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杜如晦的觀察
高季輔帶著一眾家主回幽州城,有了李泰的保證與方案,家主們看著徭役向營寨報道的熱鬧場面倒是多了幾分指點江山的從容不迫,以及對這些佃戶為了點蠅頭小利就離開的不屑。
有人感慨道,“燕王厚道人啊,給我們這麽兩全其美的方案。這些徭役以後連種田都不需要他們,也就只能出來做做徭役,求個溫飽了。”
高季輔看著這一幕,張嘴想說什麽,但最終卻什麽都沒說,只是沉默下來。
這次問題算被解決掉了,但高季輔卻隱約覺得有什麽變化在裡面。
就好像這些家主們有了耕牛能春耕,幽州本地的佃戶全部轉職成了天津徭役。
這樣既不會耽誤糧食生產,燕王手上又有了足夠的勞動力,真是兩全其美。
但正是這一種兩全其美,讓高季輔有幾分的不理解。
經過在運河做徭役的日子,他能感受到這裡面有一定程度的變故,但以自己的視野卻又說不出這一種變故來。
跟著這些家主族長一一告別之後,高季輔第一時間找上杜如晦請教。
有些意外,這冬天以來,一直都隻關注青梅煮酒的杜如晦倒在正經的在接待使者。
自己在偏廳等了一會兒,便見到了杜如晦過來見自己了。
杜如晦看著高季輔,直接開口道,“這幾日你走得不巧,正好高麗國派遣使者來我大唐。
我來接待了他們,不日便安排他們前往長安,一起簽訂開放雙方通商的港口。”
“這麽說,李將軍的水師讓高句麗感覺到威脅了!”高季輔驚訝道。
“虎父無犬子,雖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但既然高句麗派人來合談,那高句麗多少還是忌憚我大唐海軍隨時登陸到高句麗腹地的。
所以才會派遣使者過來,與大唐之間進行交好!”杜如晦摸摸胡須,繼續道,
“這些事情是朝廷的事,讓朝廷慢慢去談也就是了。
倒是通知燕王一聲,當初與高句麗相互開放通商口岸的想法是他提出來的。”
“此事還是需要詢問燕王的意見嘛?”聽到杜如晦這般的話語,高季輔不由一臉肅穆。
杜如晦看了一眼高季輔,平靜道,“燕王要在這天津鑄城,就是衝著這件事來的。”
高季輔再次感受到李泰的眼光和能力,有種一手遮天的恐怖。
李泰還真不像是就封到幽州的親王,畢竟哪有親王有如此實力,直接影響國家政策的。
一想到這裡高季輔馬上對杜如晦說了在李泰的幫助下,解決掉了世家春耕的問題。
高季輔對杜如晦有補充道,“杜相,燕王的確是一步十算,幽州內的一切政務問題,仿佛他早就有所安排。
而遇到一個個的困難,也就仿佛只是幫助他從容的掌握幽州而已。”
“這就是燕王的本事啊!若不是如此,朝廷又怎麽會選擇他這麽小的年齡就去就封了!”
杜如晦清楚,把李泰請出長安,這裡面有李泰自己的謀劃,更多的還是自己老朋友房玄齡在背後推動的。
但無論怎麽說,對比起李泰在李世民的身邊那種疼愛與縱容,把李泰踢到邊疆地區,讓李泰自己折騰,實在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畢竟李泰把邊疆發展得好了,那麽大唐自然能夠享受到好處。
如果李泰禍害了邊疆,那不用說,李世民的問責書信怕是第一時間就送到高季輔手裡了。
當然是送給高季輔,難道還送給李泰嗎?開玩笑,李泰是長孫皇后親生的好嘛!
杜如晦長歎一口氣,正色道,
“果然如同玄齡推測的那樣,燕王最是擅長無中生有之策,擁有鐵樹開花之能。
既然燕王能處理好這件事,你跟著他做就是了!
畢竟燕王是大唐的燕王,他的能力越強,這幽州就越繁榮,大唐也越有利!”
高季輔聽到了杜如晦這般的言語,倒也松了一口氣。
很顯然,杜如晦不會打壓李泰。
說實話,高季輔也不想要打壓李泰。
因李泰原因出現了亂事,那自己自然會反對。
但現在李泰既解決了春耕勞力問題,又解決了徭役修建運河問題。
而且那座天津城也越來越是繁榮,對高季輔來說,這就是自己這長史穩穩當當的政績啊。
雖然這多少有幾分躺贏的嫌疑,但問題是自己能成功的躺贏那也是自己的本事啊!
所以隨著那次徭役後,高季輔心中心態發生了一點點變化。
畢竟自己跟著能拉躺贏,能靠著燕王的功勳穩穩當當獲得晉升機會,那自己硬拖後腿是為了什麽?!
畢竟在執行燕王的政策計劃,按部就班的推行燕王的行政辦法,整個幽州在燕王來到之後,就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了一種欣欣向榮之感。
這件事情從世家到百姓,甚至就算自己手下的官僚好像隨著燕王獲得了幾分的好處。
這種從上到下都能獲利的情況,自己完全不明白李泰是怎麽操作的,但至少幽州在蓬勃發展就足夠了。
所以,自己沒必要跟燕王搞對立啊,做官嘛,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正常晉升有問題嗎?
杜如晦自然不知道高季輔跟李泰經過快一年時間的磨合,到底被李泰的內政能力所折服。
畢竟這種仿佛所有事情都有準備的舉重若輕,對內政官員來說還是很傾慕的。
所以高季輔見杜如晦對李泰蠶食幽州世家,好像沒太多反應後,便馬上跟杜如晦告辭,先行離開再說。
畢竟過了新年之後,春耕即將來臨,幽州的政務也很忙的。
甚至這件事情以杜相為代表的朝廷世家都不在意,那自己也沒有什麽話好說了
杜如晦可看著高季輔離開,倒也從容的喝了一口氣茶水,
“高季輔,怕也變立場了!”
杜如晦對於高季輔改變立場,倒也沒有太多的意外,甚至對於幽州世家會慢慢被李泰折服更是理所當然。
因為當初鄭國渠翻新的時候,關中大大小小的官員對李泰,那是比對李泰親爹都要來得親切,出人出力就怕自己在鄭國渠的投資打了水漂。
甚至李泰直接才朝堂上就表明了,自己修建鄭國渠的錢糧不夠,就繼續找世家借錢。
直接讓知道了消息的世家心態破防後,還是乖乖跟著李泰混。
不然呢,不就是錢糧嘛!
對世家來說,再支付一點又不是支付不起,要是李泰真的修建到快結束了,就是不通渠,不放水,那這些原本投了錢的世家那才會拿刀抹脖子。
當然,李泰到底是人,第一波錢給夠就把整個鄭國渠翻新了,自然不是無恥無信之人。
但無論如何,通過這件事情,朝廷上下都看到了李泰輕輕松松拿捏世家,而世家又有幾分無可奈何的姿態。
雖然這後面有很大的原因是李泰的爹。要是李泰換一個爹,還敢這麽操作怕不是當場掐死,第二天就有人能在渭河河岸找到李泰屍體了。
不論怎麽說,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以鄭國渠為翹板,操控了哪怕就算李世民都感覺很頭疼的關隴士族乖乖乾活,這所展現出來的手腕,這不是活脫脫的一個李世民第二嘛。
這樣的情況下,莫說朝臣,就算李世民心中不舍,怕也只能讓李泰去地方待一段時間。
畢竟李世民哪怕有磨一磨李承乾的意思,希望李承乾就算快凡鐵,多少也鍛造成利劍。
但絕對沒有想要把李承乾丟到岩漿裡面,看看這凡鐵,能不能成為通天靈寶。
實際上在李泰能從容操控這些世家乾活時,李泰的出局就成了必然。
頂多就是李泰自己清楚自己的定位,果斷跑到了幽州這裡另起爐灶,誰也阻止不了。
雖然沒有放到明面上,實際上李泰只要不造反,那就是幽州的土皇帝,在這一點上,就算是杜如晦也沒有辦法反駁。
只不過,原本在杜如晦看來,李泰想要掌控幽州的本土世家,怎麽也要修建一個類似鄭國渠的工程,才能讓幽州世家被李泰所驅使吧。
但現實是,僅是借助自己要修幽州這一段運河的機會,征召徭役們順著運河修了一條大道,然後第二年開始,幽州世家就因為缺少了佃農而投靠了李泰。
這不由讓杜如晦按了按額頭,這種想要用燕王,但又要壓製燕王的想法真的很困難啊!
對燕王來說,根本就沒所謂的壓製,只要你敢用,那他就敢發展。
“不過,這次事件後,朝廷應該就不會如同這次這般讓燕王乾活了!”
杜如晦思索了一下,感歎,“燕王的手段,到底太高出他們的預估了!”
朝廷當然是想要佔李泰的便宜的,因為李泰太會來錢了。
但朝廷又不想要讓李泰進一步的發展,能夠困在天津,那就困在天津,能夠困在幽州那就困在幽州。
而這次讓杜如晦來第一個找李泰乾活,未必也不是懷著這樣的注意,讓李泰做出頭鳥,又借助李泰的錢財發展大運河,這樣李泰自然會交壞了天下的世家。
但杜如晦感覺,這般謀劃對燕王來說未必會有用處。
因為李泰跟正常的上位者非常的不同,一直以來的態度就是,我從來不管伱忠心不忠心,只要你給我乾活,你就是我的好兄弟。
比如自己的老弟杜楚客,現在還死心塌地的在高陵待著,做著他那七品的高陵縣令。
而且還一副生人勿近,我守在高陵等燕王回來的姿態,差點就把燕王死忠四個大字寫在自己的臉上。
老弟,你是不是忘記了,我把你安排過去是做臥底的,不是讓你去投靠燕王的。
也正是杜楚客擺出如此的姿態,這讓杜如晦在朝廷中,也讓人忍不住懷疑你該不會是要投靠李泰,所以早早壓了重注吧。
這該死的決斷能力,當初下注可真快真狠,讓自己親弟弟直接就直接投靠過去了!
是不是押注,別人不知道,自己難道還不知道嘛!
所以杜如晦感覺還是趁著去修大運河的功夫,自己在外面遊蕩幾年,把大運河版本的《漕運計劃》計劃徹底完善,也算功在千秋的功德一片,等到時候拿著這功勳回去就是了。
到時候,自己這個右仆射的位置想來也是能夠升一升了。
所以,杜如晦實際上在幽州操心的事也不多,更多的也只是在休養生息而已。
畢竟當初一場暴病讓自己從鬼門關便走了一圈,雖不能說完全沒有危險了,但杜如晦打打五禽戲,喝喝養生酒,杜如晦感覺自己只要聽孫思邈的醫囑,應該能夠活到七十歲吧。
但是不得不說,燕王就是能得人心,只要跟著燕王乾一段時間,周邊的人就會覺得跟著燕王乾自然而然就會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整個生活都變得有盼頭多了。
以前自己沒機會細細觀察李泰,但現在杜如晦坐鎮幽州,以身在局中,心在局外的姿態看著整個幽州的發展。
看著李泰一步一步的有序規劃與按部就班,杜如晦對李泰的操作有了更清晰的明悟。
畢竟誰都不是蠢貨,就更不要說貞觀時代僅次於房玄齡的杜如晦在一邊有序觀察了。
所以,這些日子杜如晦放手讓李泰馬周等人去操作,自己則是耐心觀摩一二,自然就很快發現,李泰不論怎麽樣的操作,最需要的就兩件東西,一件是人口,一件是糧食。
回想起李泰在高陵的一系列的操作作為對照,再看著眼前李泰麾下一群人指揮徭役假設運河道路時候的操作,杜如晦發現,原本自己很看重的錢財,尤其是開元通寶,在這裡好像不是非常的流行。相反的,最流行的卻是糧票,甚至粗鹽的鹽票。
在幽州這地方,只要百姓們手持這兩樣東西,基本上就能夠購買到方方面面的物資。
畢竟正常的人也不是埋頭在谷堆或者抱著鹽罐子過活的,但在天津這裡用著這些票據,他們不僅是能購買到糧食,而且還能夠購買到其他的生活用品。
所有東西基本上都是用糧食作為價格標的,但這些交易的人也沒誰反對,甚至都非常樂意用這些糧票來替代開元通寶進行交易。
當然在這裡用開元通寶也行,但只要數量上去後,更多人還是願意在身邊帶上能兌換不同份額的糧票或者鹽票。
這些存在,好像讓燕王所在的地區不需要銅幣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