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府大觀園。
剛修建大觀園的時候,薛姨媽一家暫時搬離梨香院,搬到與後來的怡紅院相隔的一間大院落。
這間院落的規模,跟王熙鳳的院子差不多大。
唐清安既然借住賈府,挑來挑去,最後還是探春幫忙安置妥當。
把這間院子與怡紅院連通,合成一處大的獨院。
同時。
新的院牆把怡紅院外邊的山水也圍了進去。
所以唐清安出行的時候,會從擴張的怡紅院的新們,經過長長的一條無人私道,抵達正街後前往皇宮。
寧國府和榮國府之間的私道封閉起來,本來就沒有人居住,有利於侍衛們巡邏和警戒。
怡紅院東側的寧國府天香樓,逗蜂軒,登仙閣相連的三處建築,前方又是薈芳園,假山池水,視野開拓。
這一處成為唐清安的書房與會客之地。
白日裡。
沒有差事的親衛們,會在天香樓下的箭道操練,或打磨力氣,或習練武藝。
親衛軍一營駐扎在榮國府後街的周家大院,二營駐扎寧國府的叢綠堂。
兩處的侍衛們往來,皆不經過賈府裡面,不驚動內眷。出入時,前者走後街,後者走私街。
和金州一樣,外緊內松。
當然。
雖然唐清安提出要求,讓親衛統領萬三不要驚擾賈府,但如何又不會妨礙賈府呢。
大觀園裡頭住的都是將軍家眷,或者相關的親屬女眷。
無論是為了安全還是為了保衛將軍,四周肯定會安防嚴密的侍衛們。
不可能把侍衛們安置到大觀園裡頭,那就只能布置在大觀園高牆外面。
也就是說侍衛們還是出現在賈府府裡。
不過賈珍賈赦倒是無所謂,並沒有在意。
幾房的家眷都跟著爺們去了金陵,剩下的姑娘或媳婦也住在大觀園,妨礙不到什麽。
唯獨王熙鳳的院子在大觀園南側,屬於高牆之外。
探春也想到了,索性擴張怡紅院的時候,把王熙鳳的院子也包含進了大觀園。
左右不過是多修兩堵牆的事罷了,費不了什麽力氣。
離開大觀園,進入崇智殿,通政司的官員就把奏疏轉交給太監,由小黃門們送了過來。
唐清安看了眼小山一般高的奏疏,今日竟然沒有翻閱,而是派人去文華殿。
內閣閣房就設立在文華殿旁,因此要去此處請來各位閣老。
林如海,馮勝之,顧應時,李成賢,馮和五位閣老共同前來,還有一位閣老璠皓。
因為年歲太老,進入內閣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需求,並沒有安排具體的事務交給他。
而且璠皓的確沒有力氣來回奔波,在京城的宅子中養老,除非必要的場合才會出現。
“諸公請坐。”唐清安等眾人落座後才開口告知眾人,請他們來的原因。
“按照以往的慣例,內閣之數不應為雙,現在內閣有六位先生,而且璠閣老精力不足用。”
話音還未落,眾人已然猜到衛王心意。
如果內閣成員是雙數,遇到有不同意見的問題,那就很容易意見持平。
所以按照朝廷一直以來的規矩,內閣成員的數量不是雙數。
大周承襲明製。
內閣制度同樣也是如此。
看來衛王想要擴充內閣閣員。
有利有弊。
從私人角度來想問題,內閣人多了,在場的幾位權利必將受到瓜分,但是論公心,添加內閣閣員,有利於商討事物。
林如海等人倒是沒有多想。
唯獨馮和忍不住猜測。
內閣閣員多了,還有一個利弊。
那就是內閣閣員的權利變小了,多了人分權,而衛王的權利不變,等同於衛王的權利更大了。
衛王是故意的嗎?
馮和不敢肯定,也不敢詢問。
先皇還在的時候,馮和的擔當都不足,何況今時今日,有些容易犯忌的事情,他從來不會逾越。
別看衛王拿出來的理由很充分,但是只要是想要做的事情,何愁會找不到理由呢。
有時候。
不論事要論心。
還有的時候。
又不論心要論事。
要根據事物的變化而做出不同的判斷標準,定然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這是迂腐之見。
唐清安不打啞謎。
直截了當的接著說道:“先增添一位候補的閣員,暫時替代璠閣老做事。”
“而且候補閣員應該形成常例,或者二三四人,也可以十五六人,以朝廷官員兼任,諸位可以商討個章程出來。”
好家夥。
增添兩位閣員,還要增添大量的候補閣員。
現在還要說唐清安是沒有私心,馮和是不信的,不過他也不會出面乾預。
真要是和劉一儒那樣堅持反對唐清安,他也不會來京城。
不過像林如海那樣支持衛王,馮和也無法違心。
總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就是馮和現在的心態。
“的確要增添閣員,衛王明智。”
林如海出聲支持。
對衛王的了解,林如海不認為唐清安是這麽多心思的人。
比起用陰謀詭計,衛王更喜歡光明正大。
只有不了解衛王的人,才會誤會衛王。
所以林如海很坦然。
唐清安說了添補內閣的事,讓眾人回頭商議人選,最後告訴眾人道:“對於人選我是有要求的。”
“首先以實乾為主,接受新學,老頑固我是不會同意的。”
既然推廣新學,當然堅定不移。
從源頭上杜絕反對新學的人,加快新學的推廣速度。
眾人沒有反對。
“其次,不允許有誇誇其談,極愛自己名聲的人。”
官場上。
在同僚中名聲越好的官員,才能方面不提,但是性格上,必定是老好人的性格。
像海瑞這種不同流合汙,隻以規矩為重的官員,哪裡會有好名聲。
別說海剛峰。
哪怕隻恪守法度的官員,在同僚中也不會有好名聲。
“我就只有這兩條要求,剩下的你們推選兩位出來。”
馮和暗自點頭。
衛王的兩條要求都是穩妥之言。
能把金江鎮治理到如今的樣子,衛王還是很有才華的,不是只靠武力的武夫。
如果真是這種人,國家又哪裡能這麽輕易的恢復太平呢。
內政上以殺止殺。
必定導致血流成河,遺禍無窮。
見眾人都明白了自己的想法,唐清安這才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說了出來。
“我準備在內閣中,提拔內閣總理。”
“總理?”
眾人大驚。
馮和也驚訝的合不攏嘴。
內閣總理。
聽起來就知道有多重要,權利有多大。
這就是宰相啊。
馮和忍不住仔細觀察衛王的神色,他到底是何居心?
如此讓權,衛王真的不擔心自己的權利受損嗎?
唐清安笑著指了指案幾。
案幾上堆不下的公文,旁邊還有兩個小方桌。
“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劄凡一千六百六十,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事。”
唐清安清楚的算了最近來的奏疏有多少封。
如果平均計算,八天之中,自己每天要閱讀的奏章達到兩百份,需要處理的政事高達四百余莊樁。
當然。
這也是前明的規矩。
如此多的公務,是單個的人不可能完成的人物。
所以前明雖然取消了宰相,但很快有了內閣這個取代宰相的功能衙門。
皇權想要獨攬一切。
但現實中是達不到的。
他一定要分權,把政務交給官員們去處理。
全國太大。
又不是過家家。
“前朝今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但是我認為是不穩當的,名不正言不順,做起事情更沒有效率,理應淘汰。”
唐清安認真說道。
丞相的制度或官職雖然不複存在,但是,為了彌補相權的缺失,內閣大學士的地位開始提高,太監的作用也重新活躍。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在一個懦弱的君主的治下,沒有丞相不但使政治運作效率大大降低。
而一個奸佞的大學士或專擅的宦官,其危害似乎也不亞於一位權相的危害。
大周就是皇帝怯弱,卻又沒有丞相出來擔責。
內閣雖然有類似丞相的功能,但畢竟不是丞相。
眼前的馮和就是很好的例子。
人人推諉。
又沒有明確的分責,誰都可以指責誰,也無人能力排眾議定下事物的決定。
最後變成了內耗。
你反對我的,我反對你的。
猶如當初的劉一儒與璠皓兩人,互相不對付,各自反對對方的建議,導致效率低下。
取消丞相之位,取而代之部分功能的是內閣,看起來解決了弊端,其實弊大於利。
丞相這種位置,無論古今都不應該取消。
畢竟是從官員中競爭出來的國家舵手。
比起養在皇宮中的皇帝,兩者治理政務的手段,必定是天壤之別,不能相比。
至於認為取消了丞相的職位,就能避免權臣的出現,才是天方夜譚,把事務搞顛倒了。
“關於內閣總理一職,我提議由林公擔任,諸位可有反對?”
眾人都沒有反對。
又得罪衛王,還得罪林如海,自己也得不到,豈不是吃力不太好的事情。
林如海即感到興奮,又感到畏懼。
衛王現在支持自己,但是人心善變,日後要是反感自己起來,自己還能有好下場?
林如海刹那之間,還是覺得不妥,不敢接受此職位,於是主動開口,“此事需要從長計議。”
“事關國家政務,林公應當扛起責任,不要學那些酸儒。”
唐清安不輕不重的說了兩句。
他知道林如海顧忌什麽。
“如果諸位沒有了意見,那從今日起,林公為內閣總理,以後內閣事物上下皆經過林公。”
“遵衛王王旨。”
李成賢帶頭說道,馮和只能混在幾人中,無奈的跟著附和。
雖然林如海成為了內閣總理,不代表奏疏就不送來唐清安處。
不過和前番不同。
送到唐清安處的奏章,除非涉及官員的品級高,事情特別重要,才會由唐清安定奪。
否則普通的奏疏,林如海會自行處理,然後交給唐清安檢閱。
國家沒有小事。
小事也是大事。
但全國方方面面的奏疏,多是常例慣例,有前跡可尋,只需要按章辦事即可。
這種就不用交給唐清安看,只需要抽查翻看。
而且,隨著內閣總理之職的問世,唐清安也做了明確的規定。
擔任內閣總理的人選,必須具備主政過一方的經驗,而且大考之中為優的官員。
當消息傳開後,令很多人動容。
別看只是恢復一個職位,但其中的魄力可不是普通人具備的。
……
“衛王是親手打造出金江鎮的人物,能有此種胸襟倒也不足為奇,國主幼小,有衛王當國,國家之幸也。”
兵部尚書賈雨村言。
“國家難,百姓難,而治國安民者,令天降糧種者,衛王也,順應天命,當國富民強。”
戶部尚書張琪言。
“唐賊欺君,先皇之賓疑點重重,而先太子落水更是陰謀籠罩,唐賊實乃竊國之大盜,必將引來國家災難。”
致仕前閣老劉一儒言。
……
而唐清安顧不上劉一儒,也懶得理會他。
殺了他容易,反而是成全了他。
越是這種言論,當國家興盛的時候,才是最好的明證。
活著的劉一儒就會成為笑話,能越發向世人證明唐清安的正確,與唐清安的胸襟之寬廣。
前明朱棣殺了方孝孺,並沒有多大的好處,也不影響永樂盛世。
劉一儒行將就木。
身邊無權無人,掀不起什麽風浪。
只要他敢違法犯忌,以法度殺他,比以私恨殺他才是正道。
所以有人盯著他。
劉一儒也很聰明,說歸說,卻也不敢亂來。
每日守著薄舍,來看望他的門生也越來越少,已經到了人人嫌棄的地步。
此人。
倒像是一面鏡子。
看望他的人越少,說明自己做的越好。
而看望他的人越多,說明自己有了差錯。
大周五十萬精兵在手。
拔劍四顧心茫然。
敵在何處呢。
不日。
唐清安成立三大海軍。
在成軍的當天,請了海外的賢者一起參觀海軍。
朝鮮使者,日本使者,安南使者,暹羅使者,英吉利使者,法國使者.
真正的萬國來朝。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