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估摸著,這個時候,孫武應該已經率兵攻破雍城,滅掉了秦國,所以設立一個長安郡是必須的。
“陽虎。”
“臣在!”
被點到名字的大行令陽虎,立馬站了出來。
“你負責挑選使者,出使西戎八國,招撫西戎,使之向我吳國稱臣納貢,不得有誤。”
“諾!”
隨著秦國的滅亡,綿諸、緄戎、翟、鎔之戎、義渠、大荔、烏氏、朐衍這西戎八國,勢必風聲鶴唳,惶惶不可終日。
但,慶忌的確沒有滅掉西戎八國的打算。
畢竟,一口吃不成胖子。
在沒有治理好長安郡,收服秦人之心,使國力有所恢復之前,慶忌是不會考慮動輒大戰的。
至於西戎八國,要是能一直安分守己的話,慶忌不介意等到自己一統天下後,再掃滅四夷……
“計然。”
“臣在!”
“你負責挑選一批能乾的官吏,進入長安郡主政,務必盡快恢復其地凋敝的民生,使民心歸吳。”
“諾!”
太宰計然立刻答應下來。
這已經是一種慣例。
吳國每設立一個郡,都會從本土挑選一大片能臣乾吏,走馬上任,以求盡快恢復民生,使民心歸於吳國,促進融合。
但,仇恨是一時間無法消失的。
在這一次的滅秦之戰中,死傷的秦人太多,這讓秦人如何接受自己成了亡國奴的現實?
“大王,不知道你將委任何人為郡守?”
“吳鴻。”
慶忌不假思索的道。
他早就想過了。
公子鴻的才德兼備,有容人之量,讓他出任長安郡郡守,慶忌放心,而且以公子鴻的能力,一定可以盡快使長安郡恢復民生。
“吳鴻為長安郡郡守。另外,駐軍五萬於雍城、平陽,歸吳鴻節製。”
慶忌考慮到秦人可能會暴亂,所以不得不未雨綢繆,在長安郡駐扎重兵,以備不測。
“大王。”
這個時候,右丞相孔丘出列道:“臣以為,應當按照慣例,遷走數十萬故秦遺民,同時從鄰近的蜀郡、漢中郡、三川郡填充人口。”
“善。”
慶忌想了一下,便道:“首次移民,便遷移十萬戶秦民於南郡、南陽郡。”
“再從漢中郡、三川郡、南郡、南陽郡與蜀郡、巴郡,遷移二十萬戶,定居於長安郡。此事,交給曾點負責。”
“臣,謹遵王命!”
治粟內史曾點立即答應下來。
移民,還是遷移那麽多的黎庶,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關中本來是膏腴之地,只是秦人半農耕半遊牧,所以大量的耕地都沒有得到開發。
慶忌是期望那二十萬戶的移民,可以盡力墾荒,給吳國創造更多的賦稅收入……
最後,慶忌還不忘叮囑道:“另外,凡遷移之民,各地官府都當配給農具、田產、房屋、種子、布匹等,免其賦稅一年,免其徭役三年!”
“大王仁德!”
群臣都一臉恭維的神色道。
施加恩惠於民,這對於慶忌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不過,這給予國庫的壓力會過大。
畢竟經過連番大戰後,吳國的國庫,倉稟裡的糧食已經被消耗一空,為了撫恤陣亡的將士,以及獎賞有功之人,相信就連黃金、銅錢、布匹、絹、麻等值錢的東西,都會跟著被搬空……
這讓慶忌有些肉疼。
只是不可避免。
想要有足夠的收獲,又怎能沒有付出?
……
時間進入吳王慶忌二十二年,即公元前492年,農歷十一月末。
孫武率兵搗破雍城,秦伯嬴盤自認為愧對列祖列宗,於是自縊而亡,其屍身被以諸侯之禮厚葬。
隨著雍城被攻破,宣告著存在了二百七十多年的秦國,已經滅亡。
吳國在故秦之地,設立長安郡,並迫使西戎八國臣服。
中原那邊,鄭、宋兩國進一步瓜分陳國後,國力大增,跟著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
韓、趙、魏、智、范、中行六晉,以及中山國,還在混戰。
不過,局勢已經日漸明朗。
智國背叛了范、中行二國,轉投敵營,最後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孫武班師回朝的時候,范國與中行國已經被四晉和中山國瓜分。
中山國見到再無利可圖後,選擇撤兵。
而趙鞅,似乎還想趁機擴大戰果,於是拉著韓國、魏國,以及趙國北方的代國,組成一支四國聯軍,浩浩蕩蕩的出兵滅智。
這一切,都在慶忌的預料之中。
相信智國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一個團結的三晉,對於慶忌而言,是頗為不利的。
所以慶忌琢磨著,是否要保住智國。
但是,吳國現在的情況,並不允許動輒大戰,如之奈何?
在六晉混戰的時候,周王室跟著摻和進去,而且是屬於范、智、中行陣營的。
現在周王室也是自身難保,於是派出萇弘來到金陵,請求慶忌乾預中原的混戰,但是後者一直都避而不見。
更讓慶忌感到有些棘手的是,在齊景公死後,田乞果真發動了政變。
冬,十二月。
田乞聯合一眾齊國卿大夫,進攻托孤之臣國夏和高張,趕跑了二人。
他又從魯國接回公子陽生,擁立他為國君,至於呂荼和芮姬,則是被流放到駘地。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田乞派出刺客,準備殺死呂荼,沒成想被黑冰台的人阻止,呂荼、芮姬母子倆,旋即被一路護送到金陵……
此時,慶忌正在滋德殿中,單獨接見周王室的大臣萇弘。
準確來說,萇弘是劉國的大夫,不過劉國屬於周王畿內的諸侯國,而劉子(劉國國君)是周天子的正卿,所以萇弘可以算是周臣。
萇弘是一個古來稀之年的老頭,高壽,七十有四,額頭向上凸起,跟壽星公一樣,慈眉善目,看起來很是平易近人。
活到萇弘這把歲數,還要不遠千裡,跋山涉水的來到吳國,著實是不容易的。
萇弘是一代名士,在這個時代,能跟老子、孔子、季劄等人相提並論,可謂是聞達於諸侯的。
他博聞強識,涉獵廣泛,通曉歷數、天文,且精於音律樂理,以才華聞名於諸侯,就連孔子都曾拜到了萇弘的門下,可想而知萇弘的名氣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