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教化之功
奉天殿內,慶忌穿著一襲玄色赤紋的冕服,頭戴平天冠,一手握著龍淵劍,端坐在陛台之上。
慶忌環視一周,看著下面的公卿大夫們,緩聲道:“二三子,近日來,寡人接到奏報,吳郡各縣,皆有老吳人與新吳人之間的矛盾激化,繼而爭鬥,甚至是大打出手。”
“這已經不是一家一戶之間的爭勇鬥狠,而是一村與一村,一寨與一寨之間的惡鬥、血戰!”
“若不加以控制,想出妥善的應對之策,恐怕形勢無法遏製,造成我吳國的內亂……”
慶忌這可不是在危言聳聽。
所謂的新吳人,其實是被慶忌強製從滇郡、黔中郡、交趾郡的五萬戶,大概是五十余萬人口遷移到吳郡,以充實人口。
至於老吳人,則是吳國本土的黎庶。
“大王!”
這個時候,作為吳國老世族大臣的太仆申息忍不住站了出來,手持牙笏,朝著陛台上的慶忌躬身作揖道:“大王,南人生性桀驁不馴,不服王化,被遷徙到我吳郡,吳國本土,那是他們的榮幸!”
“然而,我吳國使這些賤民脫離窮山惡水,得以小有所依,老有所養,他們卻是不思感恩,反而還屢屢出手傷人,實在是罪該萬死!”
“臣以為,對待那些不知悔改,以武犯禁的南人,大王應當予以懲罰,最好是流放為勞役,為吳國修建嶺南新道,或者西南官道。”
“以示懲戒,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還不等慶忌發言,少府被離以及上大夫狐庸等大臣,就立刻讚同並進言道:“太仆所言極是!”
“大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南人居於吳地,始終是一個隱患!請大王將他們遷往豫章郡、泗水郡或者南陽郡等郡縣,而不可滯留於吳國本土!”
“請大王三思!”
“……”
慶忌還是沒有說話。
“不妥!”
此時,已經升任禦史中丞的鄧析出列,朝著慶忌躬身行禮後,便朗聲道:“大王,讓那五十余萬的新吳人居於吳郡,是為我大吳之國策,怎可因一時之爭端而廢止?”
“自大王推行的第二次變法以來,吳人皆奉公守法,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只是新吳人適才定居於吳地,無法適應吳國的法度,也是情有可原!”
“國策,可朝令夕改乎?”
聞言,申息漲紅著臉,指著鄧析的鼻子破口大罵道:“鄧析!汝這惡賊!汝怎敢教唆大王行此厚此薄彼之事?”
“南人不是五萬,不是十五萬!而是五十萬!”
“以吳郡這一地之力,才多少黎庶?也不過六十萬人!”
“這到最後,吳郡究竟是我吳國的吳郡,還是南人的吳郡?”
鄧析聽到這話,只是冷笑一聲,說道:“太仆此言差矣。”
“你口口聲聲將新吳人稱之為‘南人’,究竟是是何居心?”
“是在歧視新吳人乎?”
“……”
申息愣了一下,然後憤憤不平的拂袖道:“老夫可沒有說這種話!你休要誹謗!惡意中傷老夫!”
“呵呵呵呵,是嗎?”
鄧析輕蔑的笑了笑,然後又朝著慶忌進言道:“大王,不論是老吳人也好,新吳人也罷,都是大王的子民,都是我吳國的黎庶。”
“大王何以不可一視同仁?”
一視同仁?
說真的,慶忌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作為一國之君,作為一個上位者,慶忌自然是要做到公平公正的。
只是在慶忌的心中,看重的還是老吳人。
為何?
因為老吳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與吳國的王族休戚與共。
老吳人,才是吳國的根基,安身立命之本。
至於新吳人日後未必不能成為吳國的根基,只是短時間內,收不到多少的效果……
鄧析又道:“大王,若是如太仆、少府他們適才所言,將新吳人全部打散,分於豫章郡、泗水郡和南陽郡等郡縣,豈可乎?”
“沒有了精兵強將的震懾,桀驁不馴的新吳人,豈不是趁勢揭竿而起,或者落草為寇?”
“這後果,將會更加嚴重!”
“請大王明察!”
慶忌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想盡早的遏製住,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鄧析,汝可有對策?”
慶忌想聽取一下鄧析的意見。
鄧析聞言,在沉默了一下後,接著說道:“大王,臣以為,可將那五萬戶的新吳人,全部打散,以戶為單位,居於老吳人各戶之間!”
“同時,以鄉為一個地域,限制任何新吳人出境,勿使私鬥繼續,黎庶血流不止!”
慶忌皺著眉頭道:“鄧析,若是如此,怕是新吳人將會反抗,而後鬧出亂子。”
“大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鄧析正色道:“零星的抵抗,終究是比聲勢浩大的造反,要容易對付。”
“大王倘若想馴服新吳人,光是依靠老吳人的同化,怕是速度太慢,而且不一定見得多少成效。”
“因此,大王還應該施加更多的恩德,惠及地方,惠及新吳人,然後再於各鄉各縣設立官塾,有教無類,讓新老吳人的孩童接受教化,知法而守法!”
“善!”
鄧析的這最後一個對策,讓慶忌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教化之功,是無形的利刃,殺人不見血,不過效果極佳。
就跟鄧析說的一樣,既然要融合,就少不得要教化一下新吳人。
慶忌在之前的第二次變法中,在吳國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法治體系,而且收效顯著。
最關鍵的是經過多年的傳達,吳國治下的黎庶,基本上都能做到知法守法,不敢隨便的去觸犯法律。
新吳人則是剛剛歸化過來,還不了解吳法。
甚至於,他們都操著不同的語言,彼此之間無法在口頭上溝通,只能用實力說話。
在這個事情上,其實吃虧的還是老吳人。
老吳人一方面敵視這些“侵入”自己鄉土的蠻夷,一方面又因為奉公守法,怯於私鬥而吃虧。
要知道吳人血氣方剛,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這在以前是家常便飯的事情,而且天下皆知。
只是經過慶忌在吳國所推行的法治建設後,吳人都能知法守法,不敢有多少違法犯罪的舉動。
今天加一更,求訂閱,求月票,求打賞,各種求數據,意思意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