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五年平遼
“金州官員的奏疏,諸卿如何看。”
文華殿。
太上皇皮枯瘦骨,卻目光炯炯有神,看向內閣的閣老們,不光是閣老,還有其余的重臣。
大周承襲大明,天下衛規製於五軍都督府,五府都督府的督都,都有權貴充任。
太上皇雖然不顧大局,但是有睿智。
早年勤政過些年,以五軍都督府文官大司馬負責具體事宜,導致勳貴武將都督,僉事如今成為了虛職。
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也能是位明主。
可惜。
皇帝當的時間長了,大多數都不好。
有的國家底子厚,還能經得起糙,大周全盤接了大明,又沒有大的改革。
劉一儒,璠皓都沒有出聲。
以他們對太上皇的了解,當然知道這是何意。
朝廷連金州兵餉都無力供應,如何會同意接濟遼民,陝西民亂四起,不也照樣無視麽。
金州官員如何會不懂其意,而之所以又老調重彈,無非是舊有的套路,官場的手段罷了。
扔出重要的奏疏之前,先用大致會被否掉的奏疏探路。
第一件事否了,第二件事就不好輕易否了。
見眾人都沒有說話,太上皇無聲的笑了笑。
“否了吧,我估摸著金州的唐清安的奏疏,不日又要到,我也不用看,也直接否了吧。
好好的武將不用心戰事,倒是把你們文官的套路學到了,豈不是放棄自己的長處學自己的短處。
他要是能把遼東為朕平了,這才是正經。”
眾臣紛紛笑起。
果不其然。
朝廷直接拒絕了金州官員,祈求朝廷救治遼民的奏疏,和歷史一般無二。
唐清安倒是沒有著急把自己的奏疏發出去,而是看著謝友成送來的情報。
看著謝友成帶回來的蠻族的軍事行動,唐清安皺起了眉頭。
他有兩個熟人在沈陽裡,成為了蠻族的官。
一個是陳策,一個是白養粹。
陳策原是遼東都司關照自己的長輩,和自己的舅舅烏進孝是老相識,承蒙他的關照,自己初期才一帆風順。
原來的遼東經略自殺身亡,他們遼東都司的官員,或逃或陷,不少都投降了蠻族。
原兵備道,替自己開後門考武舉的白養粹,是真心實意的投靠了蠻族。
是個大漢奸,竟然還坑了自己一名好探子,辛虧謝友成派去當地的探子都是專線,不知其他要事,且日後找他算帳。
只有陳策,雖然在蠻族手裡做官,但是源源不斷的為自己送來了蠻族的情報。
可以說。
此人是唐清安在蠻族高層裡的眼睛。
謝友成也神色沉重。
根據他的探知,蠻族在治下,從昌圖開原開始,一路到複州,逐村逐戶,不放過一處。
清查遼民糧食,並下令屠殺“無糧之人。
這事情要值得己方重視。
秋收前屠殺了無糧之人,不但讓蠻族境內的局勢獲得穩定,且秋收後能獲得更多的積蓄。
對於金州來說,則又會加劇開支。
無糧之民必定要逃離,長途跋涉,經過蠻族關卡重城,想要輕易逃離蠻族腹地,困難重重。
雖然如此,十個人中逃離出一二人,那數量也是了不得的,估計至少也會有數萬人逃出來。
而秋收後,有了積蓄的蠻族,且境內又獲得穩定,會不會出擊呢?
誰也不敢保證。
“就怕蠻族有了些許余力,會主動求戰。”
唐清安看著手裡的文書,聽到謝友成的擔憂,並沒有認為他的擔心是多余的。
借鑒歷史,明年後金會進攻寧遠城。
結合現在。
北鎮因為自己偷襲海州,斷絕了蠻族的糧草,所以並未丟,而金州,長白山東岸,北鎮被自己所光複。
但是遼東關外的蒙古各部,還是仍然被蠻族收服。
大概率。
蠻族今年會繼續鞏固一年,明年開始進攻,或打北鎮,或打金州。
小概率。
蠻族今年就會發動進攻。
唐清安又看了看手裡,沈陽陳策告知的蠻族軍士動靜,皇台吉調去了西邊,代善調去了東邊。
兩人是老奴最得力的兒子。
在歷史上,皇台吉經常派出去獨自負責東邊。
不管是打敗毛文龍收復的的鎮江,還是幾年間,先後入朝鮮打東江鎮和打朝鮮,積攢了很大的資歷。
可以看做是後金老奴為皇台吉鋪路。
現在的蠻族老奴,
卻把皇台吉調去了西邊。
因此,唐清安猜測,老奴就是今年要動兵,也是主攻北鎮。
畢竟柿子先撿軟的捏。
唐清安出海五年來,他有這個自信。
北鎮相對於他,就是軟柿子。
相信所有人都是這麽認為的,包括蠻族。
不管是為皇台吉鋪路也好,還是軍事需求也好,唐清安已經大致敲定,蠻族會先攻打鎮江。
松了口氣的同時,也開始分析起來。
這一回,自己能不能救北鎮。
“我猜測蠻族今年應該不會動兵,就算動兵,大概率也是先打北鎮。”
聽到將軍的話,謝友成內心認可。
不過他卻不同於唐清安,唐清安是出於歷史和現在的形勢,結合而分析出來的。
謝友成是通過軍事上分析出來的。
“北鎮七八萬新兵,錦州三四萬新兵,大多已經訓練一年,開始有了成軍前的模子,所以我同意將軍所言,蠻族會先打北鎮。
既可以較為輕松的消滅北鎮即將成軍的新軍,又可以奪得北鎮,然後一舉而下全得遼西。”
見將軍沒有反駁,謝友成繼續說道。
“北鎮,錦州雖然有十萬兵,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新兵,雖然訓練一年,或者少部分兵更久些,但不經歷戰火,野戰絕對不是蠻族的對手。
北鎮地勢不如錦州,更不如金州,前番兵比現在多,老兵也比現在多,如果不是將軍的救援,早已被蠻族所滅。
而北鎮這回想要守住,同樣更需要援軍,他能指望的援軍,只有兩部。
一部是遼東經略,一部是我們。”
說完,謝友成等著將軍的主意。
這個決定不好下。
隨著金州,長白山東岸,鎮江的光複,需要面對的不光是蠻族,還需要面對朝廷。
如果上下一心,則無須費心。
可偏偏朝廷現在對他有了顧忌,有了猜疑。
不然旅順互市之事,明明是對金州百姓有利,而自己卻要試探了又試探。
“如果我告訴朝廷,蠻族今年可能會對北鎮動手,你說朝廷會這麽想?”
聽到這話,謝友成忍不住歎了口氣。
“朝廷大概會想,金州總兵野心滋生,為了互市之事,竟然謊報軍情威脅朝廷。
就算有明白人,同意將軍所言,也擋不住群言。”
“唉。”
唐清安歎了一聲。
“是啊,我軍軍備未齊,糧草不濟,為了救援北鎮需要事先之儲備,才能及時雲集大軍出動。
我再向朝廷索要糧餉,恐怕更是落實了這惡名,令人無奈啊。”
兩個大小狐狸,一臉的悲意。
“既然如此,還是以互市之事為重,先把互市之事做起來,我們才能有余力。
到時候才能為朝廷勇擔於事,最後朝廷就會看清,我之忠心耿耿了。”
聽到將軍的話,謝友成笑了起來。
沒幾日。
朝廷果然先後拒絕了馮勝之,顧應時的奏疏。
唐清安則開始寫起了自己的奏疏。
“五年平遼。”
開頭就是動人心魄的題目。
按照他想來,就是最神神道道的太上皇,也得激動一把吧。
至於能不能真的五年平遼,唐清安當然不敢做出保證,他是往這方面計劃的。
不過五年後,不管能不能平遼,朝廷大概求他比較多。
……
金州總兵的奏疏,快馬送到朝廷。
由江南各地的商人,利用貿易的利潤,誘惑他們運糧到金州。
如果沒有前面的幾個字,閣老們大概都不會看後面的內容。
因為以他們對太上皇的了解,斷然不會同意金州和內地直接通商之事。
金州民生朝廷接應不了,同樣也不會希望金州能把民生管好,因此金州才會需要內地的接濟。
不然只要內地一斷供,則金州自潰。
這是朝廷防備的一種手段,以太上皇之精明,不會看不到這點。
可是令人震撼的,偏偏就是金州將軍奏疏裡,前面隻寥寥幾言,最後面才提細事。
五年平遼。
只要朝廷對金州供應軍餉齊備,軍器充足,軍士日夜操練,以養足戰力。
五年後,可有遼東經略出面統一調度。
金州募兵十萬,錦州北鎮軍兵十五萬,再督朝鮮出兵五到八萬,朝廷援兵數萬。
四方合計四十萬兵,分東西兩路,史經略居中指揮,遼東節度使李達祖作西路帥,金州總兵唐清安作東路帥。
東西兩路,穩打穩扎,使蠻族首尾不能相顧,一舉功成,滅掉蠻族,光複遼東和奴兒乾司。
介時,各鎮營兵功成身退,退營歸家,隻留軍屯。
朝廷以此,每年可省下千萬兩銀子,用以國內修生養息,不要三年,則諸事太平。
劉一儒和璠皓,兩個人不敢怠慢,第一時間送去了聖人處。
有這份奏疏,那金州總兵就忠心的。
朝廷最怕的就是邊軍大將養寇自重,而金州又是孤懸海外,鞭長莫及。
遼東經略的修堡以拒蠻族,穩是穩矣,可每年千萬兩銀子用在遼東,何時才是個頭。
遼西堡壘修了無數,就是至今沒有收復過一寸失地。
如果是旁人提出五年平遼,眾人雖然歡喜,卻又會擔憂,再來一場戰敗,朝廷再也無兵可抗。
而偏是金州總兵之言。
此人出海以來,對蠻族要麽不戰,戰則必勝。
所以他竟然提出了五年平遼,哪怕對武夫最有戒心的劉一儒,也信心足了起來。
此事內閣和聖人還沒有做出決議,朝堂上已經鬧開了。
不管和金州總兵有沒有乾系的人,都認為必須答應。
天下,大部分官員苦遼餉久矣。
極少部分從遼餉獲利的人,如何能抗拒大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