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前往酸棗
呂布一聽居然讓自己做統帥,有些喜出望外,還有一點難以置信,畢竟自己新降,上來就統領大軍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務,一開始他是沒想到的。
加入李世民時間雖然不短,但他火爆的性子已經挨著把軍中大將全部挑戰了一遍,無一例外,無論關羽還是張遼亦或是趙雲都不是他的對手,這也徹底打響了他在李世民軍中的名聲。
眾人這才對這個新加入的將軍刮目相看。果然是勇冠三軍,天下無雙。也終於明白為什麽李世民會把虎賁軍這個稱號給了呂布的軍隊。
李世民見呂布有些遲疑,沒有及時領命,他也明白呂布的顧慮,於是笑著對他說道:“奉先,你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缺少的就是一個機會,這次奇襲對我軍意義重大,不容有失,對你是一次巨大考驗,我對你有信心。不過凡事不可一意孤行,多聽取軍師意見,你可明白。”
呂布雙眼閃過精光,看到李世民一臉期待的神情,他很快領悟到李世民的一片苦心,內心十分溫暖、妥帖,他知道這是李世民對自己極大信任,也是給自己重新正名的機會。
他越來越覺得投入李世民麾下是多麽英明的決定,這種被信任和重用的感覺,是在丁原軍中感受不到了。
隨即大禮參拜道:“末將領命,自當粉身碎骨,以報主公恩情。”
誰的心都是肉長的,以誠換誠,以心交心,最容易打動他們,這種上乘的馭人之術,不是誰都能擁有的。
見呂布十分感動,李世民稍有些得意。對於呂布這樣的猛將,信任和重用是最有用的法寶。既然能在李世民這受到重用,還有巨大前途,何必要投靠他人呢?
“元直、子龍、伯道留守太原,任命徐庶為並州長史,我不在其間代行州牧之職,子龍為並州司馬留守並州,策應四方,伯道為雁門太守,防守北部胡人。”李世民也擔心董卓很可能會聯合異族,來給自己製造麻煩,因此提前做了俺怕。
令狐楚知道自己不是李世民的心腹,因此也提前上表辭呈,退了下來,李世民自然欣然應允。
三人抱拳道:“諾,謹遵主公號令。”
李世民點了點頭繼續吩咐道:“這次我軍出征,不排除董卓會聯合羌來並州搗亂,北方的鮮卑人說不得會不甘寂寞前來趁火打劫,因此各位責任重大,並州務必不能有失!”
經過李世民如此分析,三人都知道自己責任重大,越發的不敢大意。
“討伐董卓的大軍十日後出發,各軍提前集結,做好出發準備。”李世民有些興奮地說道:“各位,征伐天下之戰,就要開始了……”
眾人也都面露狂熱,激動無比。
…………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推舉袁紹為盟主。
當中包括: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當時曹操因為官職低微,是跟著陳留太守張邈一起參與討董。
正史記載中,孔融、陶謙、馬騰、公孫瓚實際上沒參與討伐董卓,因為當時劉備是投靠了公孫瓚,因此這討董的聯軍中自然也就沒有了劉備。
關東聯軍中還分別駐扎在不同地方,因此本就不存在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大家也都是遙遵袁紹為盟主,實際上也沒統一號令,各行其是,眾人其實也沒真的尊敬這個盟主。
當時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內,張楊脫離了丁原亦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鮑信和曹操屯兵酸棗。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予聯軍軍糧。
之所以李世民前往酸棗,一則是曹操邀請,二人之前相熟。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知道,真正願意討伐董卓的就是駐扎在酸棗的這夥聯軍了,其實也就只有這個實力並不太強的曹操。
…………
李世民率領近八萬大軍,騎兵五萬,步卒三萬。麾下領兵大將分別是關羽、張遼率領龍驤軍、龍武還有李世民麾下的神策軍,可謂興師動眾,一看就知道是並州主力。
大軍一路向南,出太行山後一路向東,穿過上黨郡,再出壺關,便到了冀州的魏郡,魏郡一直是產糧大戶,因此沮授早在這提前存儲了不少糧草,李世民拿到大約五萬石糧草後,一路向南朝著酸棗開拔而去。
因為李世民麾下大部分都是騎兵,因此行軍速度比較快,大約半個月,便到了酸棗,和曹操等人在此會合,準備共同出兵討伐董卓。
眾人見李世民兵強馬壯,騎兵就有五萬,光看氣勢就知道是百戰精兵。除了曹操外,幾乎所有人都對李世民十分忌憚,大部分諸侯並沒有一絲討董勝券在握的喜悅,反而各個憂心忡忡。
曹操見李世民來了,內心十分喜悅,頓感此戰更有把握,因此較為熱情地前去拜望了李世民。
“多年未見,使君大人威震塞北,平定休屠,戰功赫赫,令在下十分佩服,今日又舉義兵功討伐董卓,功在社稷,實乃真英雄是也。”曹操完全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對李世民的敬佩之情。
李世民自然也能感覺到他是發自肺腑,並不是別有用心的場面話,因此內心也十分舒暢,笑著對曹操說:“曹將軍過謙了,都是麾下將士的用命,三軍效勞死,要我說,他們才是真英雄。”
曹操見李世民如此自謙,把功勞都歸功於屬下,一點不自豪,更是好感倍增,心想此人這麽短時間內便打出這麽大基業,絕非浪得虛名。
不經意間看了看李世民麾下的將士,果然各個紅光滿臉,激動莫名,讓曹操感覺到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豪情,顯然眾人也是被李世民的一番話打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