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改進冶鐵術
被伯噽拍了一下馬屁,慶忌只是淡然一笑,道:“伯噽,在下地親耕之事上,寡人可不敢與上古的堯舜相提並論。”
“堯舜為聖主,自己開辟農田,尚且豐衣足食,且能兼顧政務,寡人何如?”
“寡人使卿等一起下地勞作,不過是使卿等體察農戶之不易,而非做作。”
頓了頓,慶忌又緩聲道:“通過今日之耕作,想來卿等已然有所明悟?”
“大王,農戶的確不易。”
治粟內史范蠡起身道:“我吳國有士農工商,四民分業。農業也好,工業也罷,無有一業易也!”
“然農活,是真正的體力活。便是臣等這般常年強身健體,弓馬嫻熟之人,乾起農活也是倍感疲倦。”
聞言,慶忌微微頷首道:“不錯。既然耕作不易,二三子就應該珍惜糧食之來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寡人近日聽聞,我吳國已有奢靡之風,自家的宅邸異常華麗,可追宮室,吃穿用度,無不是山珍海味,鮑魚熊掌。”
“有巴蜀之錦緞,齊地之工製。狐庸,寡人聽聞你昨日吃了一道熊掌,是楚國的廚子烹製,味道如何?”
“這……”
被慶忌點到名字的中大夫狐庸,不禁額頭直冒冷汗。
狐庸連忙站起身,硬著頭皮,朝著慶忌鞠躬道:“大王,熊掌味道甚美……”
“美則美矣。”
慶忌瞥了一眼狐庸,道:“然,寡人聽到的,為何是你隻吃了幾口熊掌,便讓仆人拿去喂狗?”
“大王!臣有罪!”
狐庸嚇了一跳,連忙跪地請罪道。
慶忌是如何知道這個事情?
還知道得如此詳細?
這其中,黑冰台的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就跟明朝時的錦衣衛一般,黑冰台雖不說無孔不入,但至少能監視一下那些有著不法形跡的大臣。
讓慶忌可以防患於未然!
“罪?汝有何罪?”
慶忌搖搖頭道:“你的吃穿用度,都是自己花的錢,理應享受。然,何以這般奢靡,這般鋪張浪費?”
“吃這一道熊掌,恐怕花銷不小。”
“熊掌,寡人也並非是沒有吃過。不過獵奇心理而已,為口腹之欲,而鋪張浪費,著實不該!”
“望二三子可以引以為戒,使我吳國再無奢靡之風!”
“臣等謹遵王命!”
群臣異口同聲的道。
在慶忌看來,熊掌的味道的確不怎地,甚至還不及鮮美的魚肉!
熊掌古代八珍之一,《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楚成王好食熊掌,臨死之前不忘食之,長子商臣說:“熊掌難熟。”
硬是將楚成王逼死!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
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楚國祖先族姓羋,正是熊氏,但是因為遠離中原,在當時中原人認為楚國是蠻族但是國力強盛所以吃熊掌來表達蔑視,因此吃熊掌開始流行成為這個時代的時尚。
但,熊掌是很難煮熟的,一旦熊掌半生不熟就很難吃。
如晉靈公想煮熊掌下酒,靈公再三催促,廚子隻好把未煮好的熊掌獻上。
靈公嘗了熊掌後身體不適,一怒之下,下令秘密斬死廚子!
由此可見,狐庸吃到的也多半是沒有煮熟的熊掌!
“乾將。”
“臣在!”
被點到名字的大工令乾將連忙站起身。
他隻以為自己可能犯了慶忌心中的忌諱,故而有些恐懼。
“乾將,伱適才也下地勞作,使用過農具,不知在你看來,惡金(鐵)農具與青銅農具相比較,孰優孰劣?”
“這……”
乾將沉吟了一下,回答道:“大王,臣以為惡金農具也好,青銅農具也罷,其實兩者並無不同。”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冶煉鐵業的興起,鐵製農具代替了木、石等材料的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
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在木器上套一個鐵製的鋒刃,到西漢中期以後,木心鐵刃農具開始被全鐵農具代替。
而在慶忌的設想中,自然期望吳國的鐵農具能達到西漢中期時候的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時代,鐵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
“工坊那邊,寡人期望能改進一下冶鐵術,惡金韌性十足,我吳國的銅礦、鐵礦不少,然鐵礦居多,若條件允許,未嘗不可以全鐵農具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
慶忌意味深長的道:“或許,有朝一日隨著我吳國的冶鐵術越發成熟。鐵也能取代銅,成為武器所需之材料!”
“臣,領命。”
乾將一時間,也感到壓力山大。
因為慶忌定下的目標不可為不大!
鐵農具取代青銅農具還好說,但是鐵武器取代青銅武器?
這多半是不成的。
鐵劍由於有很強的韌性可以做的很長,青銅是在銅的基礎上摻入了別的物質。
材質的差異已經不是工藝可以彌補的了!
如果力氣夠大的話,比較厚重青銅劍當然能夠擊斷比較輕薄的鐵劍。
慶忌深知,歷史上鐵劍取代青銅劍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鐵比較普遍!
所以一般來說青銅劍是不能和鐵劍爭鋒的。
而且,青銅劍不能太長,這樣在長度上就佔了很大的優勢,太長的青銅劍作戰時就更容易折斷。
但相對鐵器來說又太脆硬,韌性不夠!
在同等規格的情況下,青銅劍能輕易地刺破敵人防護很優秀的盔甲。
鐵器那方損害少,主要區別是軍隊打仗時,殺傷效果好,青銅劍如果太長了會斷,而鐵不會。
“二三子,寡人欲廢除固有之井田製,開阡陌封疆,不知卿等以為如何?”
聽見慶忌有這一想法,群臣都不禁一陣錯愕,隨即臉色大變。
中大夫狐庸首先道:“大王,這恐怕不妥。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井田製由來已久,有夏商周三代,傳承一千多年,不曾更易。吳承周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大王更不該更易祖製!”
“請大王三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