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我怎麽可能是貪官呢?
劉伯溫一開始聽說,遼王殿下要召集那些學生們算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帳本的時候,也是一臉驚訝的表情。
劉伯溫雖然知道遼王殿下編寫的數學教材,簡直就是重現唐時候數學之巔峰。
但這些隻學了一年多的學生,真的可以完成這樣的重任嗎?
劉伯溫並不知道這些學生的真正本事,畢竟劉伯溫也並沒有在學院裡面,像鄭士元那樣系統的學習數學這門課程。
他都這把年紀了,而且對於數學也並沒有什麽特殊的興趣愛好。
所以,當鄭士元聽到劉伯溫私下裡說出這樣疑惑的時候,鄭士元也只是笑了笑,然後對劉伯溫說了一句:
“誠意伯,別的我不敢說,但數學一道上遼王殿下說是大明第一,那絕對沒人敢自稱大明第二了。
就連我也只是跟著遼王殿下身後學了點點皮毛罷了。”
劉伯溫看到鄭士元居然如此的自信,也是來了興致就跟著鄭士元一起去到那些學生們正在計算數據的地方了。
錦衣衛們的速度本來就很快,況且已經調查了許久的時間了,對於各個布政司的帳本,他們早就已經握在手裡了。
這個時候遼王殿下,將這些帳本要過來,也就只是從官署衙門搬去送給朱啟罷了。
而那些學生們一個個的都在國子監呢,也都是非常容易就召集了過來,朱啟特意安排了一個大屋子,專門讓這些國子監,學習了數學的學生們,在這間屋子裡面進行財務計算。
而他們計算的方法,也都是在學校裡最新學到的數學知識的方法,不僅如此,朱啟還給他們一人配了一個最新款的算珠。
這個算珠可不是宋朝時候到明初流行的那種算籌,而是已經非常現代化的算盤。
實際上,算盤真正普及也是在洪武末年左右開始普及。
但現代化的算盤還得等到明朝中後期,朱啟也算是提前一百年,讓真正的算盤現世了。
就見到在整個房間裡面,這些學生們被隔開在一個個的小隔間,互相之間也都看不到,就好像朱啟後世的辦公室那種樣子。
但這種超前的工作環境,還是讓劉伯溫感覺到深深地震撼,這確定不是每年的科舉考試的現場?
那些學生們,一個個低著頭,手指快速地撥動著手上的算盤,同一時間還一隻手拿著鉛筆,在紙上書寫著阿拉伯數字的數學公式。
阿拉伯數字的一大優勢就是簡潔和方便,而且體積較小,書寫也很快速,用來統計那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劉伯溫走到了一個學生的面前,就瞧見那個學生已經將一個布政司下屬的縣城的帳本放在了邊上了。
劉伯溫又看了看那個學生邊上寫著的數據,隨後拿起了正式原地上來的帳本。
居然和官方中央統計的數據相差不算特別的大。
劉伯溫驚訝的看向了鄭士元,正式原則是自信滿滿的,點了點頭說道:
“遼王殿下真乃神人也。”
——————
朱啟還並不知道鄭士元在算帳這種事情上都能夠把自己吹一波。
他現在正忙著在監獄裡面查看那些被關押的官員呢。
當然不是去監獄給那些官員送溫暖的,主要是看看有沒有認識的人。
比如說在歷史上很出名的一些文臣,武將什麽的,這個時候能救一些就是一些吧。
別等到自己帳本算出來之後,這些官員在關監獄裡面被打得半死不活的,出來也只剩半條命。
你還別說,朱琦往這監獄裡面轉了一圈,還真的瞧見了不少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角色呢。
他們的功績可能並不像徐達那樣的突出,或者像劉伯溫那樣的傳奇,但是在當地也是有非常好的美名和官聲的。
這些官員起碼歷史驗證過,都是一些比較不錯的,有能耐的官吏能夠救下來,當然是多救一些的。
朱啟現在是錦衣衛指揮使,而這錦衣衛的權限能力,可是比刑部還要大得多。
更何況他還是朱元璋欽定的調查空印案的人選,這牢獄裡面的官吏們自然不可能不聽朱啟的。
很快就安排給那些官員們改善起了居住環境,而除了那些官員之外,其余的官員朱啟能稍微照顧一點的,也都照顧上了。
反正在牢獄裡活活打死的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朱起做的這些事情,朱元璋當然也都知曉了。
朱元璋可是恨透了這些參與空印案的官員,所以第一時間就召見了朱啟,詢問為何要改善這些官員在牢獄中的環境之類的問題。
而朱啟也知道朱元璋這個時候正在氣頭上,如果還幫著他們說話的話,恐怕會得不償失。
反倒是朱元璋一生氣,直接下令,把那些官員們全都繼續扔回死牢那樣的環境,可就不妙了。
於是朱啟就意正言辭的解釋說了。
這可不是故意要給他們改善居住環境,而是要為後續的審問做準備。
現在自己已經在重新調查中央財務和地方財務的誤差,還有數據了。
如果說這些數據出了什麽問題的話,那這些關在監獄裡面的官員肯定就是第一時間要審訊的對象了。
不過,在這些數據出來之前,就已經發現有很多的官員,因為吃不住錦衣衛的酷刑而死在了監牢裡面。
他們這些貪官汙吏死在監牢裡面,事情是小,但是國家的財產卻已經被貪汙掉了,而這些財產去向如何,都還不知曉。
光是抄家也沒什麽太大用處,他們又不是笨蛋,如果想要把這些錢給安全的轉走的話,沒準會送給別人保管,或者藏在什麽地方,這都是說不定的事情。
朱元璋一聽也是這麽一個道理,錦衣衛雖然特務工作非常了得,但這個時代畢竟沒有監控和監聽這些玩意兒。
那麽多的官員,尤其是地方上的官員,真要是做什麽手腳,把這些錢埋在什麽地方了,誰又能知道呢。
直接在監獄裡面,因為酷刑而死掉的話,這些錢還真的是要不回來的。
朱啟看到自己成功的穩住了老爹,也是心裡面松了一口氣。
自己也算是對得起太子殿下的囑托了。
朱啟卻不知道自己這樣的行為在百官之中,卻是默默的積攢起了聲望。
那些被關在監獄裡面的官員們,哪一個不是在官場上有人際關系網絡的。
很多人都是同一個老師門下的,互相之間也都是同學同僚。
甚至是世交好友,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好同學,好同事都被關進了大牢,那些還沒有進去的人,當然也是心中惶恐不安。
而朱啟可是出了名的鐵面無私,之前他的表哥朱桓,可不就是被遼王殿下直接斬首示眾了嗎。
他們本來以為那些被關押在監牢裡面的同僚們肯定要慘了。
這遼王殿下可不是溫和的太子殿下呀,說不定遼王殿下一個不高興,就把他們給殺光了。
卻沒想到,遼王殿下居然主動給他們改善了居住的環境。
也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了,起碼遼王殿下這樣做就已經很仁義了。
不少的官員們心中其實都是感謝著遼王殿下的。
而在朱啟這邊,伴隨著地方財政的數據,一個個的被計算出來之後。
空印案真正造成的惡劣後果,才展現在了朱啟的面前。
除了雲南之外,總計十二個布政司加上京畿地區,十三個行政區。
總帳能夠控制在10%誤差以內的,竟然只有兩個行政區,而其余全部的行政區誤差都在10%以上。
這說明什麽?這說明其余的行政區,都有不小的貪腐現象。
可能並不是布政司一級別的長官去貪汙的,而是下面的縣官或者是知府等等去貪汙的。
但這些布政使難道就沒有責任了?
那肯定有責任啊!
一個個都想著不要太麻煩,連算帳都懶得算,直接發空印文書,然後去戶部對帳。
直接照抄中央算出來的財政。
別說這些官員了,如果我是地方官員,拿著這些空白文書過去對帳的話,我也忍不住要貪汙啊!
比方說,一個小縣城本來也就收了十萬銀兩的稅收。
而這中央的戶部帳本上算出來的,可能僅僅只有八萬兩的稅收。
我把這個空白文書上面一千八萬兩稅收,剩下兩萬兩銀子,可不就是無頭銀子了。
塞進自己口袋裡都沒人知道的那一種。
估計這些貪汙腐敗的官員做夢都沒有想到,朱啟會把他們的帳本拿過來,然後重新算一遍吧,畢竟在這些官員們想來這些帳本的複雜性先不說。
光是全國有那麽多的縣城,就算出了問題,也不可能恰巧查到自己頭上的。
每一個貪官心裡面都有這樣的僥幸心理,在明朝是這樣,在現代也是這樣,大家心裡都是想著不可能查到自己的。
但朱啟就是這樣一個較真的人,既然已經接了命令,要調查空印案,那肯定就要好好的調查清楚了。
反正那些學生們在國子監裡面呆著,也是學四書五經這樣的東西,那還不如拉出來練練數學呢。
正好這國子監裡有兩三千個學了數學的學子,拖出來算一算各個行政區域的稅務帳本,也算是提前練習了一下。
他們以後可都是稅務局的主力。
朱啟本來還以為在這金廊裡面的大部分的官員都是無辜的呢,好家夥,這樣看下去,這無辜的官員可能並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麽多了。
起碼這帳單大概算出來之後,這光是地方上的官員就得倒霉一大半了。
而這中央六部朝廷上的官員倒不倒霉,那就得看情況了。
打個簡單的比方,比如說這個布政司的稅務出了問題,那就往下查,具體看看是哪一個州,哪一個縣出的問題,然後再看看地方官員上有沒有和上面六部官員有聯系的。
如果有同僚或者親戚這樣的關系,那就得好好查一查了,如果說沒有任何的聯系的話,那多半是沒有什麽瓜葛的。
當然啦,具體有沒有瓜葛,還是得進行審問一番才能夠得出結論。
畢竟這年頭刑偵手段也是非常有限的,嚴刑拷打可以說是非常直接的手段了。
於是在這間牢裡面,每天都能看到錦衣衛從下面抓來地方官員關到牢裡面,然後好好審問一番,這些官員一開始當然都是嘴硬的。
我怎麽可能會在稅務上做手腳呢?怎麽可能會貪汙呢?我可是清官啊!
就算是挨了兩頓打,可能嘴巴也是翹不開的,這個時候就把那些學生們算出來的帳本往他們面前一攤。
他們哪裡能想到朝廷居然有這樣大的決心?把地方上的稅務給重新算了一遍,而且還算得這麽快呢!
可能有人要奇怪了啊,這些地方官員為什麽不從源頭上把這個作假給做得實在一點呢?比如說把地方上的稅務也給改一改啊!
首先,這些地方官員可能沒有這麽大的本事和能力,尤其是數學能力,把稅務給改的那麽圓滿,要知道做帳這種事情,就算是在現代,也是必須要專業會計才能夠做得到的。
而即便是專業會計來做帳,也可能是漏洞百出的。
更不要說這些沒什麽數學能力的地方官員了,他們即便是從民間找一些狗頭師爺什麽的,也只是半路出家的儒生罷了。
他們能有多強的數學能力呢?
如果說在唐代的話,可能還要稍微厲害一些,但明朝這個時候,真的是每天隻讀四書五經了,學習數學的儒生已經是少之又少。
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這個權限。
因為在朱元璋的戶籍制度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那就是黃冊制度!
是國家為核實戶口、征調賦役而製成的戶口版籍。
黃冊以戶為單位,詳細登載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從事職業,劃定戶籍,主要分為民、軍、匠三大類。
這個黃冊,是要求每年填報,累計十年,進行一次大造黃冊。
而中央財政稅務的依據,也就是這個東西了。
這可不是地方上的知府或者縣衙,老爺們能夠碰的玩意兒。
而是有專門的官員來統計造冊的,這些官員大部分都是從中央下派下去的。
可想而知,朱元璋為了防止官員貪汙腐敗,費了多大的心血和心思。
只可惜這個政策到了明朝中期以後,基本上就是名存實亡了,畢竟那個時候的官員們已經上下串通一氣,開始扒在國家身上吸血了。
不過現在可是洪武年啊!
這個黃冊,準的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