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西軍困虎
漢中。
西軍與清軍在漢中對峙,已經有好幾個月了。
雖然明軍沒有對張獻忠落井下石,與清軍夾擊西軍,反而是給他們不少方便。比如禦營陝甘行營提督張大鵬,力排眾議,讓開陰平橋,放張定國一支偏師繞路北上,迂回到陽平關後方。
而禦營川貴行營提督張世鵬在佔據米倉道後,也還是給張獻忠義子張可望讓出了米倉道,讓他們通過了琉璃關,翻越米倉山進入漢中西鄉。
張可望張定國都成功側面迂回繞道翻越入漢中,而恰逢大同薑瓖、陝北王永強、甘肅米喇丁等紛紛起兵,再加上多爾袞突然暴斃,以及河南山東局勢的崩壞,都讓清廷北京無法再聽信吳三桂的勸諫。
不肯再給他們時間繼續以靜製動。
而是調豪格、吳三桂等回師西安、大同,讓他們先掃清後背之憂。
豪格不顧命令,拋下大軍獨自奔回北京爭奪皇位,吳三桂退守長安,著手應對南下的王永強兄弟。
他們的離開,確實給了張獻忠很大機會。
明軍給他們放開的路,更是讓張定國、張可望成功的進入了漢中,陽平關被突破。
雙方在漢中爆發大戰,張定國和張可望義兄弟倆,合兵五萬,屯定軍山,意圖複製當年劉備攻漢中之戰的定軍山大捷。
定軍山對於陽平關來說,確實意義非凡,就在陽平關後方不遠,西軍屯於此地,那陽平關雖還在清軍之手,已經是腹背受敵。
留守陽平關的李國翰,急令駐漢中的漢中王馬科、甘南王白廣恩攻定軍山,又急調勳陽王王光恩出兵來增援。
雙方圍繞定軍山展開大戰。
馬科、白廣恩調了幾萬人馬,再加上清軍大將鼇拜統領的部份滿蒙八旗,反包圍了定軍山張定國兄弟倆。
那邊李國翰率領八旗滿蒙漢軍,仍死守陽平關。
雙方開始大規模戰鬥。
本來張獻忠以為成功突破到漢中去了,豪格、吳三桂又帶著不少兵撤回長安,那麽這戰肯定能贏。
但結果卻讓人意外,雙方圍繞定軍山連番惡戰,結果居然是西軍反而不敵清軍。
張獻忠主力仍被擋在陽平關外,不管他怎麽猛攻,死傷慘重也拿不下關,那邊屯於定軍山的兄弟倆雖然也立柵修營,但打不過來攻的清軍,屢戰屢敗,好在有寨可依,有險可守,但傷亡很大。
而更麻煩的是,張定國兄弟倆一個走陰平道,一個走米倉道,都是繞遠路翻山險而來,沒有攜帶多少糧草,後續的通道也被清軍堵住,他們困在定軍山,糧草堅持不了多久。
西軍拚命,卻仍掙不脫清軍圍困。
戰鬥越打越無力,定軍山上的西軍甚至有許多已經開始偷偷的下山投降,攔都攔不住。
陽平關外金牛道上的西軍情況更壞,太多的人堵在這裡了,漫山遍野,結果缺糧少醫,時間一長,既饑餓,又多病,隨著戰勢不利,每天都有人在逃跑。
被張獻忠裹脅著北上的軍民,一開始多達七十多萬。
可經過不到半年時間,此時陽平關外的西軍大營,已經不到三十萬了。
面對困局,張獻忠也蒼老了許多。
一邊是難以打穿清軍封鎖,殺出川去,一邊卻是明軍在他們身後虎視眈眈,哪怕明軍一直沒落井下石,甚至主動給他們讓路,甚至明經略文安之不斷給他寫信,讓張獻忠接受整編,聽從朝廷調派,甚至是換明軍來做主力,讓他們退下來打輔助,一起奪回漢中,殺回關中。
但張獻忠卻始終猶豫著,他並不相信明朝。
他以已度人,這些年縱橫天下,發過很多誓許過很多諾,但從沒有兌現過,尤其是對明朝,所以明朝經略的話,他不相信。
“陛下,文安之又派使者來了。”
張獻忠最近頭痛,經常頭好像要裂開了一樣。
“父皇,陽平關這樣打是打不下的,兒臣願意率軍再翻米倉山入漢中。”張能奇請求。
張獻忠揉著頭。
米倉道的南端現在在明軍手裡,北端在清軍手裡,就算明軍肯借路,但米倉道險要難走,難以攜帶多少糧草。
到時還要面對清軍攔截。
更大的問題在於,就算突破重重阻礙能入漢中,可如果不能迅速取勝,那他們將得不到糧草接應。
定軍山現面兩支兵馬還困在那裡,馬上就要斷糧了。
再派一支軍過,沒糧的話,到時還是得一起餓死在那裡。
“陛下,沒有別的辦法了,唯有拚死一戰。吳三桂現在去了西安,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了,兒臣所部還有七萬人馬,願意拚死一試,不成功便成仁,殺入漢中,解定軍山之圍,然後再從陽平關背後夾擊,接父皇出關。”
張能奇原姓艾,張定國四大義子之一,他的七萬人馬,其實是連老營婦孺家眷都在裡面的。
帶七萬人出征,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了。
“軍中糧草還能撐多久?”張獻忠問義子張文秀。
張文秀滿臉苦澀。
“頂多還能撐一個月!”
這還是逃散了大量人馬後的結果,否則最撐不住了。
西軍上下現在天天喝粥,老營的婦孺的粥更稀,但就算粥一天比一天稀,也撐不了多久的。
“父皇,要不跟文安之的使者談談?”
張獻忠沉默。
文安之不僅一次派人找西軍了,一次又一次。
最近一次,文安之提出,讓陽平關的西軍退到龍安府平武縣去休整,把保寧府交給明軍來守清軍,甚至已經在漢中的張定國、張可望兄弟倆,由明軍負責接應回大巴山休整,將他們安置到南江的大壩。
當然,文安之也不是沒有條件的。
條件還很多。
主要的幾條,一是張獻忠要去帝號,奉紹天為正朔,對內也不可以再自稱西皇了。
其次,西軍要進行整編,張獻忠裹脅的那些百姓,都要交給明軍安置。
張獻忠仍做他的雲南王,文安之將給西軍整編為四鎮,也就各五千,總共兩萬人,外加輔兵八千。
就這麽多。
其余的要裁撤遣散,交由明軍負責安置。
文安之還承諾,等西軍整編完後,還可以把整個龍安府一直交給他們鎮守,稅賦也給他們養兵。等他們休整好了,願意南下雲南時,再移鎮雲南。
在龍安期間,明軍還給他們借糧呢。
條件不能說不好,但張獻忠不信。
這世上落井下石的人多,雪中送炭的有幾個?能錦上添花都已經不錯了,你還想他雪中送炭?
若是自己是文安之,現在都沒動手,不過是怕西軍做困獸之爭,造成傷亡。而且清軍還在,所以讓他們西軍頂在前面,替他們擋著清軍呢。
若沒清軍,他們早被明軍進攻了。
“把文安之的使者叫來,聽聽他這次又有什麽條件!”
文安之的使者被叫進來。
“文經略又有什麽新提議?”
“回大王,我家經略相公說現在形勢已經越來越危急了,還望大王能夠早下決斷。我軍已經偵知,定軍山形勢十分危急,隨時有覆沒之憂。”
張獻忠不吭聲。
“我家經略說,若大王要派兵借道米倉山,盡管說,我們必全力配合。還有,若是大王缺糧,我家經略也願意先借助一些,都是為了打韃子!”
張獻忠猛的睜大眼睛。
“此話當真?”
“當真。”
使者送上一封信。
張獻忠讓丞相女婿汪兆麟念給他聽。
文安之說為了打韃子,所以當團結對外,知道西營缺糧,雖然川軍也缺糧,但還是願意擠一些給西軍。
甚至提出,為西軍代買糧食。
代買?
腦袋轉的很快的張獻忠幾個馬上聽出意思,難不成文安之居然願意賣糧給西軍?
這世上還有這種事情,大明官軍賣糧給他張獻忠?
所謂代買,不就是直接賣給他們嗎?
文安之這是想趁機貪汙?
但他的名聲,不至於此啊。
難不成真是拿朝廷的糧賣給他張獻忠?
可文安之派人使者來,還親自寫了信,甚至上面還詳細的羅列了代買糧價的報價。
“麥子十三兩一石,老米十二兩一石,小米十一兩一石,高粱六兩一石,黑豆七兩一石,玉米七兩一石·······”
看到這價格,張獻忠還以為是手抖寫錯了,應當是麥子一兩三一石才對。
“大王,如今連魚米之鄉的太湖周邊,剛秋收後都不敢說一兩二一石米啊,何況咱們這裡,現在有銀子都買不到糧,這些糧,還是朝廷從江南、嶺南等各地調集,用船運送入川,沿途還要突破湖廣清軍攔截,再運到這裡來,幾千裡路途,何其辛苦,好多地方都是背纖拉船,甚至用騾馬背運,肩挑背扛的翻山越嶺來的。
我們也缺糧,但文經略還是願意咬牙擠出一些來供給西營將士們,若是你們不願意,那沒了沒關系的。”
張獻忠氣的胸膛都要炸了。
可是細想想,亂世不就這樣嗎?
當年他們在陝西活不下去造反時,那個時候鬥小米八錢銀子,一石小米要八兩。而當初後金在關外嚴重饑荒的時候,甚至一鬥米八兩銀,一石就是八十兩銀子,更加誇張。
而圍城的時候,往往有錢都沒用了,鬥金易鬥米,同等重量的黃金才能換到同等重量的米,這種時候,任何一點糧食都是活命的希望。
現在文安之向他賣糧,這價格基本上就是在現在江南糧價上翻十倍。
哪怕是四川剛經大亂,糧價也頂多是江南兩到三倍,但文安之要他十倍。
“文經略這是記的本王手裡頭還有些金銀財貨麽?”張獻忠壓製著心頭怒火,“金銀財貨不過都是身外之物,不能吃也不能喝,如果能跟經略換些糧,本王倒是求之不得,只是不知道能有多少糧換?”
“順慶鳳凰山,隨時可交割十萬石糧!”使者道。
張獻忠袖中拳頭緊握,十萬石糧,這起碼得付一百萬兩銀子了,這銀子他拿出來,多年劫掠積攢,包括之前奪重慶毀成都等搜刮所得。但一百萬兩銀買十萬石糧,這買賣還真是聞所未聞。
他三十萬人,買來這十萬石糧,能夠每三人分得一石糧,要是按現在這種節省法,三人一天一升糧,能吃一百天。
當然,正常三人一天一升太少,如果正常供應,三個人一天,起碼得五六升糧,這樣的話,也就是能供應二十天左右。
這點糧,不多,卻也不少,卡的剛剛好。
“好,我買!多謝文經略。”
“經略說大王要買的話,經略願意派兵運輸到保寧府,到時府城外交易,大王給我們結算買糧錢,順便把保寧府城交給我們。”
張獻忠差點沒忍住。
這十萬石糧不僅要一百萬兩銀子,還要他搭上一個保寧府城?
這還沒算上在保寧府城和順慶之間的南部縣城,以及和溪關、南津關。
張獻忠咬牙,沒說話。
“你們別太過份!”張能奇忍不住罵道。
“大王若是不願意便算了。”
“等一下。”
張獻忠叫住想要轉身離去的使者。
“文經略賣糧這事沒開玩笑,真願意賣十萬石糧?”
“大王願意花一百多萬兩銀子買這十萬石糧嗎?”
張獻忠黃著臉,“銀子不是問題,甚至南部縣城和閬中城給你們也沒問題,不過我需要再借道米倉山派兵進漢中,不知道文經略可否同意?”
“沒問題。”使者回答的非常痛快。
“只要大王同意接受整編,我們不僅借路,還會出兵幫忙接應困在定軍山的兩位小王爺!”
劉文秀插話,“文經略為何不直接發兵助我們一起攻下漢中府呢?豈不是更好?”
使者直接回道,“我們還沒有做好攻下漢中府的準備,還得調集錢糧兵馬,頂多只能冒險為你們接應定軍山的兵馬撤回來。”
明軍的意圖非常明顯了,他們絕不願意助西軍攻取漢中,甚至殺入關中去。
“你回去告訴文經略,他的提議本王都同意了,不過我要買二十萬石糧,銀子不是問題,十萬仍在閬中城交割,另十萬石希望在巴州或達州交割給張能奇,到時他會率兵前去取糧,拿到糧食後借道米倉道,經琉璃關穿大巴山入漢中,可否?”
“我可以立即回去稟報文經略,大王可等候經略回復!”
“好!”張獻忠一口應下,“希望盡快答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