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武人宰相
奉天東城,文府門外。
內四衛已經擺起儀仗前來迎接,天子特賜金輦來接。
一排禮槍排射過後,敲鑼打鼓簇擁著往宮城去。
沿街得到消息的士紳百姓,紛紛出來圍觀。
對這位新晉內閣大學士兼首席總理大臣,給予了熱烈歡呼慶賀。
街邊的一座酒樓的臨街二樓包間裡,一群待考士子們也站在窗前看著這一幕,無比的羨慕。
“文公宣麻拜相,眾望所歸啊。”
“那是當然,文臣督師經略,能在短短幾年裡,立下如此功績,宣麻拜相,誰又能反對?”
“新內閣首輔是地方上召入朝的大員,東林出身,統兵文臣,看來就算內閣集體換人,也不會太影響朝政。”
“不知道這次輔會是誰!”
“應當也是能文能武的。”
一名士子望著街上這盛況,“要說能文能武,資歷又高的話,那麽也就張國維、朱大典、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於穎這幾位吧,洪承疇應當也能算一個。”
“朱大典、何騰蛟也是內閣大學士啊,張國維、於穎還是殿閣大學士,都是要下來的。”
“洪承疇個老漢奸,有什麽資格為相?”
幾人在爭議著。
“總不會用馬士英、阮大铖吧?”
“未必沒有可能,也許是嚴我公或者是沈猶龍、吳易、沈廷揚、熊汝霖等,都是能文能武的。”
大家也很清楚皇帝用人習慣,並不會太在意以前是什麽奸臣還是閹黨又或東林,只要在新朝能夠團結抗虜不搞黨爭,皇帝都是會重用的。馬阮二人以前名聲多臭,可阮大铖如今是戶部尚書,馬士英那是江南總督兼江蘇巡撫。
“我倒覺得,首輔用了東林文公,那次輔肯定不會再用東林,肯定得平衡。”
文安之坐著天下派來的金輦一路進了宮。
“宣,首輔文安之上殿!”
文安之一步步拾級而上,入殿拜見。
拜相不需要三辭方受,朱以海也不喜歡那種假模假樣。
文安之上殿,朱以海又賜他文淵閣印,又賜銀印兩方,一方是懷忠耀武,一方是耆德忠正。
文淵閣印在紹天朝以前不是正式官印,以前內閣大學士不過五品,在文淵閣內辦公。可有明一代,文淵閣都並非真正官衙,文淵閣印字用小篆,也不是官署之印,不能在衙門間行文運用,只能在大學士們封進題奏等章疏時用之。
朱以海後來把內閣設立為正式官衙,內閣大學士還是正一品,故此重鑄文淵閣印,銀質大印,大篆字體。
這方文淵閣印,也是內閣的正式大印,代表內閣,由首輔掌印。
“授總理處印!”
內侍又捧出一方銀印,卻小的多,乃是銀質小篆,與最早的文淵閣印倒類似。從這方印也能看出來,如今的總理處其實與早期的內閣類似,都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機構。
只不過以前內閣辦事程序是奏章等他們先看,甚至要提出處置建議,叫擬票,然後皇帝才看。
後來皇帝懶政,或是沒什麽能力,乾脆都交由太監代為批紅了,皇帝當起甩手掌櫃。
而如今皇帝的這個總理處,就屬於一個臨時機構,類似於後世的某某辦公組,不是正式衙門組織,也沒有正式官員編制,沒有屬官吏員。
授予一些官員總理大臣、協理大臣、總理處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等頭銜,在總理處輪流當值。
重要軍機政務不經內閣,直接送到總理處,而且總理大臣等也不能先看,得直接由皇帝先看,然後皇帝做出處置,總理處的大臣們則奉旨辦事,也不存檔記錄等。
但總理處也有了草擬詔敕的資格。
他們草擬的詔敕分兩種,比如朝臣侍郎以上,外官總兵、知府以上升降補調,賑災等事,總理大臣接受皇帝指示,由總理處的侍讀、侍講學士書寫諭旨,經內閣傳抄,交有關部門,稱為明發,或稱內閣奉上諭。
而有關誥誡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責問刑罰失當等機要文書,為防泄露,都是不交內閣而由總理大臣密封,加蓋總理處印信後,交兵部捷報處寄送各省有關官員,傳諭某官開拆,令驛站限時送達,稱為廷寄。
廷寄隻許本人拆閱。
從總理處的辦事模式就知道,這純粹就是皇帝的秘書機構,還不是專職的,他們就是奉旨辦事,並沒有私自處份的權力。
除非皇帝遇到一些重大事務,拿不定主意時,才會找總理大臣們商議,所以也僅僅是有部份參預決策權,並沒有行政權。
行政權仍在內閣。
可內閣又失去了重大事務的決策處置權。
好在文安之做為新首輔,也授予總理處首席大臣兼銜,意味著仍是核心決策層的人,否則這首輔也名不符實了。
文安之拜受印,謝恩。
宋之普也跟他做交接,將一支筆轉交給文安之。
這支筆既普通也不普通,一來是皇帝賜給文淵閣的筆,有很多,但卻又是內閣權力象征,俗稱政事筆。
首輔執政事筆,主持內閣大學士議政,執政事筆,總其記錄。
所以這筆是個象征,代表的是首輔的權力。
文淵閣印、政事筆,內閣兩大權力象征,現在一由皇帝賜給新首輔,一並由舊首輔移交給新首輔。
交接完成。
朱以海笑著鼓掌,殿上大臣也紛紛鼓掌。
本來大明內閣制度以來,雖然閣臣數量不定,但也從沒有說這般大換人的,一般是有舊閣臣不堪用或是獲罪、老病等離去後,再補一個。又或者按需要,增加閣臣。
可直接換閣,還真沒有過。
但舊閣臣們並不是獲罪離去,這次的換閣還是很祥和的,大家也都對此很是高興。
朝堂太過動蕩,對所有大臣們都不利。
“魏國公,你繼為元輔,又兼首席總理,你也向朕推薦一個次輔人選!”
殿上大臣,繼續廷推,這次推次輔。
“臣推舉張國維、朱大典備天子侯選!”
其它大臣們也推了十幾個名字出來,既有薑曰廣、高宏圖、張慎言、蔣德璟等一乾前閣臣,也有諸如沈猶龍、吳易、黃道周、沈廷揚等地方督撫。
馬士英、阮大铖倒也被推選了,但推的沒幾個。
這些名字匯總起來,還各有推選票數。
朱以海看著這些名字,很顯然,東林黨出身的大臣得票最多,其中大半還都是以前入過閣的。
不過這些人選,好多根本不符合朱以海的要求,有些雖說兩榜進士出身,名望挺高,但沒什麽過硬政績,也沒有地方省府的過硬履歷等,有的則言官出身,連部務都沒執掌過,這樣的就算是入過閣,他也是不滿的。
皇帝把這些寫著名字的票簽擺在面前的禦案上,他沉吟許久。
最後抬頭,目光掃過廷議眾臣們。
“如今中原尚未收復,社稷還未安定,朕以為新一屆內閣的主要任務,還是要盡快擊敗韃虜,將他們驅逐出關外,收復兩京十三省。”
“所以新內閣還是得文武兼修!”
“朕決定,拜越國公王之仁為內閣次輔,授文華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兼總理大臣銜。”
“賜銀印兩方,一曰資忠耀武,一曰忠貞啟聖!”
皇帝旨意一出,殿上居然出現了驚訝之音。
誰也沒想到,皇帝最後居然點了一位武將做次輔,大明近三百年江山,從沒有過的事情啊。
當然,在洪武朝,還沒有內閣的時候,開國元帥,魏國公徐達是做過丞相的。
可內閣建立後,入閣的都是學士啊。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今天,皇帝再次打破陳規?
剛才大臣們推選了幾十個次輔侯選名單,裡面可沒有一個是王之仁,不僅沒王之仁,而且一個武將名字都沒有。
皇帝偏偏就點王之仁。
這廷推還有什麽意義?
殿中一陣沉默過後。
高宏圖站起身來,“臣以為不妥,”
可他話還沒說完,皇帝卻已經馬上道,“高學士是不是覺得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這套陳規舊例,不合時宜了。”
“陛下!”
朱以海冷聲道,“文武又何必劃分的這麽清楚?內閣過去是皇帝秘書,協助文字工作,所以用翰林,但如今內閣已經成為朝廷正式的衙門,還是總領百官,職掌票擬的中樞,豈能專由文臣擔任?”
“治理國家,執掌中樞,自然得文武兼備,內閣裡也需要文武相濟,督撫、閣臣,朕以為皆當是不限文武,只看能力。”
皇帝直接攤牌了。
內閣以後必須得有武臣。
武臣不是僅能做到提督,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再任巡撫總督,甚至是出將入相,入閣拜相。
皇帝的理由也很充分,如今兩京十三省都還沒收復呢,搞什麽以文馭武,得文武兼濟。
內閣必須得有武臣。
王之仁在紹天朝武臣中地位是勿庸置疑的,朱以海起兵之初就是浙江總兵,這幾年一直擔任京營總督之職。
其資歷、能力、威望、忠心,都無可挑剔。
“請文首輔殿上擬詔,宣麻拜相,拜王之仁為次輔!”
還有人想反對,可見皇帝態度如此堅決,又退縮了。
大家都明白皇帝脾氣,向來專製,決定的事情是很難勸說更改的,這時大家才明白過來,今天所謂的廷推,並不是讓他們真正來議論推選。
頂多算是來見證觀禮的。
今天真是見證了太多第一次。
大明第一次換閣,第一次武將入閣,還是次輔。
也還不知道後面還有多少第一次。
文安之走到剛才徐石麒擬詔拜文安之首輔的那張案前,徐石麒仍站在那,替他磨墨。
“請!”
文安之提筆,略加思索,然後行雲流水般一篇拜封詔書完成,不論是字,還是詞,都是極佳,一邊的徐石麒連連稱讚。
“請陛下過目!”文安之將詔書呈給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