封奏本,目光流轉,幾乎是一字一句的研讀著。
所謂………站的位置不同,考慮事情的角度,就不同。
天子考慮的,是整個天下的大方向。
而具體的枝乾,枝節,就是各級官員的事情了。
更別說,天子也非聖人,他也是第一次掌天下大權,很多事情,都帶有濃濃的個人之偏見。
這些偏見,有的是對的,有的,或許是錯的。
這也是為何近些年,天子很少親自下場推動什麽事,而只是定下基本框架,其中的枝乾枝節,讓百官去填充,集思廣益。
而堵胤錫的這一奏本,則是道出了天子以往,一直都沒考慮,亦或者是忽視的一個問題。
亦或者說,是與現如今朝廷方向相悖逆的一個想法!
究其核心,便是大政府與小政府的區別。
大恆如今實施的,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大政府體系,嚴格而言,甚至是比之以往歷朝歷代都要徹底的大政府體制。
即將能收歸中樞的權利,皆收至中樞,進一步弱化地方權利,如稅務司,督學衙門,地方都察司,市舶司等等,幾乎將地方除了基礎民政以外的事,皆直屬了中樞管轄。
而這,還只是權利的集中,最大的變化,而是在於裡甲改製帶來的權利下沉至村鎮!
大恆是要建立一個,中樞一聲令下,可以直接號令到村鎮的大政府體制!
這便是天子的預想,也是目前大恆前進的方向。
天子想的,自然很美好,權利下沉至最底層的大政府體制,那幾乎就是將鄉紳把持地方的根基土壤給砍了大半,且,朝廷之策,也能直達基層,可以輕松統籌天下之力!
最重要的是,如此大政府體制下,才能更好的跟上時代發展。
畢竟,當商業資本愈發昌隆,商業資本的野心,也必然會隨著財富增長而蔓延!
資本,為了利潤,必然是血腥且醜陋的!
歷史上西方資本無序擴張時,對人民的壓榨剝削,已然清晰說明了一切。
若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大政府體制管控,那就必然會是一個禮樂崩壞,資本無序且野蠻的場景。
這……足以毀滅這個民族的根基!
只要大政府管控住了野蠻無序的資本,那在潑天的利益之下,大環境就會徹底從農轉為商。
想要守著幾百上千畝地收租的地主老財,就不會再想當守財奴,而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去以錢賺錢。
如此,困擾歷朝歷代民不聊生,王朝傾覆的土地兼並,在大恆,就不說得到徹底解決,也得到了極大的壓製,而且,還非是如今政策的壓製,而是最順應人心的時代大環境之壓製。
僅此一項,大恆的國運,就至少有兩百年!
而小政府,嚴格而言,也非是說政府頹弱,而是指的如漢時的無為而治。
指的是,朝廷,只要把握大方向即可,不要過多干涉底層百姓。
寬徭薄賦,施仁政善政,讓百姓安心的過著自個的小日子便可以了。
看上去很扯淡,但事實上,同樣也有其道理所在。
而這個道理,卻正是天子一向重視,卻又有所忽視的。
也正是堵胤錫這封奏本的核心所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