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智氏代晉
形勢越來越亂是很多人早就察覺到的事情,短短二三十年之內好多國家一再大亂,另外幾個國家不是消失,便是成為只能維持對先祖繼續祭祀的袖珍小國。要說讓多數人覺得什麽才是大事件的話?肯定是齊國的滅亡,再來就是趙氏篡奪代君一系的國祚,以及媯姓陳氏拿齊國的地盤借殼復國了。
那樣說起來,智氏即將得到來自周天子的冊封,隨後極可能會建立自己的國家,好像不是那麽“於理不合”的樣子?
關於某個國家兼並誰,哪一段時間被滅的國家突然又複立,類似的事情在春秋早期能夠找到很多的例子。
既然已經有了舊例,再發生一次好像不顯得那麽突兀,尤其是有趙氏和田氏的操作在前,智氏強大到那份上,以至於智瑤想要恢復祖宗基業,真不值得奇怪呀!
從某些方面來講,智瑤想要恢復祖宗基業還是需要得到讚賞的事情。
原因?這是一個擁有存亡續絕觀念的時代,荀氏本就是原國的公族。
那個原國是怎麽沒的?史書記載原國與晉國交戰,當時的兩國的國君立下賭約,後來原國打賭輸了,原國之君願賭服輸,主動配合晉國對原國的兼並。
是不是覺得搞笑?竟然打個賭,然後把國家給賭沒了。這件事情在當時卻是一個佳話。(似乎也是歷史唯一次?)
智氏出自荀氏,目前荀氏最風光的就是智氏。
小宗代大宗首先發生在周王室身上,後來也有“曲沃代翼”的歷史事件,並且還得到了周王室的背書與認可。
作為小宗的智氏發達並且取代大宗,很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吧?
智氏現在享有荀氏的一切權益,等於說繼承了一些莫名的名份,其中包括了複立舊國,之前欠缺的無外乎就是得到周天子的允許罷了。
“瑤非復國,乃是立國。”智瑤認為內部需要了解這個事實,不能把事情給搞錯了。
一同南下的韓庚,看上去是到了“商丘”才知道將要發生什麽事。
然而,別說智瑤不信,其余人也不會相信。
韓氏跟周王室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韓氏還作為周王室在晉國的代言者。
所以了,韓庚的演技挺好。
智瑤深深地看了韓庚一眼,再笑著說道:“日後,庚便是晉正卿矣。”
這一次,不止韓庚跟隨南下,連帶狐氏、鍾氏一些重要人物也是隨行。
其中,狐氏和鍾氏父子事先已經知道有冊封那麽一回事,一些異動必不可免,查明並不是針對智氏,主要是防著韓氏以及秦國。
以後,狐氏和鍾氏都會成為智瑤治下的一員。這個絕不是出於智瑤的逼迫,能算得上是狐氏主動靠攏過來,鍾氏的投奔則是挺令人訝異了。
不管怎麽說,智瑤同意了狐氏和鍾氏的追隨,沒有事先透露一些風聲給韓氏,等於說韓氏被排除在外了。
在之後,韓氏也學著智氏化家為國,又或是留在晉國,不出意外某天都會成為智氏的養份之一。
韓庚有點強顏歡笑地說道:“未曾想,庚亦有今日。”
怎麽說呢?
草泥馬啊!
沒有了智氏、狐氏和鍾氏的晉國,國土一下子去了十之有八,人口也要銳減至少八成。
說白了就是,除了韓氏之外,其余什麽都沒有剩下,曾經強大的晉國會變成一個僅有六七十萬人口,疆域范圍剩下河西局部以及澮水周邊,周王室附近一些零散的地盤。
能夠有六七十萬人口,還是這一次韓氏多少有點收獲,不然人口數量會更少。
對於晉國來說,比較要命的是鍾氏會出走。
鍾氏是晉國的公族呀!不管他們承不承認,鍾氏就是一個由八個公族封主合並起來的家族。
連鍾氏都出走,不是擺明晉國要完嗎?
萬幸的是“故絳”和“新絳”都會留給晉國,連帶“賈”地也得以保留,多少算是給晉國留下一些家當,不算智氏吃相十足難看。
那是鍾全的請求,得到了智瑤的應允。
至於鍾全為什麽會那樣做?大概是想用這種方式,歸還晉君一些情份,乾的則是一種割裂。
而那樣做的鍾氏,他們剩下的封地減少了許多,能算是有發展前景的封地僅剩“周陽”以及“瓠丘”了,其余出產很低,並且沒有什麽特產。
韓庚非常糾結,一度想要追隨智氏,只是想到智瑤並沒有邀請或提前通氣,內心裡其實是感到非常不舒服的。
現在留給韓庚的選項其實並不多,擔任衰弱到極致的晉國“元戎”再帶領著重新崛起,或是學智氏進行化家為國,乃或其它?
“秦國已經成了我的死敵,光以我一個家族的實力或許能僵持,繼續向西開拓已經被證明無比艱難;曾經同在一個國家的智氏、狐氏和鍾氏,他們會……”韓庚想到一半被人打斷了。
進來的人是單公遠,行禮之後說道:“犧牲已備妥,請智伯登台。”
智瑤用晉國的名義邀請諸侯前來會盟,要乾的第一件事情則是接受周天子的冊封,同時宣告一個國家的誕生。
眾諸侯早就在會盟台頂上的平台等待,他們坐在自己的位置,看到身穿諸侯冕服卻沒有戴上冕冠的智瑤在護衛的保護下到來,大多數人很乾脆地站起來,少數人則是遲疑了一下下才站起身來。
如果說形勢變幻莫測的話,近幾年的變化還真的是令很多人看不懂局勢變動,著實是迷糊著。
不出意外,一個強大的晉國馬上就要變得無足輕重,新的一個強國即將屹立而起了。
智瑤從一位又一位諸侯身上掃視過去,刻意在楚君章、越君勾踐、魯君寧、秦君刺這幾個人身上做明顯的停留。
話說,包括楚君章在內的諸侯怎麽會在這裡?他們本來應該待在“雍丘”的。後來得知智瑤將會得到冊封,一塊結伴趕到了“商丘”這邊。
明擺著的事情,晉國舉行會盟是一回事,變成周天子使者對智瑤的冊封是另一回事,不能一慨而論的嘛。
晉國或許跟楚國不可調和,智氏建立的新國家跟楚國在內的諸侯各國無冤無仇。
最重要的是,他們覺得不能錯過這一場冊封的同時,認為對自己的國家也許是一種轉機,怎麽可能錯過呢?
事態的進展就變得比較怪異……,或者說有趣,除開那些本來就極少出現在史書,或者乾脆沒有出現在史書的國家,其余國家都有人會作為智瑤被冊立為侯爵的見證者。
會不會有人跳出來,做一些諸如反對冊封智瑤為侯的事情?現在是有數的強國都希望冊封能夠順利進行,好帶來新的變化;小國則是希望很多事情能夠翻篇,給予他們可能存在的機遇。
總的來說,大家都希望有新發展,腦子抽了才會在今天變成智氏死敵的同時,遭到絕大多數國家的針對。
所以了,單公遠念來自周天子的鑄詞沒人打擾,直至幫智瑤戴好冕冠,再去將鑄詞丟進燃燒的銅鼎稟告上蒼,整個儀式有的只是肅穆。
為什麽是鑄詞?因為就是刻在一張銅板上面呀!這玩意後面會被回收,用以作為獲得爵位的合法以及合理性。
站在會盟台邊緣處的智瑤伸展開了雙臂。
會盟台周邊,列陣而待的智氏大軍,他們齊聲高喝起來。
就是呼喊一些口號而已,什麽“智氏萬年”、“我主萬年”之類的。
隨後,智瑤回身看向了諸侯,笑著說道:“諸君為證,今日瑤立國為唐。”
選來選去,智瑤還是暫時選擇“唐”來作為國號。(後面其實會用“原”作為國號,便於名正言順)
裡面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晉國的初始國號就是唐,以前也有一個祁姓唐國。
這個祁姓唐國,他們在歷史上唯一的高光時刻就是在前506年與吳國、蔡國在“柏舉之戰”擊敗楚國,隨後卻是在楚國的復仇之戰中被滅掉以及吞並了。
之所以說不合理,主要原因是《詩經》裡面的《唐風》就是現在的晉國,一旦智氏立國號為唐,會對當前的史官以及子孫後代了解歷史造成比較大的麻煩。
史官呀?他們就需要將手頭原有的資料做一下注釋,或是給智氏的這個唐國一個被認可的命名,不然搞混是一定的事情。
至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建立有這麽多諸侯進行見證,尤其是建立過程還沒有遭到任何一個國家的阻止,僅是這點就夠不知道多少人羨慕嫉妒恨了。
對了,晉君鑿並沒有在場。
其實智瑤能將晉君鑿帶過來,只是何必呢?除了在晉君鑿傷口上撒鹽之外,會令很多諸侯心生兔死狗悲之感的。
新的旗號被立了起來,列陣靜立的智氏大軍,不……,以後該稱為唐軍,他們又呼喊起了口號,變成“君上萬年”和“唐國萬年”了。
智瑤本以為等來了今天會令自己激動到幾乎昏厥,訝異地發現自己的心跳速度是有點快,只不過情緒平靜到連自己都驚訝的地步。
“楚國、越國、秦國、宋國、晉國……”智瑤臉上帶笑,一位又一位諸侯看過去,腦子裡有個小人兒舉劍指天,並且瘋狂呐喊著:“我的,我的,全是我的!諸夏不需要那麽多國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