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江城實驗田
夏國的種糧成本一直以來都高居不下,以大米為例,夏國對國產大米的保底收購價為3900軟妹幣到4000軟妹幣每噸,折合下來月1.95軟妹幣到2軟妹幣一斤。
這種收購價才能夠保證夏國種植糧食的企業和農戶不虧損,能夠勉強生存。
但是米國大米價格是多少?3000軟妹幣每噸,折合後約1.5軟妹幣一斤。注意, 這還米國大米的到岸價,不是成本。
1.5元/斤,米國的農場還有的賺!
同樣,東南亞的糧食價格差不多也是這個水平,因為運距短,價格還更便宜。
因此夏國的糧食在國際上毫無競爭力, 如果按照世貿的遊戲規則,夏國取消糧食補貼,開放糧食市場, 夏國的糧食基礎將被海外的產品衝地七零八落,當初開放的大豆就是這個例子,夏國傳統的大豆品種幾乎滅絕。
在可以預料到的未來,隨著夏國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化肥成本等多項成本的持續上升,夏國自產糧食和境外糧食呈現倒掛鉤的將是長久的現象。
而一旦出現一些不可預料的因素,例如夏國糧食減產,或者是國際糧食和當初的大豆一樣湧入夏國市場,那麽夏國的糧食體系將會面臨崩潰的危險。
糧食掌握在境外資本家的手裡是相當可怕的,米國控制世界的三板斧,其中一板斧就是糧食。
“聽不聽話?”
“不聽!”
“不聽就斷糧!”
“那我還是聽吧……”搖尾巴。
糧食研究院詳細的將合作計劃發送給盤古科技,盤古科技也知道自己未來幾年的歷史使命是什麽。
大部分農村人口都不種糧,在夏國糧食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生產糧食的任務就落到了盤古科技身上。
而相關部門將會引導不再種植糧食的農戶和企業種植其他如藥材、特殊水果等經濟型作物, 這事兒就不用盤古科技操心了。
蕭銘將這事交給高思綺, 說道:“我們要做的就是開辟一處試驗田,成功了, 其他城市複製就行。”
“盤古科技園區不是麽?”高思綺樂呵呵回答道, 因為盤古科技園區所有的主糧、蔬菜和水果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
“還需要覆蓋更多的人口,更廣闊的地段。”蕭銘說道:“小初,投影一下江城市的地圖。”
“好的主人。”
江城市的地圖被展示了出來,中部和東南部是一片平原,河流貫穿而下,這為當初江城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基礎。
東西部則是連綿不斷的丘陵,這裡還保留著江城並不發達的基礎農業。
小初介紹道:“江城總共有常住人口70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佔比70%,農村人口佔比30%,但是江城農村每年外出務工的人口有150萬人。農村空心化,在江城尤為凸顯。”
江城從來就不是產糧大市,平原邊緣和山丘地區農戶散亂式的糧食種植,根本無法對整個糧食市場帶來任何影響。
即便是這樣,耕地也是必須要保護的,這樣造成了雖然種植糧食的人不多,產量不高,但是供應土地依舊緊張,再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之下,江城的房價從兩三年前的七八千一平,一眨眼變成了保底1.5萬上不封頂。而根據權威統計數據,江城的平均工資也不過5000出頭而已。
“以江城為實驗田?”高思綺躍躍欲試,“本來就是就要改造江城的人居環境,我們就從江城開始吧。”
蕭銘再用激光筆指了指江城地圖上的一角,江城的老舊工業區。
“這裡曾經是江城的榮耀,輕重機械裝備廠、汽車零配件工廠、煤炭、煉油等工廠造就了上個世紀最輝煌的江城。”
高思綺從大學開始就在江城,太了解這段歷史了,“目前的老工業區還在運行廠家也沒沒幾家了,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一地雞毛。”
而且老工業區這片因為基礎設施配套差,環境髒亂差,周圍的地價也高不起來,沒有地產老板將房子蓋在這裡,也沒有住戶願意住在這裡。
江城老城區的土地能夠賣到1.6萬每平,工業區土地的價格只有三四千一平。
蕭銘說道:“這裡有大量閑置的廠房。”
高思綺一下就明白了蕭銘的意思,說道:“你的意思是將會這個老工業區利用起來?”
“對!不少老板肯定都想出手這些廠房,而我們對廠房進行改裝,一處廠房就是一處未來糧食工廠。”
小初按照蕭銘的意識將整個老工業區圈紅,足足有50平方公裡,這裡有無數閑置的廠房,和倉庫,這裡將是江城的良田。
蕭銘說道:“按照糧食研究院的相關請求,這一次我們主要培養大米、小麥、玉米、土豆和大豆,這裡出產的糧食不僅僅是要滿足江城的需求,更要對外援助,甚至出口。”
高思綺一撩袖子準備的大乾一場,“江城當在修建老工業園區時,絕對沒有想到園區還會有這樣的作用。”
傳統的農業要土地,現代農業要廠房,能夠將廢舊的廠房再利用無疑是最快、最節約成本的做法。
廠房的框架在,高思綺只需要組織人手將其騰空打掃趕緊,安裝生產設備、環境設備,那麽廠房很快就能夠投入運行。
高思綺看著老工業園區的地圖說道:“這裡基礎設施其實比較完備,就是有點雜亂,如果我們接手之後,可能需要做一些改動。不過按照糧食的市場價,改動花費的錢都是值得的。”
“一座廠房一座廠房的來,不用太著急,只要我們的樣板區能夠打造成功,全國各地都會有對樣板區進行複製粘貼,我們只需要對他們完成技術支持就行。”
“我馬上去辦,整理舊工業區,可能還需要不少人。”
“那些失業的工人,在家閑置的村民都可以用,他們可以成為新工業時代的工人,至於全智能機械化的事,咱們還是再緩一緩吧,我們還得考慮考慮江城大多數人就業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