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貞觀俗人》第1082章 劍南十三軍
  第1082章 劍南十三軍

  松州邊境。

  吐蕃大營中,年輕的松讚乾布在大帳中單獨聽完了噶爾東讚的回報後,緊咬牙關,差點叫罵出聲。

  “唐家欺吾太甚!”

  這位高原天驕還從未受過如此大挫,頓兵松州關下難前,已是不耐煩,誰料到主動求和, 唐人卻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

  他卻忘記了,是他先欺大唐。

  秦琅給吐蕃提的條件確實很苛刻,要讚普從九大臣中挑一二人殺,以此謝罪,二是要吐蕃以後年年給大唐歲貢,歲貢三千兩黃金、一萬兩白銀再加牛馬各萬匹。其三,吐蕃從蘇毗撤兵, 蘇毗做為大唐的藩屬國將復國,其四,吐蕃送公主入唐為東宮太子妾侍······
  隨便一條,都是松讚乾布難以接受的,何況還這麽多條。

  “這麽說,秦琅根本無意和談?”

  東讚臉色蒼白,無力的回答道,“臣以為,秦琅倒不似不欲和談,只是獅子大開口,真要談,我大蕃此次肯定要割肉出血,但最後也肯定能談下來一些。”

  討價還價。

  從來都是吐蕃欺凌別人,如今輪到吐蕃跟別人討價還價了?
  “讚普,臣在唐人處曾聽到他們在商議出擊之事······”噶爾東讚趕緊把先前聽到唐軍將領們商議的作戰計劃如實稟報, 雖然聽的不祥盡,可隻這些,已經足夠讓讚普驚動。

  細細思量, 唐人的反擊計劃並不像虛張聲勢, 因為讚普知兵,所以一下子就明白唐人這計劃是很有可行性的。

  以唐人如今近十萬之兵,出關來戰,並不佔下風。

  “傳令,召諸將臣議事。”

  ······
  松州。

  秦琅依舊是每天寫書、講課,軍事政務皆交給蘇烈韓威等人,自己倒也挺輕松。

  東讚回去複命後,第二天便又來了雷關拜見,隻說讚普誠心請罪歸附,還說已經派人立即回王都邏些城,去接公主前來,準備送入大唐和親。然後又說和親公主,需要置備嫁妝,否則是失禮行為,因此請大唐給他們一些時間準備。

  至於說斬殺挑唆攻唐的大臣,還需要追查,至於撤出蘇毗之事,更是開始扯皮,說蘇毗本是自願歸附雲雲,更拿出娘氏、韋氏這些蘇毗貴族來證明。

  秦琅也沒空跟他扯皮,只是派了蘇烈負責接待,跟他扯,反正雙方都是各懷鬼胎。

  一來二去,幾天后,東讚前來,說讚普為表誠意,願退兵百裡。

  吐蕃軍第二天果然緩緩後撤,秦琅也沒理會。

  吐蕃人並沒有真的撤走,他們擔心唐軍追擊,且又還帶著絲不甘,想借這剩下的近二十萬人馬之勢,為他們在談判桌上多爭取一些有利條件。至於秦琅,當然是想多拖延些時間,好讓羌部集結起來。

  雙方就這樣拖著。

  轉眼又過去許多天。

  這天,從洛陽來了天使。

  “下官監察禦史李義府拜見節帥。”

  洛陽來的使者是李義府,當初在松州都督府做過幕僚,後得秦瓊表薦入朝,授門下省典儀,然後經裴行儉引薦給秦琅,在秦琅的推薦下升為禦史台監察禦史,說來那是自己人。

  監察禦史雖說只是正八品下,但相對他之前的門下省典儀那從九品官,可謂是連升了三級。對秦琅也是一直心懷感激的,這次奉令前來,也是一路疾馳。

  焚香接聽監國太子令。

  “恭喜魏公。”

  秦琅收下太子令,倒沒什麽激動的,只能說這旨意其實也在預料之中,畢竟當初皇帝奪情起複讓他臨危受命接鎮松州,現在頂多算是補發了道正式的程序而已。

  劍南節度使是最主要的使職,可以統領全局,至於益州大都督改為大都督府長史,兼寧遠軍使這些,都是應有之事,兼的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經略使,也都是圍繞著節度使這個使職保證其權威的。

  李義府把太子令上沒有直接寫的一些話,口述轉給秦琅,主要是太子讓秦琅放手去打,整個劍南道和黨項、西山諸羌的兵馬盡皆歸其節度調動,但劍南以外兵馬,沒有授權。

  “朝廷已派涼州大都督府長史程咬金充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要對高昌用兵,所以河隴兵馬這次不能參與對吐蕃的用兵之中。”李義府解釋道。

  秦琅笑笑,倒無所謂,本來安西河西二道兵馬,就算能用,也只是側面牽製,或是趁勢掃蕩一下,於主戰場這邊沒多大關系。

  隴右青海二道兵馬,本來倒是準備用來加強河曲的羌部,一起攔截,既然用不了,那也沒辦法。

  而山南關中雲南等道兵馬,本來也是路遠難援,能調也調不了多少。

  “太子與洛陽朝廷諸公商議過後,對魏公很是信任,把劍南都交付給魏公了,太子還說,其它各道的兵馬,朝廷暫時調拔不了,但是可以給劍南道多些兵額,現有的寧遠軍、保寧軍和西寧軍邊,可再增置幾軍,可擴增置四萬人馬。”

  太子還讓轉運司直接給秦琅帶來了一張條子,可在劍南道境內的各常平倉、轉運倉中調拔鹽、糧、布匹等,太仆寺則許秦琅征用太仆寺在劍南道境內各牧馬監、馬場的馬、騾······
  這可都是實打實的支持。

  “另外,太子特令,今年劍南道沿邊諸州,特免兩稅一年。”

  劍南道有益州大都督府,下面又有松州中都督、茂州中都督府、西寧中都督府,以及維州下都督府、戎州下都督府和瀘州下都督府,二十余州。

  “魏公,劍南節度使,除節度劍南道諸七都督府、二十余州外,還可節度雲南道諸府州。”

  這真有些出乎意料。

  李義府主動解釋,說是在武德朝時,雲南道本就是歸益州行台所領的,貞觀朝新設道時,本來也是歸屬劍南道,後來才單獨劃分出雲南道。

  “黔中呢?”

  韓威問。

  當初雲南與黔中都統稱南中,又與劍南一起並稱西南,所以朝廷把雲南劃入劍南節度使節度,那黔中呢?

  “本來太子是打算把黔中道與雲南道一起劃歸劍南節度使節度的,但有大臣說黔中距離劍南遙遠,又有說魏公如今主要精力得對吐蕃用兵,所以就不把黔中道劃入了。”

  “太子後來便說,待殲滅吐蕃之後,再把黔中劃管劍南節度。”

  雲貴川在地理上確實是一個單元的,畢竟都屬高原嘛,雖說雲貴更緊密一些,但此時劍南遠比雲貴開發的好,因此附在劍南也是應當。

  可如果雲貴川一體,那這個劍南節度使的權力就非常大了,畢竟秦琅任的是節度使還兼了一堆的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經略使等銜,不比一般的經略使等,故此有人反對也是正常。

  秦琅則不以為意,貞觀朝的節度使畢竟不是晚唐的節度使,就算給的權力再大,那也就是個臨時性差使。

  事畢即撤,某些方面來說,這種節度使也好,經略使也罷,也就是個加強版的行軍大總管而已,行軍大總管有常設的嗎?
  兼不兼管雲南、黔中,都沒太大區別。

  不過現在兼管了雲南道,倒是一下子分薄了太子給的四萬兵額了,原本以為劍南道一道增加到四萬軍額呢,現在是兩道了。

  寧遠、保寧、西寧這劍南三軍,現在還得加上雲南現有的忠武和通海和南寧三軍,本身就有六個軍了,每軍編額五千,實有三萬的兵額,等於太子也就給了一萬的新兵額而已。

  可再建兩軍。

  秦琅隨後召集劍南道諸府州軍的文武,又派人去雲南召集都督刺史將軍等來議事。

  趁著羌部還在集結,秦琅與趕來的一眾劍南雲南的文武官員們,商議重新部署編置兵馬。

  總共四萬兵額,兩道各家分配,秦琅沒搞什麽平均分配。

  經過兩天爭論後,他最後拍板,原有的六個軍,松州寧遠軍、茂州保寧軍,西寧的西寧這劍南三軍不變,而雲南道的忠武、通海、南寧三軍也不變。

  新設昆明軍,駐洱海,新設靜邊軍,駐河曲。建天寶軍,駐金川,建平戎軍,駐小金川嘉梁州。

  另建劍南節度牙軍,分為左中右三軍,左軍號遊奕軍,右軍號踏白軍,中軍號背嵬軍。

  新建七軍,可兵額只有一萬。

  怎麽分配?

  秦琅的分法,是忠武軍移駐益州成都,五千人擴編為一萬二,然後再分編為忠武、背嵬、踏白、遊奕四軍,每軍三千。

  西寧軍與保寧軍、寧遠軍擴編,再一為分二,寧遠軍拆分出靜邊軍,保寧軍拆分出天寶軍,西寧軍拆分出平戎軍,各編三千,六軍就是一萬八千人。

  還剩下一萬兵額,通海、南寧兩軍再拆分出一個昆明軍,通海軍四千,南寧和昆明軍各三千。

  調整後,劍南節度使下,劍南、雲南兩道,總計十三軍,共計正兵四萬。

  這都是正規軍,不包括團結營、蕃部土兵。

  秦琅照舊例,給每軍配備相應的蕃部城傍、側近軍,同時編劃團結營隸屬各軍,這些團練兵和蕃部土兵,平時也要輪番到各軍所駐守的軍城軍鎮守捉鎮戍當值戍衛,一邊訓練一邊屯田。

  四萬正兵,配雙倍的團結、蕃兵,實際總兵力達到十二萬。

  忠武軍移駐成都,而牙兵三軍則跟隨節度使秦琅,平時沒有駐防任務,屬於機動力量。

  遊奕、踏白二軍,更是由寧遠夜不收精銳為骨乾,組建的一支精銳輕騎兵,背嵬則是騎馬步兵。

  秦琅是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劍南節度使兼寧遠軍使。

  蘇定方仍為茂州都督兼保寧軍使,劉蘭成為扶州刺史兼靜邊軍使,韓威為松州長史兼背嵬軍使,秦存孝為益州司馬兼忠武軍使。

  鬱孤尼為扶州刺史兼遊奕軍使、丘行恭為龍州刺史兼踏白軍使。

  ······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