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貞觀俗人》第1421章 強支弱乾
  第1421章 強支弱乾
  驃越有吳師盛,藏南再有梁建方,然後讓席君買坐鎮永昌道,萬一前線有事,也可以讓這位萬人敵迅速增援,如果前方無事,也不用擔心這猛將惹事。

  況且, 還有羅通在前邊盯著,羅通是既是秦琅的門生,也是秦瓊的義子,是隋末萬人敵羅士信和竇公主的兒子,這些年也是跟秦懷道一樣的久經戰陣的大將,跟政事堂那幾位相公,還有樞密院這些大帥, 那都是關系非常密切親近的,有他在那邊押陣, 總不用擔心梁建方還莽撞亂來。

  “關鍵還是西域,太后和相公們都有意那邊先穩一穩停一停,這種時候,押上二三十萬人打國戰,確實也有些不放心。你們說,能不能停,是否要停?”

  牛二不客氣的道,“其實我覺得沒必要停,西域那邊都準備那麽久了,都箭在弦上了,現在停很不劃算,當然,如果天后和宰相們認為應當先停一停, 也不是不行,但我們得佔據主動,不能給那些西域狗奴讓步。”

  “大食人先把疾陵城和木鹿鎮的圍困給撤了, 這是第一。”

  “第二,便以蔥嶺、千泉山我唐軍實際控制線為停火線,至於大宛盆地,目前都是由武安王秦俊佔領了,那麽整個大宛盆地,都應當歸我大唐。”

  “就這條件,願答應就休兵言和,不答應,那就繼續打,乾脆就決出勝負再說。我對蘇帥秦帥他們很有信心,真決戰,我們說不定就能趁勝把河中昭武粟特諸國全給滅了,倒一了百了。”

  程處默笑笑。

  “還是按著天后和相公們的想法來吧,先通知西征軍的蘇帥秦帥他們,做好準備。就算暫時不打,起碼也得按現在的實際控制線劃界,談不成就繼續打。”

  雖說西征軍在前線屯聚大軍也很久了,但唐軍之前取得了足夠多的勝利,這半年來不斷的累積優勢,在等候最有利的決戰時機。

  西域那邊的條件特殊,大決戰肯定要等冬去春來,等到夏天時機更成熟些。

  反正現在唐軍佔據了完全優勢,西線據碎葉軍鎮,憑千泉山一線而守。中部,秦俊去年秋翻越雪山,奇兵進入大宛盆地,秋風掃落葉般的把拔汗那國滅了,把整個大宛盆地收入囊中,這也使的唐軍在中線,直接威脅著整個河中地區。

  沿著真珠河殺出去,粟特諸國可是已經無險可憑了。

  而西面,秦珪李秀這兩員悍將,憑一萬偏師,卻在蔥嶺大發神威,居然把那幾個倒戈的山地小國全給揍服了,甚至已經兵逼吐火羅後院。

  正是因為中、東兩路的突破,現在的唐軍可以說在西域的對峙中,掌握著完全的主動權,大食聯軍現在在怛羅斯是騎虎難下,進不能進撤不能撤,粟特和吐火羅,也都是後院起火。

  要不是冬春寒冷,加上蔥嶺吐火羅諸地此時難以交通,尤其是物資補給運輸不便,唐軍早就開打了。

  這種涉及到整個地區的數十萬人大戰,對後勤補給的要求極強,沒有足夠的補給能力,就算出擊也無法持久,所以蘇定方和秦俊都選擇等候時機,就是為了能夠不出則已,一出絕殺,不僅到時能擊潰攔在前面的敵軍,還得一路攻滅河中、吐火羅,甚至收復呼羅珊。

  “我建議將秦珪征服的昆侖、蔥嶺諸國,新建一個昆侖都督府,另設昆侖道行營,授安西司馬秦珪為昆侖都督、昆侖道行軍總管,統領所部,控制東線。”牛建武提議。

  昆侖蔥嶺這一線,屬於是非常偏僻難行且又落後的山區,但在軍事上又非常重要,尤其是眼下這種對峙情況下,如果暫時不決戰了,那麽這個地方就更重要,畢竟能隨時支援大宛軍鎮,又能隨時下山直撲吐火羅和河中地區,還能守衛安西,並能控制絲路南線。

  如今既然征服了諸國,那自然就加強駐軍,直接控制在手,不必再羈縻統治了。

  “這片地區也太過荒僻了一些,雖有大小國數十上百,但加起來也沒多少人啊,要不直接就設一個軍鎮好了?昆侖軍鎮?”

  “僅設個軍鎮顯得單薄了點,還是設個都督府,再下設個昆侖軍鎮吧,隸屬安西大都督府好了。”牛建武還是堅持。

  “也好,那大宛谷地也直接設一個大宛都督府,轄大宛軍鎮。”

  “如果能談成,那麽到時便在碎葉、大宛、昆侖這前線三鎮,各留駐一兩萬人,其余兵馬可先撤回到天山北部,把西突厥諸部給徹底的掃蕩乾淨,一勞永逸解決後患。”

  大食畢竟現在很強,再帶上河中粟特和吐火羅人,決戰風險還是有的,但如果轉頭去掃蕩此時已經被打殘打喪膽的西突厥諸部,那是沒有半點風險的。

  唯一問題就是這些家夥現在喪膽了,風聲鶴唳的一聽到風吹草動就逃遁,有些甚至已經越過夷播海跑的很遠了,還有些直接往西去投奔可薩部了。

  “這次若是先不跟大食人決戰,那就一定得先徹底的解決西突厥人,不能再讓這些叛服無常的家夥惡心我們。尋找到他們部落後,將他們擊敗後,直接就將他們遷走。”

  “遷哪去?”

  “打散,將部份青壯直接貶為奴隸發賣掉,其余的打散,遷移到遼東、朝鮮、驃越、永昌、藏南諸地去。”

  “這些西突厥人都是遊牧民,遷到西南雨林去,只怕不太適合。”

  “管他適不適合,反正是絕不能再讓這些西突厥人再留在西域了,否則後患無窮,永遠也別想安寧。要想把天山南北徹底的改土歸流,就得換種。”

  相比起東突厥人或是漠北鐵勒人,這些西突厥人確實是更讓人頭痛,從貞觀到如今,幾十年來,起起浮浮,反反覆複,大唐朝廷也扶立過許多可汗,可最終都沒有什麽好結果。

  既然是一群養不熟的白眼狼,那麽在大唐有能力將他們從西域抹除的時候,也就沒必要跟他們客氣了。

  想當初征服朝鮮半島,朝廷對三國也是采用了這種最狠的移民換種的終極手段,雖然成本高,還激起反抗之心,可只要忍的一時之痛,最終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如今的遼東和朝鮮雖然人口不如戰前,但起碼是大唐控制之地,而不再是一塊遙遠海東的不可控飛地。

  西域畢竟跟漠北又不同。

  雖都是遊牧之地,但漠北與中原隔著大漠,再往北就是凍土荒原,而西域不同,戈壁大漠固然多,雪山冰川也多,可卻是聯接東西方的要地,這個地方不可能放棄的。

  這不僅是貿易之利,更是大唐的西國門安全,何況往西還有無數的擴張可能。

  大唐現在還處於上升階段,還有很大的余力對外擴張,那麽自然就不會止步不前,西突厥人既然不能老實歸附,那就要把他們抹除。

  “政事堂諸公擬要廢除中原內地的諸都督府,把一些要地改為府,其余的罷撤,僅在沿邊軍事要地,保留都督府,這個事情涉及到軍事,我們鸞台也要先議出個章程來。”

  “具體點?”

  “比如說現在兩京都是府,京兆府和河南府,府的長官是府牧,實際由府尹主持府事,又有少尹,府牧是從二品,府尹是正三品,少尹是從四品下。”

  “現中原內地的大都督府有涼州、並州、幽州、荊州、益州、廣州、揚州、交州等,如果撤大都督府改為府,那麽涼州大都督府以後就是涼州府,比洛陽、長安兩京要稍低半格,長官為府尹,而不設府牧。”

  牛建武馬上明白過來,長安洛陽二府的府牧,本就相當於是州刺史,府尹和少尹,是相當於州長司和司馬的。之前各大都督府,也都是由親王遙領大都督職,並不到任主事,都是以長史兼刺史實際主持。

  現在要撤都督府的話,以後便是府尹直接主持,而不再有府牧或是長史也不會再有刺史。

  當然,最重要的不是名字變動,而是大都督府、都督府與一般州最大的區別,在於都督府軍政一起管,所以都督往往還例兼刺史,一個衙門兩塊牌子。

  可如果撤都督府設府或改回州,那就意味著中原這些都督府,以後軍事職能就將減弱,甚至都督府下原轄有的軍鎮、軍城等也可能裁撤改變。

  “中原內地的都督府設立,本就是國朝建立之初,天下還不安穩,於是才由總管府轉變而來,而現在中原內地太平安穩,軍事需求也確實沒多少了,已經不太適合當下的實情,裁撤也是正常。”

  揚州廣州等重鎮,如今也都是繁華大城,撤都督府後,由州升格為府,也是正常。

  “並、幽、益都屬於邊地吧?也撤?”

  “並幽益可不是邊地啊,並州外還有漠北,幽州外也還有遼西遼東,益州外還有西昌,如今已經不是緣邊之地了,屬於內地了。”

  “交州倒還算是邊地,所以會被保留,不過可能會恢復安南舊名。”

  很明顯,不可能僅是把那些大都督府改為府,把都督府改為州這麽簡單,這必然還涉及到裁撤軍鎮、將士等一系列跟樞密府、軍事相關的後續。

  “有一點,比如說廣州大都督府改為廣州府後,廣州府尹不再管轄軍事,統領州鎮兵,那麽廣州鎮海軍以及原廣州都督府下其它的鎮戍兵也不可能全都裁撤吧,這等大鎮要地,總還會保留些兵馬的,這些兵馬,以後又歸誰統領指揮?總不能直接歸各道的經略使統領,或者說直接由樞密院指揮吧?真要有事,也鞭長莫及啊?”

  這是一個問題,沒有了都督府,那最好當然是交由各道四司之一的經略使司的經略使來統領,但是按之前朝廷在每道設立的四司職責來看,道經略使職權相對較弱,一般是管地方團結兵、以及征兵點選、名冊軍械這些的,並不能直接指揮鎮戍兵。

  如果現在把兵權下放給他們,那麽這各道經略使的兵權可能比之前的都督還大了。

  “經略使司就算統領各道的兵將,可平時也只有握兵權而已,又沒有完整的調兵權、指揮權等,只有遇到征戰等,由皇帝和樞密院組建行營,行營總管拿到兵符調令等,才能從經略使司驗符調兵,再者說,不管是以後的經略使司還是行營總管,他們都不能管理地方民政,也不能管錢糧財政,因此沒什麽可擔心的。”程處默倒是覺得按趨勢,以後中原內地確實打仗的機會較少。

  所以裁撤都督府,取消軍政兼領的都督,也是勢在必然的。就算以後各道經略使管兵,但各道可是設有四司,互不統屬的,經略使隻管軍事,既不能管民政,又無財權,還沒監察司法權,那麽就遠不如都督的權力大,也不用擔憂經略使軍權過大了。

  畢竟按現在的情況看,以後經略使就算統一道之兵,也不過是相當於一個高級的折衝府都尉,有握兵之權,卻無調兵、指揮之權,真打仗,得另建行營,派授行營總管來調兵指揮的,戰事一結束,這行營會撤消。

  行營總管跟道經略使就跟折衝府和行營一樣的。

  “其實我倒覺得這是好事,把中原內地的這些大小都督府裁撤,把一些鎮戍兵也裁撤或調移,增強沿邊之地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新征服的一些邊地。”

  大唐的兵力夠多了,府兵就有八十萬之眾,禁軍又有二十萬,大唐的兵馬已經超過百萬,還不算地方土團和蕃部義從這些。

  隨著邊疆不斷新拓張征服的土地,朝廷需要駐軍,需要維持,總不能再無限擴軍,現在每年的軍費都在增加,成了一筆巨大的財政開支,政事堂和轉運司相公們都不止一次說要控制軍費,削減預算。

  而中原內地的兵久不打仗,這幾十年下來,好多兵都已經廢了,能打的就是禁軍和邊軍,所以裁撤內地的都督府也是勢在必行的。

  “可這樣一來,豈不就成了強枝弱乾,這時面的隱患你不會不知道吧?”牛建武提醒。

  “中央不還有二十萬禁軍,加上小十萬的番上外府兵和內府兵嗎?有這三十萬精銳坐鎮,怎麽也說不上是強枝弱乾吧?”程處默回道。

  “就怕禁軍以後慢慢的成了另一個內地都督府兵啊。”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