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內鬼現身
慘烈的攻城大戰,一觸即發。牛角悠長,鼓聲綿長。
成千上萬的士卒抬著雲梯等攻城器械呐喊著衝了過去,進入長安城一百米以內,城牆上的弓弩手,開始遠程攻擊,無數支利箭匯聚成箭雨,呼嘯著,“嗖…嗖…”射向敵人。
刹那間,無數敵軍慘叫著倒地而亡,淒慘的哀歎之聲不絕於耳,數百個攻城部隊隊形散亂,雲梯零散地丟在陣前,再無法進行有效攻城。
李傕令旗舞動,旋即,前軍士卒整齊劃一地朝著兩邊移去,五千弓弩手排著整齊的戰隊疾步向前,順著前軍挪出的空隙,到達射程了射擊位置。隨即立刻還擊,壓製敵人弓弩手,掩護己方的攻城隊伍。
西涼鐵騎天下皆知,只是不曾知道,西涼弓弩也獨步天下,一時間長安城上的弓弩手被壓製得抬不起頭來,遠程打擊的力度也削減了下來。
長安當時並未修建護城河,長安的護城河最早也是唐朝才挖掘的,因此西涼軍乘著城上守軍被壓製的時機,很快突襲到城下,大軍順著雲梯,如同潮水般湧向城頭。
長安城牆高城厚,防守完備,再加上還有皇甫嵩這位當朝名將指揮守城,西涼軍自然短時間內很難拿下。
守軍見敵人攻了上來,一個個按部就班,將城上的滾木雷石一股腦全部砸向敵人,還有熱鍋燒得滾燙的熱油,刺啦啦從上澆下去。
城牆之下的敵軍被接二連三的石塊砸得死傷慘重,城下屍體堆積如山,鮮血如河,染紅了城牆下大片土地。
這慘烈的攻城大戰,讓眼冒嗜血紅光的西涼軍,也有些招架不住,血淋淋的教訓讓他們似乎冷靜了下來,畢竟所有的事情都要看值不值。
死可以,但決不能白死。
慢慢地這夥亂兵再也不願意前去攻城了,紛紛退了回來。
這讓李傕簡直氣炸了肺,隨即命令麾下令兵敲響絕命鼓,瞬間短促,密集的鼓聲響徹天際。
這些攻城的士卒聽聞此聲後明顯停頓了一下,朝著自己軍陣方向看去,只見無數弓弩手,強弓拉滿,犀利的箭頭對著自己。
知道回去也是一死,索性殺回去,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當即又紛紛抬起雲梯,殺了回去。
李傕為了快速拿下長安,改變了策略。
命令張濟、樊稠各率領一萬大軍從北城門和南城門同時發起進攻,獨留東門未派人攻打,顯然想著來個圍三缺一。
一時間三面城門都遭受敵軍攻擊,本來城中守軍只有一萬多人,一下子還要分兵駐守,兵力的劣勢被無限放大,長此以往,長安城當然是守不住了。
皇甫嵩在勉力維持,到了這個時候,他已經明白李世民的圖謀,恐怕此人正率軍隱藏在某處,正虎視眈眈地盯著長安,等到雙方僵持在一起後,他在率領大軍一戰而定。
因此,只有堅持下去,等待李世民援軍趕來。
不過多年的戰場經驗讓他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似乎有大事要發生一般。
他不相信李傕沒有得到一點李世民趕來的消息?就算之前沒有,現在殺到長安了,不可能一絲風聲也沒聽到,現在還大張旗鼓地殺向長安,必定還有後手。
…………
的確正如皇甫嵩所料,李傕確有後手,長安城內有他的內應,他們之間早已串通一氣,準備來個裡應外合,合謀拿下長安。
不過這個內應早已被張彰他們盯上了,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監視之下,而且在他的手下還潛伏著百騎司的密探。
只是張彰等人盯了很久,並未發現什麽異常,包括手下的密探也未發現什麽反常的舉動。
這讓王珣和張彰都十分疑惑,莫非主公判斷有誤?但很快他們就否定了,主公向來都是料敵於先,從未失誤過,隻可能此人隱藏太深,還未被發現而已。
因此,他們還是沒有放松警惕,一直冷眼觀察著。
終於在西涼大軍攻城的時候,他偷偷喬裝打扮,從後門溜了出去,朝著城南而去,被盯梢地張彰發現,隨即他帶領幾個心腹手下,遠遠跟上,此時已經圖窮匕首,所以張彰也不擔心被發現了。
七拐八拐,張彰等人在城南廢棄的軍營附近跟丟了目標。
張彰馬上感覺到大事不妙,連忙讓手下去通知高順將軍立刻率領陷陣營趕過來,遲則生變。
同時讓另一個手下馬上回去飛鴿傳書,告訴主公自己發現的情況,讓他早做決斷。
…………
李世民一直在密切關注西涼大軍攻城的動態,同時也十分重視王珣等人傳來的消息,眼下李世民最擔心的就是長安城裡的敵人,聯合李傕率先奪下長安,那自己必然坐失良機了,悔之晚矣。
只是這傳遞回來的消息都是沒發現什麽異常,李世民也有些懷疑難道自己多慮了,此人並不會反叛,前世的投降也是無奈之舉?
不過他還是做好的準備,全軍集合,隨時等候命令朝著長安殺去。
正當他在和麾下將領商量行軍路線的時候,軍中斥候傳來消息,說是收到了張彰的飛鴿傳書。
李世民連忙接過密函,起身從身後的櫃子裡拿出密勘,放在密信上一看,上面赫然留著幾個大字:“叛徒現身,城南廢營,胡珍。”
李世民馬上明白了其中意圖,知道已經抓住胡珍的狐狸尾巴,看來你此人是內鬼確鑿無疑了。
還好李世民有前世的記憶,隱約記得胡珍和徐榮前往新豐阻擊李傕的時候,因為胡珍投降,反戈一擊,最終導致徐榮戰死。
所以他猜測,恐怕胡珍早就導向了李傕,只不過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這也是為什麽他會讓戲志才招降徐榮的原因了,他知道徐榮不是西涼嫡系,現在已經無家可歸,投降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
既然內鬼已現,而且李傕的大軍也在瘋狂攻城,現在正是最佳時機,李世民決定率軍殺向長安,一舉平定關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