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洪武大明:吾兒怎麼還不造反》第245章 遼王出征寸草不生
  第245章 遼王出征寸草不生
  遼王殿下最後又回來了,在眾望所歸的祈盼中,回到了應天府。

  當然還有更多的人是處於憤怒,詫異和懷疑的態度之中。

  但不管怎麽樣,遼王朱啟回到了應天府之後。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第一件事兒並非是處理軍務,準備出征。

  反而是來到皇宮之中,見到了皇帝朱元璋,然後痛哭流涕,表述自己這些年,已經連麥體衰無力征戰,希望父皇能夠挑選更加合適的人選。

  好家夥,這消息傳出去之後給人都聽傻了。

  遼王殿下明明正直壯年,怎麽就連年老體衰無力爭戰了?

  分明就是謙虛嘛,當然更多的人是覺得遼王朱啟,這是在欲蓋彌彰。

  恐怕早就已經在心裡竊喜不已,但為了平息那些反對的聲音,所以才會如此說。

  換句話來說,這分明就是城府極深的表現。

  若是一般的將領領到出征雲南的任務,那真的是開心的不得了。

  畢竟這雲南已經是大明囊中之物了,只要不犯什麽低級錯誤,拿下雲南只是時間的問題。

  這載入史冊的功勞誰又不想要呢?你說遼王朱啟不想要嗎?大家是不相信的。

  但不管你們信不信,朱啟現在真的是一腦門子的麻煩事兒,真的不想去雲南打仗。

  更何況自己壓根就沒有率領大軍的經驗,之前雖然多次統帥軍隊出征,但身邊都有各種各樣的名將輔導。

  而且也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不出征的。

  而現在大軍還剛剛雲集,還沒有出發,就已經點名讓自己率領大軍出征雲南了。

  聖旨這東西既然能寫得下來,想改就很難了。

  但自己確實不合適,為什麽不換呢?

  但問題就在於朱元璋心裡面,自己就是那個最合適的人選,可給朱啟愁的頭髮都白了好幾個。

  雖然本來就沒有抱有太大的希望,但當最後發現確實沒辦法躲過去之後,朱啟還是整日裡的唉聲歎氣。

  而當別人問起殿下為何苦惱的時候,朱啟也是隨口答道。

  “孤為著雲南戰事而苦惱不已啊。”

  什麽?戰士?

  懂了,這就馬上宣傳下去,遼王殿下為即將上戰場的,那些將士們的生死而憂愁不已。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殿下絲毫不顧著自己錦繡前程,反而為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將士們,感到心裡難過。

  都看看,這才是咱們的好王爺。

  朝廷這邊緊鑼密鼓的準備著出征的事情,而民間的老百姓們自然也有所感覺,一個個的也都是興高采烈的。

  在這盛世之中,誰不希望大明越來越強盛了,尤其是經歷過了大元這樣朝代之後,老百姓們對於明朝心裡的歸屬感可是非常強的。

  至於有些人說的,明朝建立之後,老百姓反而思念起了元朝,這根本就是放屁啊。

  這大民的老百姓在大元統治之下,壓根就沒有絲毫的活路。

  那麽多人都被逼迫造反了,而在明朝洪武年間,你見過有幾個造反的呀?

  雖說也有,但相比較起元朝的時候,那可真是少了很多。

  最主要的是,老百姓們對於明朝對北元的戰爭,那是非常支持的。

  這老百姓到底是支持北元還是支持大明,這還用問嗎?高下立判。

  在應天府民間的那些百姓們,尤是如此。

  每日裡討論著,有關於大明即將進攻雲南的消息,那些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尤其是受到北元毒害已久的那些年長的,他們是北元心中的南方人。

  而在大元時候,人分為4等人,向他們這樣的南方人屬於最下等的、

  不僅僅是承受著最重的刑罰,就算是被人殺了,也只需要賠一頭牛就可以息事寧人。

  人命賤到如此程度,官吏欺壓他們自然是不用多想的、

  即便到大元後期,矛盾已經非常精銳了,官方也依然沒有絲毫的改變。

  這也是為什麽那麽多的農民起義。會揭竿而起的原因所在、

  但凡有一條路能活下去,都沒有朱元璋這號人物。

  而要說誰最了解遼王朱啟的,恐怕就只有劉伯溫一人了。

  劉伯溫和遼王殿下相處時間最長,自然也知曉,遼王殿下的真心。

  以前劉伯溫也以為遼王殿下是故作謙虛,但到後面才知道,遼王殿下對於打仗這種事情是真的沒有半點興趣。

  他更大的興趣愛好還在於老百姓身上。

  和別的王爺不同,別的王爺嘴巴上說著自己隻想當個閑散王爺。

  而事實上也確實是那麽做的。

  並沒有見到有誰身上,有像遼王殿下這般璀璨光輝的戰績。

  即便是燕王朱棣,雖然在軍事方面很有天賦。

  但在民政方面,卻遠遠不如遼王朱啟。

  就算是有天賦,要說能比肩遼王殿下,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但即便有如此多的優點和天賦,遼王殿下更關心的反倒是那些平頭老百姓們的生活。

  他們能不能穿的暖,能不能都有房子住,孩子是否可以歡樂的成長,老人是否可以老有所依。

  等等這些,最基礎的民生問題才是遼王殿下最關心的。

  早在遼陽的時候,劉伯溫就已經發現遼王殿下這一特點。

  並且遼王殿下,每日裡做得最多的,也就是幫平頭老百姓們改善生活。

  至於說打仗什麽樣的事情,遼王殿下的天賦異稟,只是偶爾提出一些建議,大部分時候,都是挑選最合適的將領來做最合適的事情。

  可不要小看這樣的本事了,劉邦為何能打得下天下,難道是因為他打仗厲害,比得過項羽嗎?

  自然不是如此,劉邦最厲害的地方是知人善用。

  能夠拉攏手底下一大批的名臣武將們,而遼王殿下也是如此。

  更何況,遼王殿下本身戰鬥實力就非常不俗。

  論軍功除了徐達這樣的老一輩將領之外,年輕的將軍之中,還沒有誰的軍功能夠比得過遼王殿下呢。

  正因如此,民間都討論著,只要遼王殿下率軍出征,一定會寸草不生的。

  就算是民間報名參軍的熱度都要高了不少,不過參軍這種事情自然是沒什麽戲了,早就已經軍戶制度確認下來了。

  而見到民間如此旺盛的參軍欲望,還有渴望戰勝北元的心。

  朱啟也多少受了點影響,在夢裡也曾揮斥方遒率領大軍出征,征戰沙場,八百裡分麾下炙。

  當然了,也就做夢看一看而已。

  不過朱元璋這邊到了臨近出發的時候,也依然沒有改變主意。

  即便朱啟不厭其煩的每天都過去商量此事,而朱元璋翻來覆去也就一句話。

  我對老三還是非常信任的。

  得了,話都已經說到這份上了,還能怎麽辦呢?

  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就到了出征的一天,朱啟穿著一身鎧甲,在萬眾矚目之下出門了。

  大軍自然不可能全部在應天府這邊集結,然後再慢慢走到南方前線去的。

  那這一路上光是給大軍吃喝,怕吃就把大明沿路給吃窮了。

  所以大軍集結還是按照先前的慣例,從各個省份都抽調一些精銳,然後聚集起來,再向雲南那邊出發。

  最終在雲南邊境完成聚集任務。

  所以朱啟從應天府中原這一塊帶走的士兵也僅僅只有2萬人而已。

  更多的士兵,還是兩廣和川蜀那邊的士兵集結起來。

  而總計人數大約有將近10萬人,這10萬人部隊,雖然看起來比雲南梁王那邊號稱的30萬大軍要少了1/3。

  但號稱這種事情大家懂的都懂,報實數是不可能的。

  水分肯定是越大越好,像曹操在赤壁之戰號稱雄兵百萬。

  但其中一大半其實都是民夫真正能作戰的,也就20萬人。

  到了赤壁的時候,參戰的人數連20萬都不到。

  反正在大明看來這,雲南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紙老虎,不過戰略上藐視他們,戰術上還是非常在乎的。

  起碼朱啟這段時間每天都在開戰術會議,當然這戰術會議還不是朱啟自己要求開的。

  主要是那些將軍們,按照朱啟以前的要求,自發開起來的戰鬥會議。

  朱啟之前剛剛掌軍的時候,因為什麽都不懂,只能開戰術會議,然後聽取別的將軍的意見。

  卻沒想到這個傳統,被那些將軍們給保留了下來,現在不管哪一路打仗的時候,他們沒事就開開。

  會用到地圖,也是遼王殿下親自定製的內容,規格很高的戰術地圖。

  伱還別說,就這樣的作戰會議效果還非常好呢。

  那這都是參謀部的雛形了能不好嗎?
  不僅有作戰會議,還有提前的戰術安排,就像現在大明這邊的將領們,就已經拿出了不下10種攻克雲南的戰術安排了。

  朱啟看的那些戰術一個個專業的都不得了,即便是自己已經參加過這麽多戰役了,但是看起來還是非常的吃力。

  不過也知道這些戰術安排都挺厲害的。

  恐怕光是這些將軍嚴格的執行這些戰術,沒有自己這個總指揮,也能夠打得下雲南的。

  畢竟雲南就那麽大,而且對於地圖方面,大明這邊也有不少人非常的了解。

  戰術裝備,跟情報都已經超越北元這邊,自然是沒什麽可說的。

  但你說朱元璋沒事就非要讓我這個閑散王爺去當什麽將領,領這個軍功幹什麽呢?

  讓藍玉去多好呀。

  朱啟一想到藍玉,心裡也是有點可惜的,這藍玉說實話,朱啟還是非常欣賞的。

  雖然這藍玉囂張了一點,但他的能力確實是非常的強,而且在歷史上,還幫漢人王朝狠狠的出了一口惡氣。

  大軍既然已經集結完畢,戰術也都已經全部搞定,那自然是不用多提。

  等到所有的物資準備妥當之後,大軍也就開拔朝著南方出征了。

  而朱啟在出發之前,本來還想去慰問一下藍玉,如果可以的話和他和解,兩人之間的關系不要搞得那麽緊張。

  不過劉伯溫聽說朱啟的打算之後,就勸他放棄這個想法。

  藍玉的心情和性格,劉伯溫最是理解,他若是能夠說兩句話就對你改觀的話,那也不是藍玉了。

  朱啟聽到之後也只能無奈的歎了一口氣。

  這樣的名將,自然是希望能夠和他好好相處的。

  只是聽劉伯溫的意思太難了,那也就算了。

  大軍出發之後,朱啟基本每日裡都跟著軍團行進,想要到處亂跑自然是不可能的了,而沿路都有各種各樣的補給,自是不用多提。

  只是這南方不比北方,北方還能夠走水路運兵,而南方的話多,水路山高,行軍就要漫上很多了,從應天府走到長江那一塊。

  就整整走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眼看著就要到洪武15年的9月份,大軍稍稍休整之後,便乘坐調集過來的渡船分批過河。

  到了江南,自然也有江南的兵,補充過來人數足有5萬人。

  這一口氣就把隊伍擴充到了7萬之眾。

  到了兩廣還有2萬,巴蜀那邊還有1萬,加起來也就正好10萬了。

  這只是戰鬥的數目,而到後面的民夫那就更多了,總計算起來也得有個四五十萬人吧。

  朱啟光是看著一份份的數據,那就頭大,也幸虧這些不需要他來全部管控。

  全程都有傅友德,馮勝這樣的名將跟著。

  自然是讓他們來管了,再加上朱啟也把自己的親衛將領,張玉和朱能帶在身邊了。

  至於遼東那邊的話,自然有其他的將領去接替。

  而這些將領,按道理來說朱啟這樣的王爺是不能隨便帶的。

  但朱元璋顯然對於雲南的戰鬥非常的上心,希望朱啟能夠一戰定乾坤。

  所以讓朱啟把自己用得慣的將領都給帶上,那朱啟當然把張玉和朱能這樣的猛將給帶上呀。

  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他還想把藍玉給帶上,那樣就可以當個甩手掌櫃,什麽都不管,直接讓藍玉負責就好了。

  可惜現在和藍玉的關系如此緊張,以後也不用想了,只要藍玉別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就好了。

  帶著7萬人的大軍,過了江南之後,便朝著兩廣地界而去,這兩廣早就已經聽說遼王朱啟要來攻克雲南的消息了。

  而朱啟在兩廣的名聲可是非常好的,之前朱啟在這邊斬殺了作惡的兩廣總督朱亮祖。

  那可以說是大快人心啊,老百姓們能不喜歡嗎?
  而那些將領們看到老百姓,對於遼王殿下的擁戴。

  也是一個個點頭看看什麽叫仁者之師,遼王殿下,這就是。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