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貞觀俗人》第1276章 文武聖皇
  第1276章 文武聖皇
  一天的政事終於結束。

  秦琅伸了個懶腰,感覺渾身疲憊,他向來是不耐煩坐班庶務,可如今情況下,他這個首輔也沒有辦法,畢竟非常之時。

  “去幹陽殿!”

  值宿宮中內省,去幹陽殿倒也方便。

  中書內省門前, 有禁衛守著,秦琅出門,馬上就有一位中郎將親自領兵護衛,又有內侍引路。

  “阿兄!”

  今日當值的幾位中郎將之中,有位卻正是齊國公秦珣,他披著全副鎧甲在身,似有幾分不堪重負。

  秦琅瞧著這位兄弟, 點了點頭。

  崔氏一直希望秦五郎能夠走文官之路,可是秦珣文才卻一般,科舉也參加過,但連考幾次都沒中。雖然也可以憑門蔭給他安排文職,但也不會有什麽正經職事。

  加之本身又年輕,所以這些年倒一直留在禁軍中熬資歷,一一路升到了中郎將職。先前甚至這個中郎將也只是個掛名,實際並不主持中郎將府的事務,從今年開始,才算開始負責些事情。

  秦琅知道這個兄弟就不是什麽真正當將軍的料子,據說秦瓊死後這些年,秦珣也沒有個什麽長進,文不成武不就,崔氏過於親寵溺,守著萬貫守財, 在京師做著逍遙國公,確實舒服。

  好在以前秦瓊在時,家教較嚴, 倒也沒有變成什麽紈絝大少, 反倒是因為好附庸風雅,結交士人,在京師的士子文人之中博了個小孟嘗的外號。

  平時到處灑錢請客,不僅經常宴請名士才子,也對那些寒門士子落魄讀書人資助,故此倒也算是小有名聲,還挺正面。

  “我自回洛陽來,一直忙著朝廷事務,值宿宮中,還不曾出宮過,沒能去拜見大娘子,家裡一切可還好?”

  秦珣面對著這個兄長時,總有幾分緊張拘束,雖然他平時在洛陽,那也是一擲千金的豪爽的主,人人交口稱讚,但面對著秦琅,還是壓力很大。

  老實的說了家中情況一切還好。

  “好好當值,待國喪過去,我得閑了再去家中拜訪大娘子。我那幾個侄兒侄女們還好吧?”

  “挺好的。”

  老五的正妻娶的是長孫無忌的女兒,又納了舅父崔敦禮的女兒為媵,崔氏對這個兒子那也是費盡苦心,不僅把親兄弟的嫡女納來給兒子為妾,還把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等幾大名門,也都納來一個女子為妾。

  雖說那幾家花百萬彩禮納來的其實只是旁枝小宗裡的庶女,有些還是婢侍所生,可終究也頂著個五姓女的名頭嘛。

  崔氏似乎有這種名門女的集郵愛好一樣,五姓七宗家的女兒她給兒子集滿了。而秦珣讀書不行,武藝也不行。

  可畢竟那是秦齊忠武王的嫡子,不僅繼承了齊國公、上柱國的爵位,還繼承了千萬貫的家業,兄長和舅父又都是當朝宰相,各家當然也都願意給份面子,拿個旁枝小宗的庶出女聯姻,怎麽也不虧的。

  何況,崔氏也懂做人,這邊給兒子從五姓七宗納一個,那邊就從秦家嫁一個過去。

  秦珣今年二十七歲,李世民在他這個年紀已經當上了皇帝,但秦珣這個年紀最大的成就其實就是有一妻十三妾,生了十一子十三女,這方面,秦珣絲毫不弱於兄長秦琅。

  他似乎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生孩子上了。

  對這事,秦琅倒挺滿意的,覺得一個家族人丁興旺也是非常重要的,聽說崔氏對秦珣的這些兒女們十分用心教育,尤其是兒子,小小年紀就開始啟蒙開讀,甚至親自負責教導,似乎兒子的不成才,讓她把希望都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

  路上,兄弟倆簡單的聊了聊,身在宮中,也沒什麽過多好聊的,知道家中一切都好便行了。

  “好好當值。”

  殿前,秦琅拍了拍兄弟肩膀,然後隨內侍進殿。

  殿中,李世民的靈柩依然停於此,要等七七之後,再運往長安的昭陵。

  承乾一襲麻衣,跪坐在那裡,很孝順的樣子。

  “陛下,臣等商議,為大行皇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

  承乾想了想,“先皇開創盛世,乃前所未有之文治,然先皇親提寶劍策馬統一天下,威服四海,僅一個文字不夠體現先皇的文治武功。”

  李淵廟號高祖,諡太武皇帝。

  李世民能文能武,可李淵已經是太武皇帝了。

  “還不夠,太師,文皇帝還不夠。”

  秦琅也知道承乾雖然在李世民生前,未必有多真正敬重父親,可現在李世民死了,無限拔高李世民對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把李世民越發塑造成神,那麽他的政治遺產就越多,承乾繼承到的也就越多。

  秦琅心領神會。

  “臣以為可以追諡高祖皇帝。”

  “哦,說說看。”

  “臣請加諡高祖神堯孝皇帝。”

  欲拔高李世民,先拔高李淵。

  “先皇呢?”

  “文武聖皇帝!”

  一般皇帝諡號就一到兩個字,比如隋朝的文帝,煬帝。李淵當初本來議定是武皇帝,李世民覺得對不起老爹,所以要求給多點榮耀,最後定為太武皇帝。

  而現在李承乾覺得兩個字都不夠體現他對父親的敬仰,秦琅當然也能排憂解難,不就是想要好聽點的諡號嘛,加長就是。後人都知道,租婚車都得租個加長林肯啥的,拉長就有排面嘛。

  直接給加到三個字。

  李淵太武改神堯孝,又神又堯又孝,李世民也上三個字,文武聖,不僅文武全上,還要加上個孝字,畢竟李世民在位時也一直喊要以孝治天下的嘛。

  果然,秦琅這個提議一出,承乾非常滿意。

  不過他對於給李世民上廟號太宗有些不大滿意,他覺得以李世民對大唐的功績,完全可以稱一個祖字。

  因為孔子也說祖有功,宗有德,功是開創之功,德是守成之德。

  而李世民可不僅是個守成之君,他是為大唐打天下的君王,如今大唐的這萬裡疆域,這盛世太平,那都是李世民開創的啊。

  歷史上真正開始用廟號的應當是漢朝,在此之前據說只有八百年前的商朝用過。

  因此劉邦算是第一個為後人所熟知擁有廟號者,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稱為太祖高皇帝,不過好多人直接用諡號來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其實高只是諡號,比如隋文帝,文帝是諡號,廟號是隋高祖。

  所謂天子七廟,祭祀七位祖宗,所謂一祖二宗四親廟。

  大唐立國後,武德元年,李淵立大唐太廟,把父世祖元皇帝李昞、祖太祖景皇帝李虎、曾祖李天錫、高祖李熙四親奉入宗廟,隻立了四世親廟。

  李淵立四廟可不是他家先輩寒微不知名姓,而是沿襲北朝的“一太祖四親廟”的五廟模式。這個五廟(實有四廟)模式一直到高祖李淵駕崩才打破。

  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駕崩,秦琅建議立七廟,理由是堂堂大唐天子,僅僅立四世親廟,這跟諸侯有什麽區別,有失皇家威嚴,難以體現皇帝至尊無上的尊貴氣勢。

  岑文本、朱子奢等人也建議參考晉宋舊例,立六親廟,於是李世民采納臣子建議,增修太廟,把六世祖弘農府君李重耳也奉進太廟,同時把父親李淵也奉進太廟。

  如此就變成了唐太廟七廟,實有六廟。

  順序便是弘農府君李重耳、宣簡公李熙、懿王李天錫、景帝李虎、元帝李昞、高祖李淵。

  不過在貞觀年間,一直有個問題讓李世民很苦惱,就是尊誰為始祖的問題。

  大唐建國後,攀附十六國西涼的建立者李暠,就是為了抬高皇室的門第,免得大家議論他們老李家出身低,沒有悠久歷史、高貴血統可炫耀。

  因此,太宗就想以李暠為大唐的始祖,這個想法得到了房玄齡等人的支持,但是,於志寧反對。

  於志寧認為西涼從建國到滅亡時間很短,並沒有啥值得炫耀的,根本不必要讓大唐盛業以彈丸西涼為始祖,再說,從漢代以來大家都是以開國皇帝或者近世祖先(肇基之祖)為始祖,我們大唐為毛要立一個那麽遠的八竿子也打不著的始祖?
  始祖爭議就只能暫時擱置。

  現在李世民也崩了,按之前定的制度,大唐太廟七廟實六廟,如今六個位置都滿了,進去一個就得遷出來一個。

  李世民進去,遷誰出來?

  承乾問秦琅這個問題。

  “臣以為始封之君為太祖,百代不遷,像漢代高祖劉邦受命,就以高祖為大漢太祖;魏武曹操創業,就是魏太祖,晉宣帝司馬懿創業,實為晉太祖,周以文帝宇文泰為太祖,隋以武元帝楊忠為太祖,都是始封之君的緣故,我們大唐景皇帝始封唐公,實為太祖,何必以涼武昭王為始祖呢?何況涼武昭王勳業不廣,後主就失國了。

  今乃舍封唐之盛烈,崇西涼之遠構,考之前古,實乖典禮。”曹魏都不以曹參為太祖,劉宋也沒有以楚元王為太祖,齊、梁不以蕭何為太祖,陳不以陳胡公為太祖,隋不以楊震為太祖,那我們為毛以涼武昭王為太祖呢?”

  始祖就是太祖,太祖之外,再無始祖。

  雖然之前李家都攀了老子為祖宗,但在宗廟這個問題上,實沒必要。搞點實在的,大唐的唐來自於唐國公李虎。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生前封隴西郡公,死後追封為唐國公,這是李唐的由來。

  秦琅認為就不要把什麽老子啊西涼李暠等人請進太廟了,實在點以李虎為太祖,然後實打實的請進七位祖宗進去就好了,以後每掛一個皇帝送進去時,再把太祖下面一位請出來,在旁邊另立一個夾室供奉就行。

  始終保持太廟裡七廟之數,隻始祖不遷。

  當然,如李家若尊李虎為太祖,而李淵是高祖,李淵以後也是不用遷出太廟的,這就跟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一樣,成了祖就不用遷,而那些宗隔的遠了,有新人來就得舊人去。

  當然,如滿清朝,他們就有三個祖,太祖努爾哈赤,然後皇太極是太宗,第三任皇帝順治是世祖,第四位皇帝廟號是聖祖。

  光武中興的東漢天子劉秀,雖然是開國皇帝,但因為他打的是延續漢朝的旗號,所以他的廟號就是世祖。

  至於曹操孫子廟號烈祖,這就有點亂來了。

  而南宋皇帝趙構,既沒開創之功也沒守成之德,所以最後不能叫祖,勉強守住了宋朝半壁江山,故此死後稱宋高宗。

  總體來說,祖比宗還是要強些的,起碼不用擔心被請出太廟。

  承乾的心思很明顯,就是得無限拔高李世民,這對他是大有好處的。

  歷史上李世民是太宗,本來到了幾代之後,李世民就要被請出太廟,送到夾室裡去,不過後來顏真卿認為,李世民對於大唐的功績無人可比,後面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孫,所以李世民應當跟李虎李淵一樣,萬世不祧。

  但現在還沒這種說法,現在傳統就是祖萬世不祧,但宗不行。

  承乾想給李世民加祖的廟號,覺得太宗不夠。

  李淵當初稱帝後,追封祖先。

  “如果以景皇帝為太祖,則宗廟不滿七室!”承乾猶豫著道。

  畢竟現在大唐宗廟裡太祖之位空缺,宗廟六室,最高的是宣簡公李熙,那是李淵的高祖父。

  如果以李虎為太祖,那李虎上面的李天錫、李熙、李重耳就不合適了,畢竟始祖之外再無始祖嘛。

  可如此一來,李虎、李昞、李淵、李世民,那也才四世,天子六世親盡,這還不足六世呢。

  秦琅倒給出了一個折衷的意見,尊李虎為太祖,然後依然尊崇六室,湊滿七室。以後呢,每進一位,再把除始祖太祖外再請出一位。

  “先皇呢?”

  承乾仍然希望把李世民也立為祖。

  “尊為世祖如何?”

  秦琅覺得世祖雖然很正經,但不夠拉風,畢竟李世民諡號都定為文武聖皇帝了,所以不如乾脆就尊為聖祖。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