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貞觀俗人》第1100章 再立新功滅高昌
  第1100章 再立新功滅高昌

  至於說與讚普的那些誓言,誰又管的了,他們曾經還不一樣的代代對森波王宣誓?

  回到邏些的松讚乾布,局面甚至還不如當初他父親剛被殺時那樣。畢竟當時只是吐蕃山南舊貴族們造反,後藏、蘇毗這兩大新貴勢力還是全力支持他的,而如今,蘇毗和後藏的眾貴族紛紛要造反自立, 松讚乾布已經無人可依了。

  當年的山南貴族被他清洗過後,如今根本不成氣候,想靠這些舊元老氏族鎮壓蘇毗、後藏諸新貴的叛亂,十分艱難。

  松讚乾布隻得一面向大唐求饒請罪,一面全力平亂,好在蘇毗舊臣中,噶爾家族還緊密團結在讚普周圍,噶爾芒相松囊雖然在戰鬥中瞎了隻眼, 可還是一路護送著松讚乾布回到了邏些, 並且在回去後立即就征召兵馬,首先穩固了邏些的局勢,然後開始對外平亂。

  松讚乾布親自鎮守吐蕃舊都瓊結,然後讓噶爾芒相松囊鎮守邏些,此時的松讚乾布對噶爾家族表現出無比的信任,不但對噶爾加封領地,還讓他全權負責邏些河(拉薩河)流域軍政大權,讓他重新編練兵馬,並討伐叛亂的娘氏等。

  而松讚乾布自己鎮守瓊結,穩固山南的雅壟河谷,同時威懾西面雅魯藏布江上遊的後藏地區(日喀則)。

  只是如今蘇毗、後藏的一眾頂級貴族、氏族首領們大多被唐軍俘虜,他們被送到洛陽後,都是立馬就向大唐宣誓效忠了, 然後派子弟回去號召反叛吐蕃,松讚乾布和噶爾芒相松囊雖然奮力平亂,可越平越亂,到最後連山南、邏些的那些小邦都又此起彼伏的也反了。

  到如今, 松讚乾布也隻得派使臣向大唐請罪, 並同意讓蘇毗的娘氏等自立,他沒同意讓整個蘇毗自立,而是提出以唐拉山脈為界,北面許蘇毗娘氏等依附大唐自立。

  唐如山脈,便是後世的念青唐古拉山脈。

  松讚乾布也是已經被此起彼伏的叛亂搞的焦頭爛額,在考慮當前危險局勢後,最後隻得先割肉自救,先把蘇毗大部份放棄,換來大唐先放他們一馬,也讓娘氏等休兵,這讓吐蕃能夠先安穩其它地方,平定各部叛亂。

  不得不說,那位年輕的讚普還是比較狠的,換做是一般的人,經此大敗之後,此時只怕已經徹底崩潰了,可他卻還能很清醒。

  西起納木措湖,東抵邏些河與怒江的分水嶺。

  若以此為界,就算讓出北邊的大半個蘇毗,但卻還是保留了重要的形勝地利,擁有了與娘氏等劃疆而治的地利,更別說,還能擁有完整的邏些河流域,保有了重要的農耕地區。

  至於西面的後藏地區,松讚乾布沒松口。

  明顯還是想先穩定前藏後,再去把後藏給平定,先想法穩固衛藏地區,將來再去奪回蘇毗。

  “臣以為吐蕃現在雖然內外交困,但實力也還是有些的。”

  李世民對這個說法也是持讚成態度的。

  大唐完全沒有必要再追擊到邏些去,距離劍南隴右四五千裡之遙,而且那邊的氣候地理也不適合遠征,兵少了,估計也難以徹底滅掉吐蕃,兵多了,後勤支撐不了。

  而如果征召諸羌從征,讓蘇毗後藏等帶路,估計那些人也未必真願意。

  雖然他們很樂意在大唐的支持下,自立為王,可他們卻也害怕大唐上了高原滅了吐蕃後,到時就直接不走了。

  畢竟吐谷渾就是前車之鑒嘛。

  萬一到時朝廷要是在吐蕃設個邏些道什麽的,設州置縣,那對大家來說必不是最好的。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朝廷這邊並不願意勞師遠征,上一次大戰,那是吐蕃自己找死來犯,當然得反擊。

  可讓大唐再出兵幾千裡遠征高原,就沒幾個讚成了,去幹什麽?
  跑去再砍幾萬吐蕃蠻子?難得到什麽?
  雖然曾經去過吐蕃的使者說,其實邏些河谷、山南雅壟河谷,都還不錯,是個可以農耕的好地方,但畢竟那裡的河谷就算能夠適合農耕,可中間隔著幾千裡的高原地帶,佔了也是塊飛地。

  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大唐根本沒必要去維持這樣一塊飛地。

  既然吐蕃肯請罪投降,那還不如接受。

  當然,也不能太便宜了吐蕃人。

  現在的關鍵就是朝廷到底是怎麽壓榨吐蕃一番。

  要多了,吐蕃人估計也給不起。

  李世民讓秦琅提個條件。

  “以唐拉山脈為界,倒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太輕易答應他們,不過有三點不是能松口的,一是蘇毗、後藏都得脫離吐蕃自立,其二是吐蕃以後每年得向大唐納貢,其三,吐蕃以後是大唐的藩屬,而蘇毗、後藏諸邦,為大唐附庸,吐蕃以後不得侵犯蘇毗後藏諸邦。”

  吐蕃北以唐拉山為界,東以橫斷山脈、怒江為界,給他限定邊境,圈死他,不給他以後再擴張的機會。

  “吐蕃不可封王!”

  對於吐蕃的地位,秦琅認為可劃為藩屬國,但不賜封其讚普為國王,隻賜封為郡王,授都督、將軍。

  而蘇毗、後藏也要給他再細分一下,多劃些都督府、州縣,宗旨就是多設府州,眾分其地,不讓一家獨大。

  蘇毗、後藏地位則是附庸國,也不給他們設國王,隻封他們為都督、刺史,授封國公、郡公、縣公等爵,授將軍等。

  朝廷可象征性在那邊建立一條入蕃的驛路,設一些驛站,在各藩派設諸如都督府司馬、州司馬等官,還可考慮在那邊設一二鎮兵馬,不需要多,派些軍官,帶點兵過去,然後在那邊再征召一些當地土人,有那麽千八百人或兩三千就行。

  而唐古拉山以北地區,則最好是直接設為羈糜區,而不再是附庸國。

  “可設立西昌道,將多彌、白蘭、黨項、西山等諸羌皆納入,設都督府、置州縣,羈縻統治,以其首領為刺史、將軍,另朝廷築城派軍,移民實邊。”

  這個西昌道,北至積石山,南抵唐古拉山,東抵劍南,將一眾羌部全都納入,黨項和西山那邊已經開始改土歸流,設立正州,駐軍移民這個不變,而對更遠的白蘭、多彌等羌落,將他們納入西昌道,設立都督府州縣等,可以先授封他們的酋長等為都督刺史等。

  一步步來。

  以後這西昌道不僅是個化外之地,而是要一步步納入實控。

  他們以後都是大唐子民,各部酋長也只是大唐的官員,而不許再有人稱王稱汗了。

  在秦琅看來,這是很有必要的,趁著現在實力強,正好把諸羌歸籠起來,控制好了諸羌,那麽將來吐蕃也就沒有機會再擴張崛起。

  而大唐西南邊境,也不會再有太嚴重的邊患威脅。

  對諸羌積極管理干涉,而不是放任自由,要加以引導,管理控制,雖然好些地方太遙遠偏僻,但總得有個開始。

  至於說吐蕃的歲貢,倒也用不著要求太多,太多了吐蕃人賠不出也是沒用,得訂一個吐蕃人既能掏的出來,又不至於太為難,還得能讓吐蕃有些肉疼的數字,得用歲貢削弱吐蕃的經濟,讓他們背著包袱,一直虛弱他們。

  “一年三千兩黃金,五千兩白銀,再加上一萬頭犛牛,五萬隻羊,我看也差不多了,當然,他們若非要討價還價,再減點也是可以的。若是聖人對這個不滿意,那乾脆就向吐蕃征收稅,稅率可以是十一稅。”

  李世民對秦琅的這個想法,明顯也是讚同的,天可汗向來對於周邊蠻夷還是很大方的,只要肯請罪歸附,都還能有個不錯的待遇。

  就算被滅國俘虜,到了大唐也能不失富貴閑散。

  論科耳這次帶了好幾萬兩黃金前來,也是下了血本,還把讚普的親妹妹帶來和親,甚至讓叔父論科耳把他的兒子貢松貢讚也送來大唐為質,誠意十足。

  “在吐蕃設立邏些都督府,下設山南、邏些等州,冊封棄宗農為邏些都督,賜封西海郡王,賜國姓李,噶爾芒相松囊賜封為刺史······”

  “瓊波邦色賜封為藏蕃都督,賨國公,賜姓李·····”

  秦琅有大魚上鉤,是一條十多斤重的大鯉魚,好半天才釣上來,“嗯,一會就燉這條大鯉魚吃。”李世民看著這條大魚撫須笑道,“馬上就要過年了,朕也要回洛陽去,你與朕同行吧。”

  “臣丁憂守孝,就不回洛陽了。”

  秦琅拒絕。

  李世民提著那條大鯉魚,讓閻立德一會給他畫起來,“高昌拿下了,你的功勞。”

  秦琅不解,“高昌拿下怎是臣的功勞呢,應當是盧國公程將軍的功勞啊。”

  “該是你的功勞,朕可沒亂說,不信你問藥師。”

  李靖一直在旁邊釣魚,君臣兩個在那說了半天,他一句也沒插嘴,這會笑道,“聖人說的沒錯,你人雖在這長安,可拿下高昌,確實是你的功勞。”

  這讓秦琅都一臉茫然了。

  “太尉威名震西域,你在河曲一戰殲滅吐蕃二十五萬大軍,陣斬二十萬,傳到西域高昌,本來還想聯合欲谷設負隅頑抗到底的高昌王鞠文泰,活活給嚇死了,其子鞠智盛便主動自縛開城出降,高昌國不戰而降,豈不是你的功勞?”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