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貞觀俗人》第1243章 秦家入倭
  第1243章 秦家入倭

  貞觀二十一年,春。

  倭國西海道築前國博多灣畔,新落成的倭國西京太宰府,是倭王西京,由大唐東渡的大德高僧玄奘主持,並得到了大唐皇帝賜予的圖紙,以及許多唐商的支持費時十年建成。

  自推古女皇時, 倭國開始全面革新,在大陸派蘇我氏的帶領下,攝政的聖德太子與執政的蘇我馬子達成一致,全面推行新政。此後雖然倭國內鬥越發激烈,但革新的腳步卻沒停下。

  歷經數位天皇后,到貞觀十九年,中大兄皇子等發動政變,刺殺了權臣蘇我入鹿之後,蘇我蝦夷自焚, 皇極女皇讓位於同母弟輕皇子,稱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向皇極天皇奉上皇祖母尊的稱號,策劃宮變的中大兄皇子被立為皇太子,實際掌權。

  中大兄皇子任命了參與政變的阿倍內麻呂為左大臣,蘇我石川麻為右大臣,中臣鐮足為內臣。

  中大兄還親自帶著國書前往洛陽朝見大唐天子,請求大唐正式冊封國書。

  對於倭國的這場內亂,大唐朝廷對中大兄皇子一番警告後,最後還是頒下了冊封詔書,賜給輕皇子倭國王稱號,並封他為扶桑郡公,加征夷大將軍銜。中大兄皇子留在洛陽隨侍唐太子一年,方才返國。

  在洛陽呆了一年的中大兄皇子返回倭國後, 對當年聖德太子發起的大政革新,展開了更加全面的革新。

  班田製、租庸調製、郡國裡製等各項制度都加快了推動速度。

  大和朝廷,也真正開始了中央集權化。

  倭國被劃分為五畿七道,化分成數十國,各令製國下再設郡,郡下再設裡。層層管轄,中央則設有太政官,相當於大唐的政事堂,有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內大臣等諸多內閣成員。

  在其下,又分設八省,內務省、式部省、兵部省、治部省等等。

  地方上,各國設國司,各郡設郡司,規定各國必須由一位皇子擔任太守等。

  另外,也效仿大唐貞觀令,擬定了倭國的《律令》。

  政治上,以律令政治為基礎,推行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則廢部民製推行均田製,給百姓班田,然後征收租庸調製,提升積極性,也增加了朝廷的稅收。

  同時倭國朝廷還在文化、宗教上全面學習大唐,不僅引入儒學漢文化,也引入了唐朝的科舉制度,上層貴族全面學習漢文化,連朝廷官府的文字也都采用漢字,另外又全面崇佛信道,遍地都是佛寺道觀,僧侶道士獲得極大特權。

  每年,倭國都要派出數匹遣唐使和赴唐留學生,學習大唐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而另一方面,倭國也全面開放貿易,與唐商貿易,甚至與唐商合資開礦建工坊等,也正是在這種全面崇唐的氛圍中。

  倭國大和朝廷的倭王、大臣們好多都去過大唐,見識過兩京繁盛,所以對於狹小的飛鳥京早就不滿了,雖然之前已經新建了藤原京,但藤原京也還是格局小了。

  所以之後又在得到秦家的幫助後,開始營建平城京,平城京開建後,又為了貿易需求,在重要的西海道築前國的博多灣畔,建立了太宰府,號稱大和西京。

  平城京對標大唐東京洛陽,而太宰府對標大唐西京長安,基本上,這兩京營建,都是由秦家承包的,從設計圖紙到承建,秦家全包了。秦家當初能夠說服倭國接受這兩京建造計劃,最打動他們的就是不需要大和朝廷或倭王出一文錢,秦家幫他們把這兩京建了,甚至表示,征用的民夫,秦家都願意付一部份工錢的。

  這對倭王來說,簡直難以置信,尤其是看過了秦家提供的那美侖美奐的效果圖後,再沒法拒絕了。

  當然,秦家也不是去做善事的,秦家只是提出了其它合作條件而已。

  其中主要的就是取得倭國一些礦山的開采經營權,其二是秦家是先拿錢借給倭王,然後這筆錢再專用於修建京都,借款要還,而且還有利息,只是相對來說,利息不算高。

  第三個條件,就是這兩京,秦家早給自己預留了不少地皮,這些就屬於秦家,以後秦家可以開發建築成住宅或商鋪等出售出租。

  但對於這些條件,倭王依然感覺太誘人了,畢竟對剛開始中央集權的大和來說,平城京和太宰府,雖然不是真的完全仿洛陽長安,但也確實遠超他們以前任何一座京城了,若是靠自己的技術和錢財,只怕一時根本難以修成。

  而如今秦家給出的方案太誘人。

  所以最終倭國與秦家簽訂了一攬子協議,借款、築城以及礦山開發,還有許多商業貿易協議等等,簽的很爽快,生怕秦家反悔。

  協議簽好後,秦家說話算話,立馬就開始打錢,錢只是給倭王看了眼,然後專款專用,正式開始營建兩京。

  秦家派來了許多專門的技術團隊和管理團隊,正式開始建城。

  另一方面,秦家也根據簽好的采礦協議,開始到處堪探、開采礦產,在采礦這塊,秦家以先進的技術堪探和開采,與倭國權貴、豪強們合作,由他們提供人力以及安全保障。

  而秦家也借著這機會,在倭國各地展開更深入的貿易,這些年也算是貿易額越來越大。

  前後耗時十年,耗費錢糧人工無數,總算將平城京和太宰府都先後建起來了,完工後,倭王和大和朝廷的大臣們都非常滿意,迫不急待的就遷了新都。

  秦家呢,也順便就把自己順帶開發的一些住宅、商鋪等先賣了小部份,賺了個盆滿缽滿,剩下的捂著不賣,出租。

  做為倭國的西京,太宰府在原築紫國。

  紫築向為倭國西面重要勢力,也是以前倭國跨海征討新羅、控制任那等地的重要前進基地,歷次去半島做戰,都是先在築紫集結準備的。

  築紫國在很久以前,也還產生過邪馬台這樣強橫的勢力,只是後來被大和朝廷征服,但築紫國也經常不服,曾爆發過幾次叛亂起義,最終都被平定。

  在大和朝改革時,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推行國郡裡製,一改過去貴族部民制度,實力較強的築紫國,因為遠離京畿,同時又是去半島和中原的重要港口門戶,在貿易興盛以來,築紫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於是倭國將築紫一分為二,分為築前國和築後國,並在築前營建太宰府,由大中兄皇子親自擔任太宰。

  此城秦家利用了築紫大野城和水城的原有要塞,在其中規劃了約兩公裡見方的棋格狀街區-太宰府條坊,形成了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都城。

  太宰府政廳與其它官府機構安置在街區北方正中央,在其正前方還修建了條朱雀大道,其寬度不過只有長安正版朱雀大街的四分之一,是平城京朱雀大街的二分之一,但在這時的倭國,仍然是國中第二寬的大街,名噪西海道。

  筆直寬闊的街道後是一個個住宅坊區,同時沿街也還設有街鋪商市。

  另外做為西部的政治經濟中心,這裡還特別設立了供官員子弟就學的學校院,供倭王、貴族們參禪的觀音寺、般若寺,還有專為大唐使者準備的迎賓館等。

  與宮城的設施幾乎一應俱全。

  從城市布局,到房屋設計,幾乎都是長安的風格,屋頂上鋪設有與都城同樣的蓮花紋屋頂瓦、鱗次櫛比;覆蓋在屋頂上的“鬼瓦”(獸頭瓦)與倭人在唐朝曾見到的獅子像面孔一般無二,交相錯落、俯視著芸芸眾生。

  中大兄皇子親自擔任太宰,負責整個西海道諸國、郡,以及負責與大唐、百濟、新羅諸國的貿易,同時派自己的兒子擔任築前太守。

  “聽說這次秦家家主親來?”

  “我聽說好像是秦太保的兒子濟南郡公帶隊而來。”

  “聽說天皇都從平城京趕來了。”

  “唐國貴人即將到來,可不能再說天皇,當用倭王之稱。”一位滿身絲綢,明顯是親唐的商人馬上打斷提醒。

  “聽說秦家這次船隊很大,有誰知道是來做什麽嗎?”

  雖然來倭的唐商多,但這些年來,大唐秦家卻是在倭國發展的最好,在朝野都是名聲最響的,各方各面,幾乎都有秦家的影子。

  上到兩京營建,下到港口建設,再到各地的秦家礦山,以及各處的秦家商鋪,以及大家越來越用的多的秦家商貨,甚至連百姓日常交易,大多用的秦家鑄造的唐錢。

  “中大兄王子以及諸位大臣都已經前往港口的築紫館迎接去了,估計一會就能迎回來了。”

  “中大兄王子向來與秦家關系密切,這次估計是王子邀請秦家過來的。”

  “邀請過來幹嘛呢?”

  “應當還是談貿易的吧!”

  一些倭商猜測著,近些年大和朝廷與秦家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雙方的貿易已經是全方位的,唐國秦家的商人甚至水手在倭國,都享有很高的特權,皆因為如今的倭國太依賴秦家這樣的外商和唐貨。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