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叛
“皇爺!”
萊州新建成的棱堡中,司禮監太監劉朝輕聲喚醒朱以海。
“皇爺,西南急報。”
朱以海紅著眼睛坐起,“敗訊?吳三桂入川了?”
劉朝滿臉憂色,“是鄖陽王光恩叛變投清了。”
“?”朱以海滿臉疑惑,王光恩雖說農民軍出身,但自歸明後,在鄖陽堅守城池多年,數敗農民軍,之前還詐降韃子,殺了清廷一個鄖陽巡撫,又奪了襄樊兩城,可以說給韃子很大重創。
甚至在不久前,鄖陽巡撫徐起元還奏捷禦前,說提督王光恩派兵佯攻襄樊,引韃子湖廣提督孫定遼調兵增援,然後王光恩率兵出鄖陽,奪南陽府淅川縣,再攻西硤口,這是襄陽通往關中的武關道必經重鎮。
孫定遼聞訊,又趕緊自襄陽出兵,匯合河南南陽總兵一同前往救援。
王光恩等孫定遼趕到,便撤圍回師,孫定遼追擊,王光恩詐敗誘敵深入,最後在勳陽北的安陽口將其伏擊。
孫定遼軍遇伏大敗,且敗且走,退走河灣,王光恩率領早就埋伏於此的忠開鎮各營兵馬,窮追猛打。
孫定遼被王光恩弓箭射中,墜落馬下,滾落河中,結果不會水的孫定遼溺水而亡,清軍大敗。
王光恩甚至率軍大舉反攻,再圍襄樊,清軍主力盡潰於外,守衛不足,被王光恩大軍包圍,以穴攻爆破之術,把剛修好的襄陽城牆又炸塌了,忠開軍殺入,襄陽再陷。
江北的樊城裡少量留守清軍見狀,嚇的直接就棄城逃向南陽。
這一戰,殲滅韃子湖廣提督孫定遼一員,擊潰其數千眾,斬首千余,攻破重鎮襄陽一座,又奪取樊城,可謂戰果極豐。
皇帝因此特意下旨,進封侯爵王光恩為襄國公。
這加封的旨意,估計還在路上,怎麽王光恩就反了。
“怎麽回事?”
朱以海揉了揉腦袋,讓自己清醒一點,“給朕倒杯茶。”
劉朝趕緊讓人取來熱水泡茶。
熱水衝入茶壺,壺中龍井翻滾,茶香四溢。
朱以海接過茶,坐在那裡一言不發。
劉朝把接到的急報道出。
事發突然,急報是由湖廣督師朱大典發來的,具體情況不多,但明確奏報,王光恩反了。
不僅鄖陽提督王光恩反了,鄖陽巡撫徐起元也反了,現在所知,忠開鎮,只有副將王斌守房縣,參將陳蛟守竹山沒反。
另外王光恩的兄弟王光泰先前入關中作戰,如今在終南山中,沒參與其中。
其它的,好像都隨王光恩反了。
如今王光恩就坐鎮襄陽,清廷授他鄖陽王,許世封永鎮,改任湖廣提督,其提標五千人馬。其弟王昌則襲王光恩原襄陽侯爵。
徐起元仍留任巡撫,撫標三千。
蔣崇武、吳士英晉參將,駐防鄖西、均州,參將羅一能駐谷城,
高士清、崔士能等皆晉遊擊。
王光恩之弟王昌授鄖陽總鎮,鎮標三千,駐鄖陽。
······
“朱大典的意思,莫非是因為韃虜給了王光恩王爵,許其世鎮鄖陽,然後他就反了?”
劉朝不知道如何回答。
“這事難道就沒有半點兆頭嗎?”朱以海喝了口茶,又放下,忍不住發脾氣,“王光恩剛斬韃湖廣提督奪襄樊兩城,大敗韃子,這像是早就謀劃要反的樣子嗎?為何現在新立大功,卻突然反了?”
“總有個緣故吧?”
劉朝無法回答。
“趕緊去查!”
“皇爺,那鄖陽如何處置?”
朱以海端著茶杯陷入沉思。
四川局勢剛有些理清,結果鄖陽卻反了,這真是出人意料。
要知道,就算是在兩京淪陷的艱難之時,鄖陽都還一直堅守著,硬是跟闖軍戰了好幾年,都不曾退過,清軍南下,吳三桂曾親去招降,他們都沒降。
可現在,局勢正在好轉,他們卻降了,還是在剛剛大勝之後投降,這太說不過去了。
不僅王光恩降了,連徐起元這個撫臣都降了。
他想不明白。
劉朝退出後,朱以海坐在那裡,捧著茶杯卻是再睡不著了,此時還是半夜,朱以海坐在那發呆。
回憶著這一路走來,確實不易。
不過他這裡還是已經走上大道了,但許多地方還很艱難,比如鄖陽,之前湖廣盡陷闖軍之手,他們獨自支撐數年,好不容易等到湖廣恢復,得了些救濟,但很快武昌兵潰,鄖陽又成孤軍。
好在忠貞營在巴東立住腳跟,也算給了他們一個側翼支持。
但隨著清軍西安兵潰,漢中馬科降清,鄖陽的局勢也變的惡劣起來,上遊的漢中,北面的南陽,下遊的襄陽,南面的荊州,皆是清軍控制,僅有西南的巴東山區,還是明軍佔有,但這邊卻盡是連綿險峻群山,難以溝通。
鄖陽一直是孤軍作戰。
但他們之前都能堅持,為何現在卻堅持不了?
朱以海一直在想這裡面的關鍵。
天亮。
劉朝回來了,皇帝眼睛通紅的還坐在那裡苦思。
“皇爺!”
“打聽清楚了?”
“又有幾封急報到,有朱大典的,也有文安之的,另外東廠、錦衣衛、采編所、偵緝司等處也有些消息到,匯聚起來,更清晰了些。”
“直說吧,到底是因何事而反?”
劉朝猶豫,“目前情況來看,好像是吳三桂使了挑拔離間計,”
“什麽離間計能有這麽厲害?”
這事說來話長,但也並不是很複雜。
王光恩兄弟的叛亂,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外部原因就是鄖陽的局勢更加險惡了,武昌和西安兩次大潰後,使的鄖陽再次成為孤軍奮戰,而王光恩兄弟王光泰兵出關中,也是大敗,潰入終南山中。
漢中馬科投降後,鄖陽更是幾乎被四面合圍。
不僅如此,鄖陽正面臨嚴重的饑荒,雖然也搞墾荒屯田,但難以自給,清軍雖沒能攻破鄖陽,但四面合圍,卻也一直步步緊逼,不時的出兵掃蕩,加上其它物資封鎖,鄖陽情況很糟糕。
吳三桂、豪格等清軍主力南下漢中、西安後,更加劇了鄖陽的危機。
除此外,還有內部原因。
那就是王光恩自從被高鬥樞招安收編後,一直為大明奮戰,但有一樣東西不能動他的,那就是他的兵,兵是他的命根子。
兄弟三個為大明守鄖陽多年,兵沒剩下幾千,在設忠開鎮後,王光恩兄弟都是大肆擴軍,忠開鎮一度擴編至五萬人馬。
但在文安之離開鄖陽去了偏沅後,特別是三忠叛亂後,朝廷對這種地方軍頭亂擴編的行為極為不滿,要求整編、縮編等,要搞實兵實練實餉。
忠開鎮的整編令也早下達鄖陽,要求忠開鎮定為一提標,一撫標,提標三千,撫標一千五,下面再設兩協營,一遊營,總共保留六千兵額,其余的兵,要改編為鄉團屯兵。
這個整編令,王光恩極為不滿。
原來擴編到五萬人馬,現在要改成六千,基本上就是恢復到鄖陽鎮設忠開軍前的情況,誰也不願意。
亂世之時,有兵就有權。
尤其是對出身於農民軍的王光恩兄弟來說,越發不肯放棄手中兵權。
什麽侯爵、提督,這些在他們看來都是虛的,真正實在的就是兵權和地盤。王光恩一直在跟朝廷討價還價,不願意整編。
這事一直拖著。
然後文安之在四川完成了整編,雖然鬧出了兵變,仍然還是完成了,馬乾、曾英等一群督撫、提督等軍頭們被踢出四川,送去南京。
這事對王光恩震動極大。
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然後恰好吳三桂一直來招降。
吳三桂的使者很好的利用了四川剛發生的劇變,以此來挑動勸說王光恩,說什麽明天子向來如此,之前忠武等三忠便如此,先是高官厚爵引誘招安,然後等兵敗後,見其勢弱便立馬毫不留情的宣布為叛逆,發兵討伐,不留余地,把王朝宣、張先壁等都窮追到底,最後全部剿殺。
四川諸將為明天子更是嘔心瀝血,結果呢,鳥盡弓藏,川中局勢剛有些好轉,立馬就把他們都給逮捕械送南京,等待他們的肯定難逃一死。
然後他又拿出清廷的招降條件來引誘王光恩,什麽封王,什麽永鎮等等,這些都是很打動王光恩的。
按清廷的條件,王光恩封王,他的兩個兄弟皆封提督總兵官,各領幾千標兵,然後他們的部將,也都還各授副將、參將、遊擊等,各授實職,並保留所部等等。
這些條件,確實打動了王光恩。
何況現在鄖陽條件惡劣,饑荒嚴重,清軍又逼的緊,哪怕剛打贏了一場仗,但並沒改善太多局面,仍是處於被四麵包圍之中。
最終,吳三桂與王光恩秘會於興安,達成了降清條款。
改旗易幟。
巡撫徐起元本是不願意降清的,但王光恩和其部將都要降,也只能被裹脅著投降,鄖陽諸將中,也隻王斌、陳蛟還有劉二虎三將不降。
再加上還困在終南山裡不知情的王光泰和李世英。
反的不僅僅是一個王光恩,而是幾乎整個忠開鎮。
而他們叛明投清的原因,也不外乎是外有清軍四麵包圍,孤軍做戰,而又饑荒糧不繼,內有朝廷整軍嚴令,這些由農民軍降明的將領不肯放棄手中的兵權,最終在清廷封王封公的誘惑下,最終還是叛明投清了。
搞明白這些後,朱以海反而有幾分釋然了。
從湖廣三忠的叛亂,再到之前四川王祥曾英等軍頭們的嘩變,再到如今鄖陽忠開鎮的叛亂,全是些亂世軍頭們擁兵自重不肯交權的結果。
“讓忠義鎮李赤心、高必正,出兵進入竹山、房縣、竹溪、平利、興安等地,得把鄖陽漢水以南,荊山以西,三峽以北的這片山區保住,要穩住局勢。”
朱以海取來地圖,看了一會後下旨。
“鄖陽呢?”
“先穩住這幾地吧,鄖陽、襄陽先不要管了。”
控制住這幾地,就能先阻斷漢中和鄖陽的聯絡,同時也保證夔東、鄖南、荊西這三地的聯絡,保持住三峽這個版塊。
其它的慢慢來吧!
這一次,確實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