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貞觀俗人》第1130章 再封遼東鎮邊疆
  第1130章 再封遼東鎮邊疆

  遼東的秋天很蕭瑟。

  入眼所及,到處都是枯黃一片,從遼東城到白岩城,沿太子河而行,隨著蜿蜒的河流,兩側都是起伏的山陵。

  河畔兩側還能看到一些村莊,不過在唐軍到來之前, 遼東城之前把諸城外的高句麗百姓全都撤入了城中,實行堅壁清野。可惜並沒有什麽效果,反倒是被大唐一窩鍋,連清野都省了。

  沿途只剩下村莊,卻不見人煙。

  秦琅騎著馬跟隨皇帝禦駕,前後左右都是天子禁衛六軍護衛。本來有官員獻言,說要為皇帝打造一座輪宮,這樣會很舒適也有排場,結果被李世民怒斥,直接給他連貶三級,趕回中原去了。

  當年楊廣北巡塞外的時候,便讓人打造過輪宮,據說輪宮數百個輪子,用無數牛馬拉拽,輪宮裡可以住數百人,猶如一座輝煌的移動金殿。當初楊廣的輪宮無比奢華,也確實震驚了塞北的突厥人,反正始畢可汗親自為皇帝的輪宮割了一條幾百裡的草路,還天天親自為皇帝打獵獻鹿血鹿舌的。

  但是呢,隋三征遼東後,楊廣再次出巡代北的時候,剛到雁門關就被始畢可汗率四十萬騎圍住, 差點成了俘虜。

  中原天子的威儀不是靠一個輪宮來展現的。

  皇帝雖多年不打仗,但皇帝平時也經常打獵,所以騎術依然精湛,在馬上行軍,也絲毫沒有不適。

  對於眼前這片遼東之地, 李世民的評價是比代北要強許多。

  秦琅表示讚同。

  代北長城以外,雖然還有數百裡之地,但是確實遠不如遼東,同樣的冬季寒冷,但遼東這裡有遼東平原,土地更加肥沃,而代北呢,長城線其實就是一條旱帶分界線,過了長城,降雨量已經不足以維持農耕種植了。

  所以雖然中原王朝有很長時期都能控制代北之地,但始終沒法發展起來,主要還是因為那些地方不適合農耕,隻適合遊牧。所以長期以來,中原就算佔有這些地方,也往往只能安置一些歸附的遊牧民族,但以遊牧民族的特性,那是叛服不常的,早晚就成邊患。

  遼東不同,遼東甚至可以說比河套平原還強許多,雖說與關內相隔甚遠,冬季十分寒冷,而且這個時代開發不足,河道淤積,幾百裡遼澤,大量森林等,這都不是問題。

  漢代開發遼東四郡時,這裡就非常的富庶了,而此後數百年間,遼東也一直有許多人口,後來高句麗趁中原混亂,奪取了後燕手中的遼東,經營數百年,也是走的半耕半牧路線。

  只是因為高句麗畢竟是偏居一隅,始終面臨著中原王朝要收復舊土的威脅,故此高句麗人佔據遼東數百年,其實大多時間把精力都消耗在了防禦上。

  看看這裡遍地的山城、堡壘就知道了。

  本就國小民寡,還把主要精力整天花在打石頭、壘山城上,大部份的青壯都編入軍中,還得經常應對契丹、靺鞨這些野蠻遊牧部族的侵襲,又得經常在半島上跟新羅、百濟等爭鬥,還能延續數百年,也確實不容易了。

  而如果大唐收復了遼東,到時經營起來肯定是不一樣的。

  以大唐的國力,周邊那些蠻夷誰敢亂來?
  而以大唐之國力,要經營發展遼東,也勢必會更加迅速。

  漢晉時經營遼東,主要是經營平原地帶,城市都在平原地區,而高句麗經營遼東,主要是經營山城體系,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朕準備在遼東城再分封一些宗室、功臣,世襲永鎮。”李世民對於秦琅當初鎮守武安時,推恩再封騎士的做法很有興趣,認為當初秦琅能夠迅速在蠻荒之地穩下腳來,並取得迅速的發展,與他的分封騎士有很大關系。

  尤其是他仔細的研究過秦琅分封的那些家臣騎士,都是中原貴族官員們的庶子為主,這些人隨他南下武安,分封采邑,得到秦琅授封的土地後,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家族爭取到了人口、錢財等的支援,然後迅速的經營壯大領地,為武安州的迅速繁榮起了極大的作用。

  “遼東如此廣闊,卻又懸於關外,若隻朝廷之力經營,只怕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就怕這中間又會有什麽反覆。所以朕思來想去,你當初經營武安封地的方法倒不錯。”

  皇帝計劃是把遼河千裡平原,還有沿海岸諸地,都劃為朝廷正州,移民編戶開發,然後在遼東山區,則分封宗室功臣們鎮守,讓他們出資出人出力經營開發。

  秦琅對這些沒什麽興趣。

  因為世封製早就已經變了樣,就如現在的武安府,秦琅只剩下了一點經濟特權,能享受封地三分之一的稅賦收入而已,剩下的就是一點點監察之權。

  也正因此,秦琅才會想辦法開始往海外發展。

  這樣的封地,其實就是一點實封食邑收入,並不是真正的封地。

  站在皇帝的立場,這種變化是無可厚非的,甚至皇帝當初一開始也是這樣計劃的。

  如今他打算再推世封,而且這次不僅封宗室功臣的王公,還打算分封一些底層的將士們。

  “朕打算以軍功勳官來授封采邑領地。”

  大唐有軍功十二轉的勳官,但開國到如今不到三十年,勳官已經開始迅速的泛濫起來了,貶值迅速。

  以往勳官酬謝軍功,將士們都很滿意,因為勳官含金量高,對於許多普通出身的士兵來說,這是他們跨越階層的難得途徑。

  勳官最起碼也有勳田。

  而如今,朝廷已經越來越難兌現勳賞,勳田很難實授,其余的很多勳官待遇也難兌現,這就導致如今府兵制度已經出現了不少問題。

  雖然暫時還不嚴重,可已經是一個隱患了。

  李世民是個睿智的皇帝,他眼光看的很長遠,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勳官十二轉,各級勳官授予相應的土地,讓他們世封永鎮,發展經營,你覺得如何?”

  最低的一轉武騎尉,視從七品,李世民擬授田百畝,而最高的上柱國授田五十頃,也就是五千畝。

  武騎尉獲勳後,便在遼東劃一百畝地,再把旁邊一些山林等劃給他,做一個莊子,這個莊子土地可以世襲,然後還能享受三分之一的稅賦收入。如果是自己耕種,那就等於減免三分之一稅。

  勳越高,土地越多。

  但有一點,勳田勳地不可出售,必須本人和其子孫經營鎮守,否則朝廷收回。這樣做的好處,一來酬謝軍功,二來也是借此開發遼東。

  畢竟能獲勳的起碼也是軍士,而大唐如今雖也有募兵的北衙,但仍是以府兵的南衙為主,就是北衙募兵,那也基本上都是從官員地主富戶子弟中招募的,故此兵士本就是這時代百姓中有產階層。

  越高的勳越難獲,慢慢的就主要以軍官為主了,所以軍官們以勳在遼東得賜勳田勳地,世襲經營,無疑能夠撬動巨大的民間力量。

  秦琅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很雞賊。

  歷史上大唐的府兵制度不到百年就崩潰了,無兵應募,府兵也沒戰鬥力,關鍵就是到了後來無田可授,府兵的基本軍田都保證不了,勳賞也無法兌現勳田、功名等賞賜。

  所以地主富戶的良家子們誰還願意再去點選府兵,誰願意自備乾糧打仗,結果什麽也撈不著?

  甚至是最後淪為貴族高官們的侍衛隨從?
  良家子避兵役,最後不良人入軍,軍隊戰鬥力也自然就越來越差,不論是兵員素質還是兵員裝備等都跟不上了,最後只能改募兵製,當兵吃餉的兵,已經跟唐初的府兵完全不是一個群體了。

  李世民的這個勳官制度,很明顯是有吸納秦琅當初武安家臣騎士的做法,給立下軍功的勳官們在遼東這樣一個極需開發的地方分授土地,既能酬謝將士軍功,又能開發經營遼東,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些勳官就將成為在唐的一個武士階層,他們守土有責,子弟也會優先點選府兵。

  有封地的勳官們能維持其財力、武力,能夠保證大唐府兵的戰鬥力,能夠鎮邊守疆,確實一舉多得。

  保證這樣一個階層,無異於對於穩固大唐的府兵製,有重要保障作用。

  不得不說,皇帝是個善於學習的人。

  對於大唐朝廷來說,其實給勳官們於邊疆授予封地,也是惠而不費的,邊疆的土地本就不值錢,別說一個武騎尉才一百畝,就是給個三五百畝又如何?

  劃分一片剛奪取的土地給他們,他們利用自己家族的人脈或財力等來經營,朝廷只是減免掉了三分之一的稅賦而已,仍然能收取三分之二的稅賦,更不用說,中間能省掉多少開發經營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等。

  尤其皇帝計劃,還是把肥沃的平原地區都列為朝廷直屬正州縣,而把山區地帶拿來分封,而且按這種分封法,其實這些分封給勳官們的地方,也一樣還是朝廷正州縣啊。

  只是稅賦上讓出了三分之一而已。

  這算盤打的真是太精了,可以想象一下,未來千裡遼東,有成千上萬的勳官們,山區遍地是他們的莊園采邑,個個勳官也都是自備武器,弓馬嫻熟的戰士,那誰還能再拿遼東如何?

  而大唐的勳官們都能得到勳田采邑,也能保證這個強悍的府兵階層的不動搖,戰鬥力不下跌。

  厲害。

  “報!”

  即將抵達白岩城,一名騎士趕來報告。

  “和順郡王率軍攻白岩城,不幸中箭落馬,隻得暫停攻城!”

  “李思摩傷勢如何?”李世民驚問!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