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千古智聖
“是的先生,就是科舉。”書童隨即將李世民告示內容一五一十地講給了眼前的年輕人聽。
搖了搖羽扇,年輕人一臉敬佩地說道:“此舉將大大改善寒門士子入仕的機會,也將衝擊原有的察舉製和征辟製的舊秩序,一舉打破世家的特權,實在是一大創舉啊,亮不及也。”
此人正是躬耕隆中的臥龍先生, 千古智聖—諸葛亮,也是李世民一直苦苦尋找的謀士。
原本的時空裡,李世民對諸葛亮就極為推崇,其中有一句評價,歷史上極為中肯,“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意思就是說諸葛亮治理蜀國十年之久, 對蜀國紀律嚴明、依法可循,終於把蜀國管理得有條不紊。
可見李世民是認可其在治國理政上的能力, 能得到千古一帝李世民在治國方面的稱讚也是十分難得的,畢竟李世民時期的貞觀之治可是歷史上最耀眼的盛世。
而且還不僅僅是在治理國家方面極具才略,在治軍方面,李世民也是十分認可他的才能,總結起來就是“諸葛亮用兵如神,謀略之深”。因此李世民一直是想把他招攬入麾下。
這種經天緯地的人才,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但奈何李世民來到這亂之時,就紛爭不斷,大戰四起,根本脫不開身學那劉備來個三顧茅廬,再者荊州可是在劉表的控制之下,豈是他想去就能去的。
但李世民也沒放棄,讓人帶上自己的親筆書信,以及自己總結的《貞觀政要》, 讓人偷偷前去找尋,只是每次都杳無音訊, 讓李世民十分失望。
好在劉備現在還在徐州,距離荊州也有千裡之遠,恐怕短時間內也不會知道有諸葛亮這麽一個奇人,那自己還有機會。
…………
“先生,聽你的口氣,似乎很稱讚這個李世民呀。那當初他派人來尋您的時候,為何不出山呢?”書童疑惑地問道
諸葛亮卻笑而不語,只是繼續地看起書來。
其實諸葛亮已經提前推算過李世民,但卻始終看不清此人背景,李世民來歷神秘,且出現的時間似乎正是天狼星入侵紫薇星的時候,將來恐怕前途不可限量。
而且此人出現後,不到五年時間便佔據了大半個中國北方,黃河以北幾乎盡被其掌握,已經有席卷天下之勢,就算是那條潛龍,恐怕也不是其對手。
原本是天下三分的局面,似乎隨著此人的出現,已經打破了這個僵局,一旦西川被其拿下,則天下再無敵手。
“或許此人真是天命之人, 天選之子, 眼下大漢已經隨著他的出現,氣數將盡,這是天道,不可違背,我是要逆天而行,還是要順應這大道啊。”諸葛亮陷入了沉思。
…………
巍峨的長安城內,天策大將軍府中,李世民正在仔細閱讀各地百騎司的奏報,這次自己要舉行科舉的事情,在天下內反響巨大,只是看到密報裡一些頑固的世家,居然聯合起來抵製自己,這讓李世民極為惱火。
“這些該死的世家大族,早晚有一天我要讓他們付出代價。”李世民惡狠狠地說著。
“主公息怒,這些士族早已享受慣了高高在上的特權,短時間內肯定難以接受的,不過只要我們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讓士子都看到了其中的好處,自然都會趨之若鶩的。”賈詡勸諫道。
“嗯,也罷,暫時就不去理會這些只會之乎者也得酸腐書生,不過我們一定要提前想好舉措,一定要確保我們第一次的科舉舉辦的是盛大而成功。”李世民絲毫不猶豫地說道。
一旁的徐庶進諫道:“主公,屬下倒有一策,或可襄助主公。”
“哦,元直有何良策,快快說來。”李世民有些期待地問道。
“主公,眼下各大世家都在聯名阻礙主公的科舉,無非是讓他們當中的名士出來抹黑我們,同樣我們也可以尋找一些在野的鴻儒大家,站出來支持我們,同樣也可以擴大科舉的影響力,吸納廣泛的士子參與其中。”徐庶侃侃而談。
李世民想了想,深以為然,繼續問道:“元直是否已經有了人選?”
“知我者,主公也,在下確有一人推薦給您,而且此人很大可能願意站出來為主公宣傳科舉的。”徐庶神秘地說道:“這個人就是經學大師鄭玄,目前鄭公正在洛陽太學遊學,更妙的是此人出身貧寒,正是寒門儒士的代表啊。”
“鄭玄?對啊,由此人出面實在太過合適了,我怎麽把這位老先生給忘記了,當年可是我力排眾議,列鄭玄於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的。”李世民心中暗自琢磨著。
“嗯,鄭公學問經天緯地,學究天人,此人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而且人品高潔,不是酸腐儒士,定然願意為寒門士子出頭。”李世民興奮地說著。
徐庶笑著說道:“不過此人性格古怪,是個性情中人,要想請此人出山,恐怕只有主公出馬了。”
“碩德鴻儒,稱得上是開宗立派的先師了,有些脾氣實屬正常,不過我有信心說服他,他雖然不在乎名利,但心有宏願,最看重的就是道義和公義。”李世民信心滿滿的說著。
“來啊,馬上備馬,立即出發到太學。”說乾就乾,李世民一刻也不耽誤的安排。
眾人便跟隨李世民來到了長安太學內,對鄭玄倒是恭恭敬敬的執弟子禮,上前說明來意後,毫不意外地遭到了鄭玄的拒絕。
“大將軍,草民早已不問世事,一心隻願鑽研學問,傳承儒學,不願在卷入朝局的是是非非之中,還請大將軍見諒。”鄭玄自然是果斷拒絕。
畢竟鄭玄身陷黨錮之禍,長達十四年,這讓他對於朝局早已失望透頂,不願意在卷入其中。
況且他已經猜到了李世民此次前來的用意,雖然他內心十分稱讚李世民的創舉,奈何天下各大世家聯合起來抵製,這讓鄭玄如何不謹慎,遠離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