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學子們的安排
今年時間倒過得極快,李泰看著李淳風從河南陸陸續續送來的百姓滿臉欣慰。
雖然這些百姓臉上依舊充滿麻木與畏懼,甚至謹慎的他們在來到天津城後帶著幾分理所當然的茫然。
說實話,對這些災民的離開,河南本地世家見李泰居然派人願意收攏這些災民,自然是樂意之至,否則災民聚集,會不會成為匪患誰也不敢保證。
一些家裡還有田畝的人,可能死也會死守自家田畝,但更多人只是佃戶,他們沒有土地。
隨著這次水災,衝垮得不僅是當時對他們造成的直接傷害,更重要得是隨著水災淹沒良田,原本即將秋收的糧食,自然全都被淹死了,他們自然徹底沒了希望。
這有點像是一群外地的打工者來到大城市打工,到年底快要結算工資了。
結果天災來了,公司沒了,自己都不知道去找誰討債。
那些有田地的本地人,還能靠著自家的積蓄,繼續尋找下一個工作,但對絕大多數打工仔來說,那就徹底斷了生路。
事實上,佃戶們比打工仔們還要來得可憐,因為打工仔們還有退回老家的老路,但對這些佃戶們來說,一場大水他們什麽都沒有了。
這時候,有良心的地主大發慈悲,讓他們的土地換了糧食,納了他們的女兒幫他們渡過難關,甚至招收幾名家丁,那都是做著善事。
更多的地主還是自己躲進小樓,誰管這些佃戶的死活,甚至就算杜如晦想要拯救,也一般上從有田地的地主世家開始拯救起。
這些佃戶隻通過施粥維穩,穩住他們不生亂子,而讓本地的世家豪族先恢復秩序,從而進行賑災。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朝廷的控制力貫徹不到基層,所以救民只能先救官。
這未必是什麽貪官清官的辯論,而是一個政府的執行力不能貫徹到基層,那就只能和當地豪族與世家合作,否則基層百姓是朝廷觸及不到的。
本來而言,一旦遭受災難,那當地百姓會被清洗一遍,更多中層向著底層滑落。
而最上層的當地豪族則會借助這機會或土地兼並,或蓄養奴仆。
至於最底層的百姓能在這災難中撐過冬天,撐到明年春天就算是謝天謝地了。
而華夏百姓最不缺少抗爭的精神,如果真活不下去,只要有人振臂一呼,那有意思了。
當地世家強豪,甚至包括杜如晦等人也都是清楚,不能真把底層百姓逼入到絕境,像開設粥棚,給百姓們一點點生的希望,這樣百姓們就不會亂來了。
百姓們也清楚這一碗粥只能讓自己苟延殘喘,但不能改變自己的困境。
但在封建社會,縱然是大唐統治的封建社會,難道他們又還能有其他什麽更高的奢求嗎!
對底層百姓們來說,他們的晉升渠道就只有一條,那就是作為一名府兵參加討伐外族的戰爭,靠命硬從底層百姓一路殺到頂層,除此以外,便沒其他任何辦法。
這時候,李淳風派人收攏災民北上,對災民們來說,與其說是一縷光照進了自己的生命,還不如說是一場大水摧毀了災民的人生之後,他們渾渾噩噩的跟隨著糧食而已。
至於李淳風宣傳什麽天天有饅頭吃,人人都有衣服穿,這種事情誰信。
對這些佃農而言,他們最清楚這世道的殘酷,也就看在李淳風管飯,所以聽話而已。
不過,李淳風對管理這些百姓也已經得心應手,基本上都是讓這些原本乘坐四人的馬車,擠上十二個人強行把他們送到了德州去,再裝船之後送到天津城。
別問李淳風是怎麽做到的,畢竟拆了馬車頂部的車廂後,擠一擠總歸還是能擠出些空間來,頂多是那些拉貨的馬匹有些吃力。
這群人從河東各地到德州這段距離是最容易出現人命的,但到德州後,有著醫療營救助,倒讓路上的折損下降了。
而李泰派遣過來的醫者也就分成了兩撥,一波在德州建立醫療營,專門來治療那些前往幽州的百姓。
另外一批則是跟在杜如晦的身邊,在徐州這個水患最激烈的地方救人,同時也開始用一些辦法,或是處理屍體,或是清理雜物,總之就是要防止水患後出現瘟疫。
可以說,隨著陸續到達十月初時,朝廷賑災使總算下來了,但哪怕賑災使是帶著糧食來的,但最後還是只能跟當地豪族與世家合作進行賑災。
不過李泰很有分寸,知道自己的手不能直接伸到河南去,便告訴李淳風在與河南鄰近的德州建立暫時的收容所,把一名名匯聚到德州的百姓向天津城送來。
說實話,李泰對處理逃難過來的百姓已經非常得心應手了。
等到他們來到了天津城後,第一時間讓他們去洗個澡,換一身衣服,然後組織他們在某些地方修建起自己居住的房子,等他們住進自己建造起來的房子,直觀體會到在天津城這地方靠著自己勞動能創造財富時,自然就老實了。
“燕王。”王真儒來到李泰的身邊,開口道,“天津渡口,天津城,以及到天津港口的馳道已經全部完成,整段馳道全部都能投入使用了!”
“很不錯!”李泰點頭道,“接下來你繼續修路,主要是天津城到天津周邊的城市,縣城,城郭,以及村落,分別修建八輛馬車並行的道路,六輛馬車並行的道路,四輛馬車並行的道路,以及二輛馬車並行的道路!”
“這會要命的吧!”剛剛修好天津城內馳道的王真儒不由張大了嘴巴。
“沒辦法!”李泰無奈攤開手,道,
“這些百姓大量的聚集到天津城來,總歸需要給他們一個工作的機會讓他們生存下去。
否則他們若在天津城無所事事,時間久了,必然會滋生事端。
而我想來想去,你不是一直都缺人嘛,這不給你補上了!
“多謝大王掛心!”王真儒聽到李泰的話,還能怎麽辦呢,肯定是把命令先接下來啊!
“好好規劃整個幽州的路程,現在還沒有什麽,等到幽州繼續熱鬧起來,若伱修建的道路出了什麽問題,怕不是要被人戳著脊梁骨給罵死!”李泰笑呵呵道。
“應該不會吧!”王真儒聽到了李泰的話喃喃,但心中不由想到。
但看整個天津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熱鬧起來,當初建立城池時,天津城也不過只是些燕王從高陵帶來的徭役。
但現在整個天津城的人口卻已經過一萬戶,這已經是一些下州數量了!
不過王真儒,很快便回過神來對李泰恭敬行禮,道,“下官明白了。”
李泰揮揮手,便讓王真儒繼續去修路去了。
說實話,想要把整個幽州的道路修建起來,這看起來好像是很容易,但實際上是個天坑。
在郡縣以及也許還能夠掙扎一下,但若是城郭和村子也要進行修繕的道路的話,李泰卻是不知道十年夠不夠啊!
不過,李泰倒也沒有太過在乎,因為讓王真儒修路,只是給那些來到天津的百姓一個乾活的地方,同時也希望通過修路這種勞動來改造這些老百姓。
畢竟在這個時代想要教育百姓基本上是不現實的事情,但通過勞動對老百姓進行改造,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成本最低廉的一種方式了,讓這些百姓熟悉自己的工作模式。
“大王,薛刺史來信,詢問什麽時候開始在滄州修路!”白鶴來到李泰面前詢問道。
李泰搖搖頭道,“先等小麥播種了,田裡面農活乾完,我們這邊才會派遣徭役過去。
讓他也先把小麥給推廣開來,至於修路的事情,等冬天在說。”
聽到這話,白鶴倒沒多少意外,或者說這種事情真乾太多了,已經沒什麽感觸了。
李泰則開口道,“對了,冬天修建需要準備的各種物資,是否已經通過運河送到滄州了?
畢竟是冬天乾活,若是一不小心可是會出人命的絕對不能輕乎了!”
白鶴對李泰認真回答:
“在把農業學府的學子們派遣過去教授他們小麥種植時,便在當地修建了倉儲。
各種冬天需要的物資都有所儲備,尤其是存儲小麥的糧倉,都按照防火標準去修建的。
現在還抬高了沿口高度,避免因水災把糧食糟蹋!”
李泰聽到這話點點頭,實際上那種存儲在地下的防火糧倉,最大的作用就是避免那些貪汙受賄的家夥,狗急跳牆了想要一把火燒毀糧。
如果隻單純破壞糧食,比如說用水淹的話,那多少還是能留下一點殘余知道貪汙了多少。
但火燒了,那可就真是全沒了。
“對了,另外呂山長傳令過來說,按照您的命令,今年畢業學子已陸續向河難受災各縣城安排,協助各縣城盡快的恢復生產。
這些學生已經在當地建立了農學社,開始就近傳播農業學府的農業知識,讓當地百姓去補種小麥。”
“這件事情挺重要的!”李泰點頭,鄭重道,“寫信告訴呂才讓他把這件事情抓緊。”
“諾!”白鶴點點頭,神色鄭重了不少。
說實話本來這批學生在七八月份畢業後會陸續安排到幽州來。
畢竟天津城也算是百廢待興,需要它們的地方真的很多,但白鶴沒有想到的是,在河南地區發生水災後,李泰直接下令,把已到洛陽地區的學子們,送到河南去救助災難。
而等到李淳風到了後,經過杜如晦同意,這些只要是協助救災的學子,基本上都直接被任免為當地的農官,傳播小麥種植的知識。
說實話,對杜如晦來說,在受災後,讓這些地區的第一時間恢復生產是最重要的事情。
雖然這次秋收沒了,但如果種植上小麥能夠在春夏時就能夠收割,那整個青黃不接的歲月就能夠減少數個月,而這數個月時間對底層百姓來說,很可能是救命的。
所以,在李淳風因為安排農官的事情找上杜如晦時,杜如晦求之不得,自然同意了。
這些從農業學府出來的學員,一個個就在恍惚間便成為河南各個地區的農官。
說實話,雖然李世民同意讓這些農業學府的學院能夠成為農官,但農官與農官間也是有區別的,比如邊疆地區的農官,過去就能夠當了。
但河南道這些州縣可不是什麽邊疆,而是整個大唐的精華之地,正常情況下,想要成為這些地方的農官可是要慢慢排隊等著的。
當然,也可以實習生的身份過去,但什麽時候轉正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雖然整個唐代來說,外流官這種東西好像被世家子弟看不起,就好像公務員看不起落魄國企員工一樣,但對底層百姓來說,外流官至少也算是進入到了體制內了。
至少對農業學府出來的學子而言,只要成為外流官,自己謀生的工作就算是穩了。
而對李泰來說,自己是希望把自己的勢力向著基層滲透,額……不對,是大唐能像秦漢一樣把執行力能掌握到基層。
而以農學學府為代表的農社,就是自己試探性的第一步。
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這些農社到了當地基本上都是被當地的世家進行拿捏。
但遭受到天災後,雖然頂尖強豪世家的勢力會被增強,但一些中層階級的滑落,以及災難帶來的不可預知,多少會騰出一部分空間。
這一部分的生存空間與其被當地的世家豪族吃了,那還不如給農業學府的學子們作為立足之地,而農社更是成為他們聯系基層的組織。
當然像這樣的組織結構,在跟本地世家的作對中肯定是會被本土世家慢慢吃乾抹淨。
但誰讓自己在背後支持他們呢,
尤其河南隨著人口減少,土地受災荒廢,對生產力的需求自然會大量的增加。
那自己慢慢援助農業學府的學子跟著本地的豪族世家鬥爭,也就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應該足夠農業學子們跟本地勢力抗衡一段日子。
但能不能真正站住腳,還是要看他們自己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