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海上升明帝》第579章 郵政
  第579章 郵政
  “朕近來也是仔細研究過驛遞一事,驛站於國家來說,確實必不可少,承擔許多重要職能。

  只是國朝驛站制度,到了後來就崩壞了,成了害民之政。

  但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驛站還是得恢復,只是制度得更改。”

  皇帝先定了個基調。

  大臣們一聽這話,倒是心裡有數了。

  大明原來的驛站呢,確實很複雜,既負責傳遞公文、軍情,同時也負責招待過往官吏,甚至還有些貨運等功勞,具體的也分為好幾類。

  這些驛站沿著大明重要的交通路線,遍布路上,類似於現如今高速公路上的服務站一樣,隔一段一個。

  驛站大多數擁有兩進甚至三進的院子,在一些邊地,驛站甚至是帶城牆的城堡,比如雞鳴驛,位於京畿附近,燕晉之間,十分重要,就是一座小城。

  一座大明驛站,至少擁有大門、鼓樓、中門、前後廳、左右廂房、廚房、庫房、馬房、驛丞宅等。

  會有十間以上供官員住宿的上房,二十間供來往差役居住的廂房、耳房,可同時接待幾十人居住。

  驛站還有驛丞的住宅和辦公室。

  還會有馬、驢數十頭,車若乾。

  有著齊全的配套設施,還有供應全套服務的人員。

  如果僅是一個服務區,那麽正常運轉也不可能成為三大天坑之一。

  可實際上,明朝驛站系統異常發達,但在管理上卻存在著先天缺陷,尤其是到了後來,就完全成了坑上坑下的這麽一個東西了。

  首先,驛站全由地方管理,尤其是其運作的費用,既不是朝廷直接拔付,也不是市場化經營,甚至沒有朝廷有司監管。

  全由地方官府管理,直接向當地百姓攤派,甚至征百姓當驛夫服役。

  萬歷一條鞭法改革後,雖然以銀代役了。

  可問題是驛站花費多少,全是地方說了算,所以驛站花費是個腐敗黑洞,官府更借驛站向百姓嚴重加征。

  驛站成了地方官府斂財的一個重要項目,貪起來十分方便。因為朝廷制度規定,驛站開支由地方官府計劃,然後直接向百姓征收,征收以後,這筆銀錢也不上繳國庫,而是直接留存地方使用。

  既沒預算報告,也沒審核監管,因此就會出現以前驛站養一匹馬,早先規定每匹馬當地每年供應八十石糧食,但到了明末時,陝西華州的驛站,一匹馬一年居然征四百二十二石糧。

  這就離了大譜,畢竟就算過了一二百年,但馬一年吃多少糧食也基本是固定的,卻漲了五倍多。

  為何?

  因為驛站搞預算的時候,胡編亂造,多弄銀子而已。

  大明有多少驛站?
  全國約一千五百余處。

  如成都外的錦官驛,十分熱鬧,有役卒三百七十六人,還有旱夫、司庫、廚子、夥夫等,另有馬一百匹,船八艘。

  工食銀一年兩千六百八十二丙四錢,養馬銀兩千六百兩。

  這兩項一年就五千多兩,但還不是全部,還會有許多名目的費用,比如招待費,維修費等等。

  甚至明末時,官員們不管大小,經驛站都要住宿吃飯,甚至有些附近的官吏不是出差公乾也要跑來吃飯,最離譜的是,許多官員白吃白喝白睡,完事離開時還會索要銀兩。

  諸如什麽我自己有馬,不用驛站的馬,那你把這筆錢折給我。

  反正驛站從裡到外都爛透了,人人都要薅些好處,驛丞更別說了,當驛站當成發財的工具。

  大明驛站設有驛丞一人,從九品,驛丞外,通常設有無品級的吏員一人協助工作,驛卒沒什麽編制,早期是輪番應投,甚至有發配到邊地服役的刑徒。

  後來改為出銀雇役。

  驛卒分工細密,有馬夫、驢夫、馬頭、驢頭、車夫、廚夫、庫子、鬥級、防夫、轎夫等等。

  明末時,全國各地的驛站,有好幾萬的驛卒。

  在明末時,驛站制度徹底崩壞。

  不僅是官吏,甚至凡是和體制有關的人,都可以開個介紹信到驛站住宿吃飯和使用車馬,完全免費,走時還能再索要點路費。

  驛站招待、養馬、遞送、維修等花費巨大。

  地方官府也沒壓力,反正需要多少就向百姓征收多少,甚至還能借機多征一些,再額外加點火耗之類的,都是算在百姓頭上,多征的官員們分了。

  這些費用使用時,也沒有監管,上下一起貪汙,成為腐敗溫床。

  驛站本身的公文、情報的傳遞功能卻弱化了,嘉靖時計劃裁撤全國三五成的驛站,節省的費用一半用做軍費,但裁減了部份驛站後,情況並沒好轉,官吏仍舊在驛站大吃大喝,公車私用,許多驛站就要驛卒承擔這超出的部份,於是許多驛卒只能逃走,結果就是導致驛站系統癱瘓,倭寇襲破福建興化城,十萬火急的消息,卻在驛路上跑了一個多月,才到北京。

  最後驛站改革失敗,僅僅五年,一切重回原軌。

  到萬歷年間,張居正又開始改革驛站,他不從限制費用著手,而是限制官員權限著手,頒布新管理條令,處罰了幾十個官員,把驛站改革,納入到各省督撫的考核之中,最後,確實成功的節約了三成開銷,每年節省百萬兩銀子,只是在他死後,一切又恢復原樣了。

  崇禎時,又削減了六十多萬兩驛站開銷,一次裁減六成驛站,而且是在幾個月內完成的,沒有提前安置好裁撤驛丞、驛卒們,直接一刀切,而且一次裁了兩萬多驛卒後,地方官府有許多仍然還在向百姓征收驛站的費用。

  驛卒其實有幾分特殊性,不僅僅是郵差,他們本身也屬於一種準軍事武裝人員,特別是許多驛卒,那都是準騎兵。

  在一些邊地,驛站也還充當著兵站作用,甚至就是城堡,裡面的驛卒也相當於邊軍,簡單的裁撤,沒做好安排,加上天災兵亂饑荒,最後就是乾脆造反了。

  對於朝廷來說,看似省了幾十萬兩銀子,但重要的驛站系統癱瘓了,得不償失。

  古代信息傳遞本就慢,沒有了驛站保證,許多重要的公文、軍情,都會被耽誤,影響巨大。

  “驛站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一直以來,驛站最大的問題,還是權責不明,缺少監管,導致腐敗。”

  “所以朕以為,驛站要改革,就得根據這些實際問題著手。

  比如驛站可以按職能分開,實行郵、驛分離,驛站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傳遞信息,並為公務人員提供給養。

  設驛館,專門負責接待,設郵遞鋪,專門負責郵遞。甚至可以再分出遞所,專責官物貨運。

  郵驛分離後,郵遞鋪負責情報、公文傳遞,直接隸屬於兵部,兵部特設一個郵遞局來負責管理,地方上總督、巡撫、分巡負責監督管理,郵遞鋪設郵遞員,由兵部負責在各地招募,采用雇傭製,按月發餉,監督考核,優勝劣汰,定期考核。

  各省還要增設一個郵驛廳,設一名督郵廳長,負責郵驛事務。

  知府、縣令對境內郵遞鋪負責日常工作的指導師和監督,各郵遞鋪設鋪長一名。郵遞鋪按運送速度,可分為陸郵和水郵,並分步遞、馬遞、船遞以及加急快遞。

  步遞日行二百裡,運送日常行政公文和官信,馬遞日行三百裡,主要用馬來官員升降任命、刑獄以及軍機邊防等緊急文書,有重大軍事或重大事情,可用加急快遞,分為四百裡、五百裡和六百裡和八百裡加急。

  另外物資運送,另設遞運所,負責運送一些官用、軍用物資等。

  全部采用官府雇傭驛夫模式,並層層監管。

  各地費用,也都由國庫劃拔方式,並嚴格預算、審核制度。

  朱以海還特別提出了郵票,以後郵遞鋪的公文等,都需要貼郵票。郵票戶部發行,官方公文信件也一樣要貼郵票,郵票在寄信時在郵遞鋪購買。官員可在衙門公使錢裡報銷,而郵遞鋪賣出的郵票,也是財政收入。

  另外,還於公文傳遞外,恢復以前的民信局,各地也兼攬民間信件、物資的運送,同樣購買郵票寄信,根本距離遠近等,付費。

  至於說原來招待功能,單設驛館。

  郵遞鋪二十裡一個,而驛館六十裡一座。

  驛館專門負責招待過往公乾的官吏,但必須憑驛券才能住宿吃飯,且嚴格規定按品級和公差任務享受相應待遇。

  就是既得有相應衙門開出的出差介紹信,還得有驛券,相應品級每天什麽標準。

  驛券就相當於是代金券,比如某知府赴職上任,官府開具通行憑證,再給驛券,上面詳細寫明官員路線,必須得嚴格按規定路線住宿驛館,四五品官員,僅可享受兩匹驛馬,且每天不得過兩驛,就是一百二十裡,相當於普快了,跑快了驛馬損傷。

  住宿的房間,食物的標準上也嚴格限定寫明,比如四五品官,只能享受四菜一湯,兩葷兩素,連其隨從能享受的標準,數量都要有嚴格限定。

  超出的隨從數量,就得自己額外掏錢,禁止佔用驛站資源,違者嚴查。

  朝廷不僅讓兵部、督撫、知府知縣等官員監督,甚至還會設專門的督郵廳長,也還會定期派巡郵禦史監督。

  必須有驛券才能享受驛館相應待遇。

  而只有傳達聖旨,或受皇帝差遣、飛報重要軍情,以及文武官員赴外省上任、現職官員在任上病故後遺體及家屬回鄉等這限定的情況下,才能獲得驛券。

  多管齊下。

  驛、遞分離。

  一個專送公文情報物資,一個負責官員交通、招待。

  但兩個都直屬於兵部管轄,驛卒全都是準現役的卒。

  所有館驛的開銷,由兵部郵驛局提供預算,審核後戶部劃拔錢款,監督使用。

  地方上也不額外征收什麽驛站銀,而是統一由國家財政拔款,畢竟之前攤丁入畝裡面,那個丁銀裡,其實就已經包含了驛站的代役銀了。

  郵驛的開銷不經地方官府征收,也不由他們過手,兵部預算、戶部拔款,督郵驛廳直接管理下放,多重管理。

  郵票、驛券加以控制。

  限制使用驛站的人員和待遇,減少開支。

  驛卒職業化,甚至還可以定期訓練,使之成為預備兵員,一旦地方有警,發生戰鬥,還可以立即轉為士兵協防戰鬥。

  “大家可以再仔細討論,拾遺初闕,更加完善,朕計劃先在江南恢復驛、遞,將來恢復到全國各地,到時可能會有兩千家驛館,一萬多個郵遞鋪,擁有十四五萬的驛卒。”

  既要保證公文、軍情的傳遞,也要給真正公務出差的官員過路招待,甚至還要兼民營郵遞業務,以民營業務收入來填補一些開支。

  十多萬人的一支驛卒隊伍,也將成為一支預備軍事力量。

  中央有兵部、郵驛局、巡郵禦史。

  地方省級有總督、巡撫、按察使、分巡、督郵廳長管理,府州縣級,由知府知州知縣兼管,不再設驛丞,隻設沒品級吏員的驛長、鋪長。

  改過去民間差馬出夫支應驛站,為官養官應,頒布詳細郵驛法令,嚴禁馳驛人員騷擾驛站,貪汙受賄等,按軍規管理驛郵,以軍法從事違法犯規者。

  朱以海也鼓勵民間建立郵遞,他就打算讓少府監開設皇家郵鋪,建立一個皇家郵鋪網絡,用郵遞馬車運送信件和貨物,在縣鄉,則用郵驢分送。

  甚至是建立專業的貨物運輸單位,水陸物流運輸,運輸這個行業,其實大有利可圖的,實力越強,這買賣利潤越大。

  歷朝歷代都有驛站,唯有明代搞的一踏糊塗,朱元璋開始時定的規矩還是很好的,可惜後來亂來。

  最主要還是明朝最初設計這套制度時,搞的是民間差馬出夫支應驛站,完全由地方官府管理,沒有足夠的上級監管,所以最後就成了人人都要來薅羊毛的重災區。

  朱以海這次直接把驛站從最基礎的底層核心都給改了,連同以前明朝的養馬制度也給改了。

  不能把所有事情,都交給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在面對官府的時候,是沒有抵抗能力的,只能任由剝削欺壓。改成官府管理甚至運營,尤其是條條塊塊多重監管,無疑就要好的多。

  也不是就完美了,但起碼也比原先的那套強多了。

  將來要是再崩壞,也自有後人再去打補丁。

  要不是郵驛涉及機密,朱以海原本是打算直接讓少府監另搞一套私營的郵驛系統的,私營的話,可以搞加盟承包這樣的模式,各地驛站、郵鋪,招商承包,自負盈虧,總部負責監管、訂價,保障服務等就好。

  後來想想這也太超前了些,而且公文、情報這些東西畢竟機密,所以最後還是打算重建驛站,改成郵驛分離。

  皇帝的這一套計劃跟大臣們詳細講述完,果然得到一致讚成。

  這有幾分張居正驛站改革的味道,當年張居正也是從官員特權下手,還是有不錯效果的,當然,皇帝的改革動作更大,直接把郵驛當成軍事機構來經營管理,跟軍費兵餉一樣預算、發放、監管。

  雖然十幾萬驛卒,可能一年的工食銀就得三四百萬,加上其它養馬等開支,意味著整個驛遞系統需要四五百萬一年。

  不過大臣們也讚同皇帝的計劃,畢竟驛遞不能缺少。

  有些錢,也省不得,錢得花,只是得花到位,落到實處。

  “臣建議可以先在奉天、應天、紹天三京先試行,逐步設立驛、郵,穩打穩扎,連運營邊改進,”首輔宋之輔提議。

  “這個建議不錯,朕看可以先建一條登萊到淮揚南京的驛路,由登州到萊州,再到青島,然後經青州琅琊、過忻州到海州,再往揚州至鎮江、南京。

  這第一站,從登州起。”

  朱以海欽定第一站設在蓬萊西面六十裡處的黃水河海口附近的黃河寨對岸,定名黃水驛,第二驛則在距黃水驛西六十裡的界水河海口附近,這裡原來就有大明的黃山館驛。

  先建黃水驛,再複黃山館驛,兩驛之間,再二十裡一鋪,設立各郵遞鋪。

  朱以海打算先慢點來,建好一驛,招募派駐吏員驛卒,然後再建完善郵遞鋪,再接著建下一驛,爭取在一年內,建成一條從登州經萊州,到青島,琅琊、海州、淮安、揚州、鎮江、南京的驛遞路線。

  一點點擴建完善。

  以後山東半島肯定還要再建一條環島驛站,由蓬萊往煙台、威海、成山到青島,甚至還要經萊州往青州、淄博、濟南的路線。

  不過這倒也不是很急,前期可以適當慢一些,積累些經驗,完善漏洞,等成熟後,就可以迅速擴張,遍及全國了。

  會議結束,朱以海留大臣們吃飯,仍是四菜一湯。

  飯後,宦官端來綠頭牌。

  朱以海看著上面的牌子,“沒有麗嬪的嗎?”

  “回皇爺,麗嬪懷上龍種了,不能侍寢。”

  朱以海愣了下,這事他怎麽不知道。

  “也是今日才請禦醫確診的,還沒來的及告訴聖人,正要稟報。”

  “哦,那朕一會去麗嬪那裡。”

  “皇爺,麗嬪剛有孕,暫不能侍寢。”

  “朕過去看看。”

  朱以海有時覺得這皇帝也很孤獨,就算后宮十幾個嬪妃,可有時好幾天都未必能見到一面,飯都不在一起吃。

  他想了想,“以後晚膳,若是嬪妃們有空,可以過來與朕一起用膳,孩子們一起帶來,一起也熱鬧。”

  太監也愣了下,不過還是很快應聲稱是。

  “弄個大點的長桌放到這,到時都坐一起,熱鬧。”

  “奴婢領旨。”

  十四個妃嬪,一子八女,得一張很長的餐桌才坐的下,“記得問下皇后她們,皇子公主們喜歡吃什麽,弄點她們喜歡吃的。”

  漢中大捷,朱以海心情極好,感覺格外的通暢,甚至也有精力開始關心起后宮嬪妃和皇子公主們了。

  太監一一記下,不敢半分怠慢。

  雖然覺得皇帝心血來潮,想一出是一出,但做為奴婢領命遵旨便是了,而且他也覺得這樣一來,倒確實是會很熱鬧。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