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海上升明帝》第596章 臣節掃地
  第596章 臣節掃地
  就如之前他在淄川、章丘對待那些家族一樣,該清理整頓的還是要清理整頓的,主要就是田地,把侵佔的田地給收回,私采的礦山等登記,商鋪作坊必須如實申報登記,領取部貼執照,照章納稅。

  孫孝恩跟朱以海訴苦,崇禎以來,山東沒有一日之太平。

  “崇禎十二年,清兵繞過北京南下,攻入山東,破濟南城,大肆搶掠,當時濟南被殺被擄的壯丁就有八千八百五十一丁之眾,民間牲畜被擄盡,此後幾年,牛一頭直二十兩銀,大者值三十兩銀,貧者相傅而耕,率六七人曳一犁,日三四畝,已困疲。”

  韃子屠戮搶擄山東,還造成了瘟疫爆發,死者無數。

  “十六年,清軍再攻山東,雖未破濟南,卻攻破了泰安,連許多世家望族也遭受滅頂之災,千金之家有丐於市,整個山東被踐踏成人間地獄,馳驅兩千裡,人煙斷絕······”

  孫孝恩告訴皇帝,並不是山東士人無骨氣無節義,韃子入關前的兩次攻入山東,山東也有無數官吏將士,士紳百姓抗爭。

  十二年破濟南那次,濟南兵因被楊嗣昌調走,城中空虛,僅鄉兵五百、萊州援兵七百,但巡按禦史宋學朱帶領下,城中官吏百姓仍然全城堅守,雖僅守十日城破,但沒有一個逃跑的。

  從巡按,到布政使,再到按察副使、知府、知縣、兵備道、鹽運使,甚至是教授,所有人慷慨赴死,為國捐軀。

  濱州杜氏、新田王氏兩大家族,也都是十分英勇。

  十五年,清軍犯濱州,告老還鄉的原山西太原通判杜律,立即組織城中的杜氏家族子弟守城,滿懷激烈,視死如歸,最後城破而死。

  舉人杜賦,城破後不甘從賊,怒罵清兵而死,其六子俱被害,杜家的子孫一個接一個前仆後繼的衝上去殺韃子,幾乎滿門滅絕。

  清軍攻下濱州後過新城,新城王氏也滿門守城抵抗。

  王氏甚至早在孔有德叛亂時,時任保定同知的王象複在家養病,聞訊躍床而起,慷慨陳詞,吾家世受國恩,豈可不去,於是召集鄉民,與兒子一同碟血城頭,城陷後父子雙雙被俘,不屈被殺。

  清軍來犯,王氏家族上下仍然上下同仇敵愾,表現空前壯烈,那些平日裡風花雪月吟詩做畫的子弟,紛紛拿起弓箭長槍,堅守城池,這次兵禍,新城王氏遭受重創,不僅家族祖宅大院被洗劫一空後被清兵焚毀,家族子弟也三十多人死難,家族年輕一代的精英幾乎死絕。

  也正是因為這次兵禍,讓本來王象複那代出了數個進士,多個做到高官的王家,最後出現斷代,如今也僅有王士禎幾兄弟長成後漸有了些名氣,但不複昔日滿門公卿的盛況。

  後來北京淪陷,王象晉次子王與胤還在家攜妻兒自殺殉國,他此前已官至湖廣道監察禦史。

  他是當時王家最後一個年輕精英。

  可以說,在清軍入關前,山東的士族名門表現其實還是不錯的,新城王氏這樣的滿門忠烈並不是個例。

  可為何後來卻成了韃子滿朝半山東?
  要說來李自成要擔很大責任。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煤山,大明亡了。

  大順朝派兵下山東,那些來到山東的大順官吏,收羅土賊豪惡為胥役,以割富濟貧的名義,把京城的拷掠之法帶到山東,對山東的地方士紳、世家望族進行壓榨,使的許多大戶的奴仆趁機索要奴契、侵佔財產,到處發動奴變,奴變席卷山東,愈演愈烈,大者殺人放火,小者搶掠一空。

  世家大族遭受的損害比韃子兩次下山東時還大。

  於是乎,世家大族組織起來誅偽,帶頭的盧世鶴傕、趙繼鼎、程先貞、謝陞等人都是出身德州的盧、趙、程、謝幾大家族,還有濟南的劉孔和,也是在長白山起兵。

  他們起兵誅偽,既是對大明王朝的忠效,也是對自身利益的維護。

  不久後,清軍入關,山東的順軍全面撤離,清軍南下。

  與順軍到處拷掠壓榨不同,清軍剛入關時為穩定局勢,對地方上,尤其是士紳望族是大行招安政策的,入京第一時間,就讓山東籍的戶部右侍郎王永鼇招撫山東河南等地。

  他也立即舉薦了德州籍前朝大學士謝陞等四十余位高官,而韃子也立即讓他們以原官仕清。

  謝陞等之前本來是舉兵誅偽擁明的,可在王永鼇的出面招撫下,得到韃子安撫承諾後,他們最終選擇了歸附新朝,於是乎東昌、臨清等地次第而平。

  所以山東在清入關後,在鎮壓順軍以及地方盜匪這塊,比任何一個省份,都要來的迅速,孫之獬等山東籍前明官員,紛紛入朝接受招撫授職,並迅速出任中央和地方要職,為滿清招撫各地。

  山東的名門望族大戶,自然也是紛紛歸附新朝,並借清軍之勢,迅速的掃蕩了山東地方上的順軍余部,以及盜匪和那些奴變的奴仆等。

  這種選擇,無疑首先還是因為自身利益,順軍本來攻下北京後,取山東是不費一兵一卒的,但是他們後來在山東與在北京一樣拷掠,甚至還放縱甚至挑起奴變,完全把舊有秩序打破,甚至把這些士紳豪強逼對了對立面,逼的他們起兵誅偽。

  他們反抗順軍,也還有忠效明朝之意。

  但經歷了順軍的劫掠後,這些山東望族對於接著入關的清軍,反而表示了支持,最主要的還是清軍對他們的招撫策略,保護他們的地位和財產。

  如果當初大順入山東後不拷掠壓迫他們,他們大多數人可能也樂得擁護新朝,並在新朝做官的。

  面對順軍拷掠,奴變打擊,陷入焦頭爛額中的山東士族選擇了跟滿清聯手鎮壓順軍、奴變軍,重新恢復地方秩序,甚至是必然選擇。

  清軍南下後,山東仍然此起彼伏的義軍,其實許多都是奴變而來。

  比如謝遷,他原本就是韓氏的奴仆。

  經歷了大明崇禎帝自縊,北京淪陷,順軍南下拷掠,奴變動蕩,清軍南下安撫等這些後,山東的士族名門其實就撕裂了。

  大部份轉而歸附了新朝,只有少部份南下去追隨正朔,也有一些看破紅塵,歸隱山門。

  比如當初與謝陞他們一起組織義軍誅偽的德州在籍禦史盧世,積極參與誅偽,但在謝陞等歸降清軍後,他卻以病重為由辭去了清朝給予的原官待遇,但其實他一直在家好好的。

  而新城王氏、濱州杜氏都曾經滿門忠烈抵抗清軍,所以清軍南下後,他們都以奉養老人等理由,拒絕出仕。雖然兩族在去年的科舉中,也都鼓勵年輕後進去參加科舉,其根本原因,也是這些家族都是以科舉起家的,如果不參加科舉,沒有了舉人進士這些功名,家族就會迅速衰弱,尤其是許多士紳特權保不住。

  他們也許不想馬上出仕,但卻不想家族失去士族地位,其內心也是非常矛盾的。

  甚至可以想象,當老一輩人逝去後,年輕一輩又還會有幾個再執著那些呢。

  就好比濱州杜漺,他父親杜若昧就是在崇禎十五年那場抵抗清軍的戰鬥中死於清軍刀下,他當時二十一歲,也參與了那場戰鬥,但在順治三年,為父守孝期滿的他,卻參加了山東的鄉試,中舉人,第二年又去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

  其實據說杜漺其實是不肯在父親屍骨未寒的情況下出仕清朝的,但是家族卻勸說他去考科舉。

  家族的利益,生存的壓力,讓濱州杜氏不可能就此放棄科舉,他們的地位必須依靠科舉取得功名,然後進入官場,才能維持的住,否則失去這些,那就成了鄉下土財主,到時就是任人宰割的。

  為了家族,杜漺萬分猶豫下,最終還是妥協赴京,最後名列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亂世的動蕩,讓杜漺明白自己的責任,在那幾年,奴仆叛變,盜賊蜂起,不法之徒趁火打劫,杜漺被迫攜全家背井離鄉,避難海上,二哥在路上感染風寒,一病不起,杜漺承擔起照顧母親和兄弟的責任,船上物資短缺,陰寒濕冷,顛沛流離,毫無保障,這一切都讓他印象深刻。

  田園荒蕪,田地被奴仆佃戶搶佔,田租無著,牛羊散失,甚至連祖宅都讓人佔去。後來清軍南下,家鄉才恢復些定穩,杜漺也得以回到家鄉,甚至收回了田地祖宅等。

  其後清軍征派漸多,沒有功名越發受到壓迫,杜漺也是無可奈何才被迫踏上科舉之路,出仕清朝。

  濱州杜家和新城王家,可以說是當時山東士紳裡有名的代表,他們曾經激烈抵抗,慷慨起義,滿門忠烈。

  但也在後來的動蕩中,家道衰弱,

  杜漺最終為了家族,也只能被迫參加科舉博取功名。

  而王家的王士禎兄弟幾個,在鄒平外祖父孫氏家居住避難,日子還不算特別艱難,後來其父王與敕被舉薦入仕,他以父親象晉年老為由辭,並讓幾個兒子在家安心讀書。

  這既是因為王家曾抵抗韃子滿門忠烈死了三十多個,也因為兄弟與胤全家自殺殉國,所以王家心中更懷怨憤。

  當然,王家姻親多,都是世家名門,他們許多都出仕清朝,包括他們寄居的孫氏家族,以及淄川的高家等,所以一時半會家族還能保持。

  孫孝恩跟皇帝訴苦,說的也確實是實情。

  並不是山東皆降,只是他們確實經歷許多。朱以海起兵時,浙東義紳四起,其實當初山東也一樣啊。

  可山東沒有出一個如朱以海這樣的聖君,只有扶不起的衡王,早早被擄去然後歸附的德王,有骨氣的魯王還早南下走了。

  山東人能依靠誰呢,當他們起義然後被撲滅,最終多數人選擇了歸附新朝。

  朱以海對這番話倒有幾分認同,因為歷史本就如此,就如真實的歷史上,浙東起義雖然激昂慷慨,但並沒能堅持多久,很快就被撲滅,雖然仍有一些退到海上,如張煌言張名振等跟著朱以海這個海上監國,硬是再堅持了十八年。

  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被擊敗,最終妥協歸附了。

  所以也不能全怪他們。

  又有順軍失敗的前車之鑒在先,所以朱以海也沒打算對他們清算什麽,差不多就行。

  “陛下,城外有一女尼舉白旗前來。”

  “哦?”

  “那旗上還有字,”

  “十六帝德澤在人,可卜中興與再造。”

  “三百年臣節掃地,願抒下士之孤忠!”

  當這四句話在廳上念出,本地豪紳們幾乎都念出了一個名字,“劉孔和。”

  也有人馬上想到這位女尼,應當就是曾經與劉孔和一起募兵三千起義誅偽,後來還接收了濟南,最後去了徐州,然後被劉澤清殺死了丈夫後,心灰意冷回到長白山剃發為尼的王氏,她也出自新城王氏。

  孫孝恩把這其中詳細稟與皇帝。

  崇禎朝首輔大學士的兒子未亡人,還是位能拉弓射箭力能舉石的巾幗英雄,曾帶兵勤王誅偽,可最終卻被劉澤清害了丈夫,心灰之下才解散義軍出家為尼。

  那四句話,乃是當年劉孔和在長白山下樹旗招兵時,親自所書。

  朱以海聽了也大為感動。

  明末時雖然許多山東士紳最終選擇了歸附韃子,但山東也出了不少慷慨悲壯的忠烈之士。

  也更因絕大多數人最終為了家族利益而妥協投降,那些不曾妥協的才更顯難得。

  就如眼前這位孫王氏。

  “傳旨,請孫王氏入城相見。”

  如此女中豪傑,必須得一見,還得好好表彰。

  甚至今天看了這無數投降派的山東名門望族代表們,他才越發覺得之前不太起眼的新城王氏,真的是很了不得,他們家抵抗韃子死了三十多年輕俊秀,家族最後一位優秀的年輕俊秀也自殺殉國,面對韃子的招安,面對舉薦入仕,他們卻還能果斷拒絕,讓子弟安心讀書,僅僅憑這,也值得朱以海要特別的賞識重用新城王家人了。

  還有送旗來的這位孫王氏,更要好好宣揚。

  山東,也還是有許多忠貞義士的。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