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海上升明帝》第781章 六汗盟誓
  第781章 六汗盟誓
  對於漠南蒙古諸部。

  皇帝趁熱打鐵,這次有漠南十八部來會盟朝貢,這些部先前被清分為兩旗或三旗,也有一些部的王公還帶著些人馬仍跟著滿清北逃。

  朱以海把這十八部打散,分成三大部,左翼鄂爾多斯,中路察哈爾,右翼土默特。

  鄂爾多斯原來的伊克昭盟七旗,改為河朔都護府,七旗加上其它幾部遷來,改為十二都督府,狼山南北,黃河東西,置河朔都護府和十二都督府,額磷臣冊封為汗,加封為順承親王。

  以察哈爾遷至現蘇尼特之地,以大青山北,東及大興安嶺的高原南部,阿布奈為察哈爾汗,蘇尼特、阿巴噶等劃入,設武川都護府,下設十二都督府,阿布奈封順化親王。

  而東面赤峰以北,大興安嶺以東,以東土默特右翼的穆固為土默特汗,設興安都護府,封穆固為順義親王,下設十二都督府,喀喇沁、扎魯特、巴林等部分設都督府。

  對漠北,是基本上按其現狀劃設都護、都督府,基本上沒什麽變動,但對於漠南蒙古諸部,則是大調整。

  按報上來的數字,此時除了繼續跟著滿清的科爾沁等部,以及其它部一部份跟隨的,現在歸附大明的十八部,大約是有十八萬戶左右,科尓沁等未歸附者仍有五萬戶左右。

  比如鄂爾多斯七旗,就有四萬多戶,察哈爾部有一萬多戶,歸化城土默特有近萬戶,算下來不到二十萬戶,人口有差不多百萬。

  漠北三大部數量少些,也有差不多四十余萬。

  加上漠西衛拉特四部和青海和碩特,以及草原上大量出家的喇嘛,總共兩百多萬蒙古人口。

  朱以海把漠南的這近百萬人口,分到三十六個都督府,平均每都督府五千戶。

  十八部,每部拆分成左右兩翼,分為兩個都督府,戶數不夠的,就從其它多的部落裡拆出來補,有多的部落就分到其它少的。

  通過這麽一番拆分重組,形成了三十六個戶數各五千左右的都督府,實際上兩個都督府為一個部落,組成了一個萬戶。

  朱以海還讓各都護都督府按部下人口編成衛所,一個都督府下設一個衛,統兵五千,衛下設千戶所,統兵一千,千戶所下設百戶所,統兵一百。

  這些蒙古衛所,分為五番,輪流服役,一個衛,平時一千人為現役,四千人為預備役。不過現役的一千,也只是登記在兵冊上,如果朝廷征召,需要這些在冊的現役兵接受調令,隻少數在役巡界守邊防盜。

  蒙古衛所統兵權在蒙古各都府護、都督府,由王公們統領,但衛所兵不得越界,如要出界需要得到朝廷的兵符調令。

  王公們握統兵權,朝廷掌調兵權。

  這個衛所製,大抵就是讓蒙古部落,每戶出一丁,五丁輪一現役當值,其余四丁預備。朝廷會派些教官或是長史之類的去衛所任職,不直接掌握統兵權,但可以隨時監視這些蒙古兵。

  不過就算在役的也只是在編,不打仗的時候,仍然還是在家放牧,只有打仗了,才會受召集結。

  東土默特原兩旗男丁只有四千多,他們組建兩個都督府後,設立兩個衛,下轄十所,但男丁不足,差了六千。

  所以就要從人口多的鄂爾多斯等其它部遷一些人口進來,比如喀喇沁。

  還有如巴林和扎魯特兩個曾經內喀爾喀五部之一,現在也是很殘,都遠不夠一萬戶,所以就從鄂爾多斯等部拆人過來,蘇尼特這幾年兼並了許多人口,現在就要把多余的全都遷去不足的部落。

  這樣一番整合後,從大部遷去小部的牧民,從此就換上新部落名,跟原來部落沒有任何關系了。

  之前韃子把漠南蒙古編為四十九旗,另外還有內屬蒙古八旗歸化土默特,以及外藩察哈爾部等,把原本二十五部分成四十九旗,也是經過了一番人口的調整補充的。

  但各旗人口仍然相差不小,並不一樣。

  而現在朱以海直接給他們來了個均人口,把原來二十五部四十九旗,加上內屬、外藩旗,全整合為十八部三十六都督府了,每部整合為一個萬戶,一些大的部落因此被遷走了很多人口,實力削弱。

  而原來一些小的部落,雖然現在人口大增,也有一萬戶了,但他們分成了左右兩翼兩個都督府不說,而且大量外來部落人口遷入,也使的他們部落不再單純,變的更複雜。

  其凝聚力反而可能下降了。

  三大都護府,各統六萬戶,但現在又分成了十二個都督府。

  初步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平衡。

  左中右三路勢力相當。

  而且漠南、漠北蒙古各三個都護府,實力也相差不是太大,雖然漠南人口更多,但有瀚海沙漠,做為天然隔絕。

  在青海衛藏的和碩特汗國,大約有二十萬,留在天山的衛拉特四部,也是幾十萬。

  所以漠西和漠北也大抵是勢力相當。

  “削騰機思蘇尼特汗號,降為琿台吉,改封為恭順郡王,入京恩養隨侍。蘇尼特部左右兩翼各設都督府,以叟塞為右都督,以騰機思子巴圖為左都督,各加諾顏,封國公。”

  蘇尼特搶掠來的人口、牲畜、奴隸全都歸還各部。

  數罪並罰,開恩十罰其一,最後總計罰蘇尼特駝一千,馬五千,牛一萬,羊十萬隻。

  漠北漠南蒙古各部手裡的漢人奴隸,全都由皇帝出銀贖回中原。

  又經過數日的商議,最終確定了漠北漠北六都護府,七十二都督府的界線,各都督府的貴族們半年一會盟協商解決糾紛,各都護府的大小王公貴族們,則每年舉行一次會盟。

  漠北和漠南各兩年一次三大都護府的會盟,而大漠南北,也叫蒙古本部或東蒙古,是三年一次南北會盟,會盟地點就在從倫。

  漠西衛拉特和青藏和碩特,也安之前朝貢定下的盟約,都督府內半年一會盟,都護府一年一會盟,漠西和青海則三年一盟,會盟定點定點敦煌。

  各級盟會都將由朝廷派遣不同級別官員參與主持。

  多倫諾爾這裡原先蘇尼特和翁牛特等部爭奪,現在朱以海直接把灤河上遊的閃電河流域多倫諾爾草原,設為多倫府,由朝廷直轄,在這裡駐兵,設屯鎮、驛站,以及皇家牧場、官牧場、軍馬場等。

  在西面的前套平原,也就是包頭到呼和浩特一帶,把大青山南到黃河,東抵長城的原土默特歸化城一帶,設為歸化府,朝廷駐軍直轄。

  原內屬土默特直接拆分到人口少的部落中補充,歸化土默特兩翼旗就算沒了。皇帝沒把他東遷到興安都護府東土默特,不讓兩土默特匯合,有助於削弱他們,好管理。

  用了十幾天時間,把這些全都議定。

  朱以海讓人在多倫的元上都遺址上建立一座塔,裡面立石碑,把這次多倫會盟詳細的記錄其上。

  漢蒙兩種文字分別記錄在兩塊大石碑上,立在塔中,還讓畫師把會盟的場面描繪成畫卷,記錄下這歷史時刻。

  漠南漠北六大都護府,七十二都督府,七十二衛,三百六十千戶所,三千六百個百戶所設立,皇帝冊封了六位蒙古可汗,六位濟農,七十二個諾顏,七十二琿台吉,上千個台吉,一堆的都督、指揮使、千戶、百戶。

  隨駕的那些中書人們日夜不停的寫誥敕,寫的頭昏眼花手酸脖子疼,負責鑄印雕刻的皇家工匠們也是日夜趕工。

  有人歡喜有人憂。

  騰機思兄弟倆被召入京恩養,算是軟禁起來,也是最終處置,起碼性命保全了,蘇尼特編了兩個都督府,騰機思族兄,原右翼濟農叟塞做了右都督,騰機思長子巴圖本來給朱以海當侍衛,現在以諾顏任左都督。

  蘇尼特被一棒子下去,筋都斷了幾條,但好歹還保留了一萬戶,只是本來都已經成為六汗之一,現在卻重隸屬於察哈爾了。

  阿布奈是挺高興的,他現在重返了察哈爾故地,雖然靠北了點,沒能直接在宣大邊牆外遊牧,但起碼也是居中,況且他原來只有一萬多戶,現在卻統領十二部,有了六萬戶,實力增漲好幾倍。

  哪怕沒能成為蒙古共主大汗,但也起碼是漠南三汗之一了,對於十六歲的他來說,已經挺滿足了。

  土默特的穆固更是意外驚喜,他本來就一東土默特右翼旗主,部落男丁戰士不到兩千,現在卻加封為土默特汗,直接統領十二部六萬戶。

  巴林、扎魯特、翁牛特、克什克騰等部也很高興,他們本來都是在明清戰爭和林丹汗與女真戰爭中被打的差點部落都散了的,就剩下一口氣勉強吊著,現在一下子分了許多人口給他們,各自擴充到了萬戶。

  不管說那些新遷來的部落,能不能真聽他們的,但起碼牧場也大了,部眾也多了,甚至他們的爵位頭銜也高了。

  總的來說,大家都對這次會盟結果很滿意,有大明皇帝這聖可汗牽頭,大家現在漠南漠北重新整合好後,以後起碼不用再亂戰一團,也不用整天爭牧場,搶奪人口牲畜這些。

  打來打去,誰都受不了。

  現在這樣重新劃定好界線,各自安穩放牧,他們這些王公貴族們,也能很好的享受生活。

  《多倫法典》抄錄成漢蒙文書,精心裝訂,各部落王公台吉,人手一本,朱以海帶頭,將多倫法典捧在胸前,與諸王公台吉宣誓,共同維護法典權威,有背棄法典者,所有人共起兵擊之!
  諸部以後各自管理自己本部事務,按約定按期定時入京朝貢,若大明皇帝對外征討用兵,各部需奉旨出兵協助。

  各汗王、台吉們繼承襲爵都需要得到大明天子的冊封。

  蒙古貴族子弟襲爵前要到北京入學、侍衛當差,王公台吉每家每代至少要送一位女兒進京聯姻,王公台吉須由皇帝賜名、賜婚······

  法典裡還約定,大明天子承認和尊重蒙古對藏傳黃教格魯派的信奉,允許格魯派在漠北漠南自由建寺廟傳教,允許牧民出家當喇嘛,鼓勵王公貴族們在自己領地上建立寺廟,給予寺廟免稅。

  也允許牧民出家為喇嘛後免服兵役、免繳稅賦。

  不過皇帝也要求,出家禮佛必須虔誠,所有出家喇嘛不得娶妻不得生子······

  皇帝在中原對佛道以及洋教管理嚴厲,現在卻對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格魯派如此寬容,蒙古王公們很滿意,蒙古人從薩滿改信藏傳佛教已經很久了,當年因為紅黃教之爭,還引的蒙古王公們也鬥爭的激烈,林丹汗就曾強硬要蒙古人改信紅教而棄黃教,結果反而人心盡失。

  王公們還以為皇帝是對蒙古寬柔安撫,卻不知道朱以海巴不得他們都信黃教,巴不得他們家家都送個兒子去當喇嘛,巴不得這些蒙古王公們都經常去西藏熬茶呢,蒙古草原上的寺廟沒有個強力的人管控,必然會跟歷史上一樣。

  就跟三武滅佛時一樣,當失去約束,就算是佛教也必然會極大的威脅國家,他們會侵佔土地,寺院經濟還影響國家稅賦,許多青壯出家,減少了國家勞動力,寺院佔有大量田地不交田賦,寺院經營的產業也不交稅,甚至許多百姓商人把產業寄名寺院下以避稅,嚴重影響國家。

  歷史上,滿清對於蒙古人信喇嘛教,也是有意鼓勵支持,這些蒙古貴族為了表現虔誠,把自己的土地、牲畜、金銀財產和屬民爭相施舍給寺廟,還免除喇嘛的兵役、稅賦和其它差役。

  寺廟佔據越來越多的土地、牲畜和屬民,形成了寺廟領地,在清朝一度有上千所寺院,十幾萬的喇嘛。

  蒙古牧民節衣縮食,也要把辛苦所得大部份供奉給寺廟,希望能夠得神明保祐,能夠超度苦海,死後升入天國,來世得幸福。

  生老病死,嫁娶節日等無上要由喇嘛念經卜凶問吉和解脫超度。

  甚至家有多丁者,還要將一子送入寺院做喇嘛。

  曾經征服世界,帝國跨越亞非歐的彪悍蒙古人,自從信了佛後,可以說徹底的就由獅子化成了綿羊,真的是立地成佛,從此再難彪悍起來。

  對於朱以海來說,他當然更喜歡這樣溫和的蒙古,畢竟蒙古草原也很難直接統治,那倒不如有個喜歡信佛念經的鄰居,總比天天喊打喊殺的強盜鄰居強吧?
  蒙古人想信佛想修寺院想出家,朱以海都舉雙手讚成,甚至表示要在多倫修建一座大喇嘛寺,到時去西藏請一位轉世活佛過來。

  以後多倫不僅是會盟地,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草原邊市,貿易的中心,這裡還會有大喇嘛寺,甚至會有皇帝支持的喇嘛佛學院之類的,總之對於蒙古人信黃教這事,皇帝全力支持。

  去西藏熬茶也好,送貴族子弟去禮佛也罷,或是請活佛、大喇嘛來,修佛寺、捐獻土地、牲畜、屬民、錢財,送子弟出家,統統支持。

  絕不干涉。

  皇帝甚至還可以給他們冊封,給予金印金冊,甚至還可以發俸祿賞賜,唯一一點,只在蒙古、雪區傳教就好,不要來漢地便沒關系。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