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貞觀俗人》第1174章 借刀殺人
  第1174章 借刀殺人

  宰相們從東宮出來後,一個個都面容凝重。

  因為剛才太子提到的這些問題,都確實存在的,但是這些問題就算是他們這些宰相也覺得不好解決。

  牽涉太廣。

  長孫無忌回到中書省後,立馬找來中書侍郎褚遂良和中書舍人來濟等幾人,這都是中書省內長孫無忌的自己人。

  “你們說監國太子說這些是何意?”

  來濟是秦琅的義兄弟,走科舉入仕, 是科舉的狀元郎,做過秘書省校書郎,又做了政事堂樞機郎,後來隨秦琅南巡,留在通海任職數年,再回朝做中書舍人,本身才能出眾, 又有秦琅這樣的強力後台。

  如今秦琅雖不在, 但長孫無忌也完全把來濟當成自己人的。

  來濟道, “我覺得醉翁之意不在酒,殿下借遼東移民的問題,突然指出戶籍管理和人口流失這事,我覺得不在於移民遼東這事本身,而應當是指向其它。”

  其它是什麽,長孫無忌大聰明一語會意。

  這個其它,當然是那些在把人口流出去的貴族勳戚豪強大賈們,甚至專指那些在海外建立商屯、礦山等產業的人。

  “太子說淘金采礦遍地種植,這倒讓我想到近來總聽到的一個傳聞了,金銀島的傳說你們聽過沒?”長孫無忌問。

  來濟、褚遂良都點頭。

  洛陽也到處傳說著金銀島一夜暴富的故事,聽說洛陽都有好多人趕去嶺南出海淘金,都幻想著一夜暴富。

  “太保堅辭官職,說要回封地陪公主和修史著書, 可怎麽卻跑到南海去淘金挖礦,還搞這麽大動靜?”長孫皺眉。

  秦琅是他的兒女親家,他兩個女兒嫁入秦家,一個嫁給了秦琅做媵, 一個給齊國公秦珣為妻, 所以長孫和秦家的關系,那是一榮俱榮的。

  “莫非太子對秦太保有什麽意見?”

  “不太可能是衝著魏公去的吧,畢竟魏公又不在朝,如今隻遙領了個鎮南大都督的銜而已,不問朝廷事務啊。”褚遂良不解。

  “可太子總不會無緣無故的突然提起這事吧?”

  長孫很疑惑,太子承乾這幾年越來越沉穩大氣,有時長孫無忌都覺得看不透他了。他不再是幾年前那個魯莽的太子,所以絕不會胡亂行事的。

  “也許太子只是說起移民遼東之事,順便提到這個?”

  “不可能。”長孫無忌和來濟齊聲說道。

  “算了,想不明白就暫且放下,登善你先前說的劉洎一事,咱們再商議商議,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必須得見功。”

  來濟有些猶豫,“既然褚公手中有劉洎犯罪的證據,那據實彈劾便是,是非自有聖人決斷啊。”

  長孫卻搖頭,“你還是太年輕了,不出手則已,出手則必須要置其於死地,打蛇不死,後患無窮,這是得牢記的。”

  他想借機把劉洎徹底打翻在地,最好是能夠將他處死,這樣一來,就能斷絕劉洎進一步成為侍中的可能,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劉洎原是支持魏王的,而且他曾是得魏征舉薦之人,並且與房玄齡關系不錯。

  如今再回朝中,劉洎與房玄齡明顯是結成同盟的,這對於一心想要把房玄齡打翻的長孫無忌來說,劉洎留不得。

  房玄齡行事滴水不漏,十分穩重,找不出什麽漏洞,但既然劉洎露出了破綻,當然不能放過了。

  最後一番商量,決定由深得皇帝信任的褚遂良去面見皇帝,當面密告讓洎之罪。

  上陽宮。

  李世民自郊外回到上陽宮中,褚遂良請見。

  褚遂良先是向皇帝獻上了一副王羲之的真跡,討的皇帝開心,李世民最崇王羲之,是他的超級粉絲,只要是王的真跡,他都想得到收藏之。

  趁著皇帝開心,褚遂良開始誣告劉洎。

  他說當初皇帝親征遼東,班師時背生疽瘡,暫駐天津。劉洎奉太子之命,先一步趕去拜見天子,回後來告訴大臣們,說聖人患有癰疽,病情嚴重,但不用憂慮,假如萬一,只需遵循霍光、伊尹的故事,輔政監國太子,誅殺那些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這話一出,李世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

  為何呢,因為霍光、伊尹是什麽人?都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權臣啊。

  再一個,他當時生疽病重,劉洎先來看過他後回報太子和留守大臣們,結果不為他的龍體擔憂,卻說出這麽一番話來,這是何意?

  還說不用擔憂?這是巴不得他早點死?

  再者,劉洎只是黃門侍郎,雖說也是留守大臣裡的重要成員,可留守大臣裡還有馬周這樣的宰相在呢。

  皇帝又想到了他出征前跟劉洎曾經過的一番對話來。

  當時李世民臨行前,特意分別召見了留守輔佐太子的高士廉、馬周、劉洎等人,他見劉洎時曾囑咐他,說我如今帶兵遠征,你要好好輔佐太子,國家的安危都寄於你們幾人身上。

  結果劉洎當時的回答是,陛下不必憂慮,大臣有罪,我當立即予以誅罰。

  反正那意思就是皇上你盡管放心去遼東打高句麗吧,我在後方輔佐太子留守,若是朝中有人敢亂來,我絕不客氣。

  本意也是讓皇帝放心,畢竟前朝楊廣當初親征高句麗,結果禮部尚書楊玄感在後方做亂造反,導致征遼功虧一簣。如果朝中敢有人作亂,他第一時間幫皇帝滅掉他。

  這話聽在李世民的耳中卻覺得不太舒適,因為劉洎並不是留守的宰相,留守大臣裡有侍中馬周、有知門下省事魏征、有右仆射高士廉等幾位呢,真要後方有什麽事,也應當是這幾位拿主意,劉洎負責輔佐就好了。

  李世民特意召見他,也是因為劉洎之前做過尚書右丞,表現出很強的行政能力,他做禦史時,也是剛正不阿,又曾在東宮做過太子屬宮,所以特意讓他幫忙盯著點。

  誰知道他卻說這樣的話,當時李世民還特意告誡他,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你這性情疏闊剛直,應當慎重行事。

  本來這事告誡過也就算了,可如今褚遂良再翻出這麽件事來。

  說劉洎之前代太子去看望他,結果回來後跟大臣們說出那麽番話來,李世民一下子就信了,因為劉洎曾當他面說過誰敢亂來,我立即予以誅罰的話。而現在褚遂良說他說萬一皇帝沒了,不必擔憂,到時學霍光、伊尹那樣輔佐太子繼位,誰敢不從,直接就殺了。

  這前後兩番話確實就是劉洎風格啊。

  最要命的還在於,褚遂良不又暗示皇帝,說當時魏征、李大亮、陳叔達等許多宰相、元老病逝,皇帝又突然重病,右仆射高士廉在洛陽,左仆射房玄齡還在長安,朝中人心慌慌,而劉洎卻公然說這樣的話,甚至私下派人去聯系在長安的房玄齡·······
  所以這霍光、伊尹是誰?
  劉洎和房玄齡嘛。

  更重要的是,萬一皇帝真的駕崩於天津,那劉洎會扶太子承乾登基嗎?還是說要扶他之前就支持的魏王泰繼位?

  霍光是西漢權臣,當初漢武帝命他為顧命輔政大臣,霍光與另三位大臣輔佐漢昭帝繼位,後來他卻把另三位輔政大臣都排擠打壓下去。漢昭帝死後,無子,霍光迎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為帝,結果僅二十七天后,卻又將他廢黜,另立了漢武帝曾孫劉病已繼位為漢宣帝。

  劉洎前面說效仿伊尹、霍光,然後霍光後來擁劉賀又廢劉賀,這事在李世民眼中,可絕不是什麽好事。

  褚遂良又說劉洎回來後見太子和馬周時說的是疾勢如此,聖躬可憂,說皇帝病情嚴重,十分危險了。

  然後他轉頭跟其它大臣們卻說,朝廷大事不足憂慮,只要依循伊尹、霍光的故事,輔佐年幼的太子,誅殺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李世民之前因為劉洎支持魏王,曾經將他貶謫在外,但後來還是召他回朝,又授要職,也是覺得劉洎這人為了剛直,且確實能力出眾,敲打了一番,魏王也就藩後,過去的事也就算了。

  可誰知現在出現這等事,李世民也不由的猜忌起來了。

  劉洎出言無禮還只是小事,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真如褚遂良暗示的那樣,有霍光那樣廢立之心?

  這等事情,可絕非小事,容不得半點馬虎。

  當天,李世民便馬上召見了馬周進見,親自詢問當時劉洎回來後對他和太子說過的話,而馬周證實,劉洎當時確實說的是疾勢如此,聖躬可憂。

  然後皇帝又問,劉洎後來是不是跟其它大臣說過朝廷大事不足憂慮,只需依循霍光、伊尹故事、輔佐太子、誅殺二心大臣便可以了?

  馬周如實說自己不曾親耳聽過這話。

  然後新任兵部侍郎韓瑗出來做證,說當時他親口聽到了劉洎說這話,同時聽到的還有中書舍人柳奭等數人。

  皇帝皆傳喚,數人皆證實。

  李世民一張臉紫脹,召來了許洛仁。

  “你立即去一趟黃門侍郎劉洎宅第,將其抓入百騎司詔獄,賜毒酒令其自盡!”

  “速去!”

  李世民一刻也不想再留此人了,既然數位大臣都證實了褚遂良的話,那就充分證明劉洎逆亂罪名。

  許洛仁是皇帝心腹,統領百騎司,得旨便立馬趕到劉洎府中,將毫不知情的劉洎從書房中帶走,拉到百騎司設立的監獄後,直接就給了他一壺毒酒。

  劉洎都懵了。

  “請許公拿紙筆來,我要給聖人上奏。”

  許洛仁卻只是搖了搖頭,“請劉公抓緊時間上路吧,這事拖的越久,對你的家族就越不利。”

  言下之意,若是劉洎現在喝下毒酒,那麽不會追究劉洎家族太多。

  劉洎搞不明白,可許洛仁卻只是催促他自盡。

  “總得讓我死個明白吧!”

  許洛仁揮退左右,對他緩緩道,“太子派劉公去面聖,聖人龍體情況那是朝廷機密,你應當保守機密,隻告訴太子與留守宰相,可你卻到處傳揚,說聖躬危疾,豈不是居心叵測,更何況你居然還想做伊尹霍光,誰給你的權力?更別說,你還做了更過份的事情了。”

  “我·······”

  “好了,我不會聽的,聽了也不會透露一個字出去,更不會給你什麽紙筆,你趕緊喝吧,莫要最後弄的難看。”

  許洛仁指了指手裡的劍,這是皇帝賜下的寶劍。

  若是劉洎不肯飲毒酒自盡,那許洛仁就用這把禦劍砍下劉洎的人頭。

  “這杯毒酒,可是聖人對你最大的仁慈了,還給你保留全屍!”

  劉洎望著許洛仁,良久,長歎一聲,手微微顫抖著端起了酒杯,最後猛的一仰頭,把毒酒欽下。

  不過片刻,劉洎倒倒地身亡,七竅流血。

  許洛仁看了看這位差一步就是宰相的黃門侍郎,只能搖了搖頭。

  “聖人提醒過你的,慎言慎行,可你自己不珍惜啊。”

  等了會,確認劉洎已經死了後,許洛仁才叫來人,把劉洎屍體收斂起來,然後自己回去覆命了。

  皇帝面無表情的聽完複命,只是嗯了一句。

  “劉家如何處置?”

  李世民沉默了一會,最後才道,“將劉洎兄弟子侄盡皆除籍為民,長流嶺南。”

  最後皇帝還是留了些情了,隻令劉洎自盡,並沒有再過多牽連劉氏家族,其家族遷往嶺南居住,算是格外開恩。

  “崔敦禮升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轉黃門侍郎,張亮遷工部尚書,司空房玄齡加太子太傅,轉知門下省事。”

  “馬周轉中書令,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兼尚書左仆射。”

  “李績加太子詹事、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皇帝沉默了一天后,召太子與重臣議事,然後做出了一系列人事調整。

  黃門侍郎劉洎賜自盡,死的突然,眾臣震驚,但皇帝卻沒過多解釋,隻說他謀逆。

  然後左仆射房玄齡轉到門下省,卻不是任侍中,而是以知門下省事這樣的頭銜過去的。

  中書令長孫無忌變成了檢校中書令兼左仆射,高士廉是右仆射不變,不再兼任吏部尚書。

  侍中馬周轉為中書令兼吏部尚書。

  中書侍郎褚遂良轉為黃門侍郎。

  尚書崔敦禮升為中書侍郎,李績為太子詹事加兵部尚書。

  宰相班子大調整,以馬周為中書令,成為新的百官之首,長孫無忌和高士廉這對甥舅分任左右仆射,房玄齡終於調離尚書省,代馬周知門下省事。

  崔敦禮、褚遂良、李績並為政事堂宰相。

  新的政事堂宰相班子七人。

  內侍宣讀完詔書,眾大臣們都雲裡霧裡的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表面淡定,卻也各有所思。

  皇帝先殺了劉洎,然後又大調整宰相班子,這裡面自然是大有深意的。

  房玄齡心中大駭,第一個拜領旨意,長孫無忌則很意外,既然殺掉了劉洎,也敲打了房玄齡,怎麽自己也被牽連丟掉了中書令之職?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