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海上升明帝》第519章 青紗帳
  第519章 青紗帳

  玉米田裡一片鬱鬱蔥蔥,玉米莖杆已經長到一人多高,每根莖上都留著兩個穗。

  朱以海走在自己的自留地裡,看著這片他親自種的夏玉米長勢良好,也不由的挺高興,這青紗帳看的人真高興,滿眼的綠色。

  五公主朱寧薇更是高興的在青紗帳裡鑽來鑽去跟朱以海捉迷藏,也不怕被葉子割。

  “今夏玉米長勢良好,現在正是灌漿期,這幾場雨下的及時。”跟在皇帝身邊的大臣們也都很高興。

  今年在皇帝的大力主張下,登萊青忻大量種植玉米,以提高產量,求多打些糧食度饑荒,這遍地青紗帳的場面,以往還真是難以見到的。

  玉米雖然傳入多年,但這般大面積種植還是少見的。

  但今年,玉米、土豆、紅薯甚至高粱大豆這些粗糧雜糧,卻大量推廣種植甚至是強製種植,隻為多收點救災糧。

  走在田間地頭,目之所極,皆是綠色,這是希望的顏色。

  雖然登萊青島煙台等港,現在船隻來往不斷,一直有糧船從南邊運糧來,登州、長山等地也儲備了許多糧,但這些糧成本很高。

  有些糧甚至是從呂宋、安南運來的,皇帝跟西班牙人的貿易協定裡,就有用生絲換船,絲綢換糧等條款,每條來明港口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商船,必須得運一定量的糧食才行。

  這就好比明朝早年的開中法一樣,商人們想要朝廷的鹽引買鹽,那你先得運糧到九邊去供軍,糧食運到邊關,那邊收了糧然後給你接收單子,你拿了這單子才能到官府領鹽引,才能去鹽倉領鹽販賣。

  想賺販鹽的高利,就得先替朝廷運糧支邊。

  現在朱以海跟這些朝鮮、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安南等商人也有這附加條款,你們都可以來大明直接貿易,可以停進廣州、廈門、杭州、南京等港,但條件就是必須按相應船隻大小,攜帶規定的一定量糧食來才行。

  否則你就算掏真金白銀也是買不到貨的。

  你想要生絲、絲綢、瓷器、茶葉這些,沒問題,支付的不僅是銀銅,還必須得包括糧食,大明也不管你是從安南還是呂宋甚至是巴達維亞買來的,你得從外面拉一些糧食來才行。

  哪怕這些糧食成本高,但大明願意付錢。

  海外商人運來的糧,加上南方自產的糧,輸送到沿海各港,然後海運北上,這些糧食雖是通過海上運輸,成本比陸運河運減少了許多,但仍然還是挺貴的。

  不過這樣的辦法,確實也大大緩解了饑荒,尤其是江北的情況。

  一船糧來,運一船難民走。

  糧船北上,難民南下。

  不斷的運,運了幾個月了,現在登萊這邊依然還有許多難民不斷逃來,但死的人卻是越來越少了。

  “再過一個多月就差不多能收玉米了,按現在的這氣候,今年的玉米產量應當不錯,甚至還可以稍晚收點以提高產量,等玉米秋收後,又可趕種小麥了。”

  大學士徐石麒告訴皇帝,現在山東明軍佔據的登萊青忻四府,基本上已經沒有荒田了,就連荒地也大量開墾。

  不管是有主地還是無主地,不管官田民田,都是先種了再說。

  另外軍屯田現在也很多。

  “田地產權還是要尊重的,現在是特殊情況,有些地主離鄉南遷了,有些因饑荒逃難離家了,也有些是雖然還在鄉但種不過來,所以我們現在先安排人把地都種上,地主不得阻撓。就算地主不在家的,種了他們的地,該給的租子要先記在帳上,以後要給他們的。

  當然,現在是特殊情況,這個地租也要盡量減輕些,畢竟許多都是難民,不容易。”

  徐石麒拿出了內閣商議的辦法,“內閣按陛下旨意商議出一個減租減息的方案,原則上,在長江以北地區,試行這個辦法,具體則是夏糧所收,歸耕種佃戶所有。而秋糧所收,先將所收的兩成五給佃戶,剩下的七成五再地主與佃農平分,則地主得秋糧總產的三成七五,佃農實得六成二五。”

  夏糧不交租,其實也是有傳統的。

  在以前,多數土地其實只能種一季主糧,所以地主跟佃戶也就是分這主產品。就算現在,在江南吳地,一直以來也習慣是夏收麥,秋收稻,夏收的那一季麥子收入全歸佃戶,但秋收的稻谷則要分成交租。

  所以吳地佃戶都喜歡早季種麥子,不喜歡種早稻,麥子隻算是副產品,跟蘿卜油菜一樣,不算主產品,故此就算是在江南,他們也喜歡種一季麥,再種一季水稻,而很少種兩季稻。

  一來麥稻交替,時間上比較充裕,二來還是種了早稻就也算是主產品,所以要抽租。

  所以現在內閣奉旨要搞減租,直接就不管夏季種麥種稻還是什麽,直接規定夏季糧不交租地主,隻交秋季糧。

  交租的方式,也按分成,而不是鐵板租。

  在明末,江南地區鐵板租是常例,就是固定租額,好的水稻田,田租往往達到一石二鬥,不過實際上一般達到一石左右。

  遇水旱蟲災等,總要歉收減產,所以也會適當的減些租子,一畝收一石是底線。

  而現在內閣認為,江北現在屬於特殊情況,因此出發點得是照顧百姓,因此搞分成租,但產量有高有低,所以先得劃出兩成五收成留給農民,然後再來分。

  農民地主各再分三成七五,最後地主總得三七五,農民六二五。

  “雖說是特殊時期,但也還是要盡量公平一些,原來地主佃戶分成,往往是五五分,甚至六四分,雖說夏糧普通不分,甚至田地附帶的山、土、澤收入不算,但我們製訂這些規則的時候,還是要盡量考慮充分的。

  減租是朱以海提出來的,目的還是如今這種動蕩情況下,百姓太難生存了。

  “朕看可以修改一下,夏糧仍不分,但秋糧先把兩成收益給佃戶,然後地主佃戶對半分,這樣地主得四,農民得六。

  除此外呢,得防止地主從其它方面壓榨佃戶,比如讓佃戶給他們免費做工等等。

  我們製訂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是要在如今這種艱難時局下,保證大家能夠生存下來。”

  “長江以北,三年的田賦地丁都要免除,過往的也全都免除不究了,大家能夠好好生產,自給自足就已經足夠好了,也能為朝廷減輕很大負擔。

  若是他們有糧食富余,留足口糧後,可以賣給朝廷收購,我們出銀子買。”

  朱以海強調,江北三年免除稅賦,也不再征收過去的欠繳等,並且現在也不強買百姓糧食。

  不過,在江北地區,禁止私人收購糧食,推行公購,百姓可以不賣,但如果要賣糧只能賣給官府,由糧食廳在各地糧站收購,價格也將是以市價收購。

  目的也是強化糧食的調配,盡量供給百姓,而避免有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等。朝廷不予控制,糧價就會天價,甚至明明有糧,但越缺糧他們越囤積,越哄抬價格。

  現在山東等地,所有糧鋪都已經由官方接管,限量供應,甚至已經禁止釀酒,以節約糧食。

  糧價實行階梯價格,分檔計價,口糧標準內保價,超過口糧標準外,就是計劃外供應糧了,買的越多,價格就越高,以避免有人挨餓,有人卻還在浪費。

  粗細糧搭配供應,甚至提倡節約,這都必然是未來很長時間裡的主旋律了,朱以海以身作則,他現在的膳食都不會超過四菜一湯。

  在朱以海的各種辦法下,現在山東四府的糧價,還算好,計劃內口糧是一石米一兩銀,當然這其實不是正常市場價格,是嚴格乾預後的結果。

  百姓都是限量供應口糧,還是細雜搭配,而計劃外的糧可就貴了,遞增的很快,按階梯二三兩一石,甚至更高。

  而現在山東還有許多百姓,其實根本買不起米,他們是純粹的饑民,還在接受朝廷以工代賑,甚至直接就是在排隊領粥,等待安置救濟。

  糧食現在山東淮南等地,已經是絕對管控物資,除了口糧,誰敢囤積糧食,那自尋死路,搞不好就要定罪。

  有本事的人,現在也不敢輕易去倒賣糧食,這塊,全部由皇家、朝廷等調度,哪怕是江南的糧商,運糧過來,也是只能直接賣給官府,不能直接經營售賣。

  總體來說,經歷了最初的混亂後,現在基本上還是穩定住了控制區的饑情的,當然,在濟南、徐州、兗州、東昌、泰安等地,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那裡現在真正的水深火熱,地獄一般的景象了,甚至連困在城中的清軍,現在一樣水深火熱,他們根本沒有半點能力救濟饑民。

  “登萊兩府境內的金礦等礦場,現在陸續安排災民采礦,以工代賑,今年預計僅黃金就能采得兩萬余兩,其余礦產也不少。呂宋的西班牙人和澳門的葡萄牙人,都很希望跟我們用白銀換黃金。”

  朱以海知道西方金銀比價高,一兩黃金甚至能換到十五兩白銀,但在大明,金銀比價之前一直不高,甚至一金換四銀都有過,所以那些西方商人就滿載白銀來套現黃金。

  這個過程,甚至從隋唐以前就開始了,一直到現在,套取巨利。

  山東登萊多黃金,尤其是招遠一帶,儲量豐,易開采,宋代時的玲瓏金礦,就是官辦金礦產量很高,在宋朝時登萊一帶金礦一年能產近萬兩。

  這邊各種礦場多如牛毛,因為戰亂饑荒,如今很多都停采甚至倒閉,朱以海現在接納了大量饑民在這邊,組織墾荒種地外還有富余,也弄去造船捕魚甚至采礦。

  “跟這些洋商說,黃金本來是禁止流出的,但眼下形勢特殊,如果他們願意用糧食來換黃金,那是可以的,就按一兩黃金兌十三兩白銀這個比價,交易糧食。除此外,禁止其它交易黃金。”

  兩萬兩黃金,能換二十六萬兩白銀,哪怕按一兩銀子一石米算,也值二十六萬石米,朱以海覺得這些洋鬼子們若是願意運糧來換黃金,他還是會信守承諾交換的,黃金再好,也不能當飯吃。

  這種大饑之時,能用黃金誘洋人海外運糧來還是值得的。

  就算二兩換一石,缺糧的時候,都值得換。

  但如果拿銀子來換,拿煙草、棉花這些來換,朱以海是不肯的,黃金可是極稀少的貴金屬,比銀子值錢多了。

  “陛下,洪承疇想見陛下。”

  “他想明白了?不絕食了?”朱以海有些不屑。

   感謝鳳羽舞菲和D同學的打賞,謝謝!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