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貞觀俗人》第1423章 隱患暗生
  第1423章 隱患暗生
  晚上,秦琅設宴招待洛陽來的玉堂使陳令孜一行。

  因此時是國喪期間,所以宴會也非常簡單,沒有歌舞助興,也沒有酒肉,以茶代酒,席上也是以海鮮蔬菜為主。

  招待地點在呂宋王宮。

  相比起充滿棱角帶有戰爭巨獸猙獰氣息的呂宋騎士堡, 呂宋王宮則讓陳令孜感受到熟悉甚至是舒適的感覺,這是由世祖在位時下旨由將作監、工部、少府監等一起奉旨敕建的,比照洛陽東宮而建。

  就連王宮的三座大殿的殿名,和四座宮門,都是由世祖皇帝欽定的。

  前殿承運殿,中殿圓殿, 後殿為存心殿, 四門則是南端禮門,北廣智門, 東體仁門,西遵義門,按照仁義禮智的古訓而定,目的就在於使藩王身居府城之中,而能睹名思義,不忘屏藩帝室的重任。

  甚至,不僅呂宋王城是這樣的,李胤時期敕旨分封各地的宗藩,都是統一規格、統一形製,殿名、宮名也都統一。

  所以呂宋王城,其實在大唐四邊有許多同樣的存在。

  具體上,可能按得勢程度,或所封藩地方的富裕情況, 而又有調整,比如呂宋王城其實就是要高於正常標準,是按東宮標準建的, 甚至有些用料上可能還更足,圈地更大。

  而有些地方比較窮,朝廷也不願意多貼錢,於是可能磚牆就成了夯土牆,宮殿的材料可能也有所減配,甚至城池大小都可能縮小一些。

  有些可能更僅是修了個大的框架,城牆、宮殿等建好後,剩下的門窗家具,甚至是地磚假山樹木這些,就得藩王自己添置裝修了。

  呂宋王宮在陳令孜看來,比洛陽東宮要大,城牆不僅城門是磚砌的,其余城牆段也都是包磚,護城河都更寬,更別說那高大的箭樓,城門樓了。

  廣場鋪著磚,殿頂是青色琉璃瓦。

  細節之處,更顯大氣,用料也更講究,宮城裡的假山園林一草一木,也都非常精致。

  “朝廷已經開始跟大食等議和,中台的裴匡政為會盟大使······”陳令孜告訴秦琅,朝廷已經決定停止西征,跟昭武、吐火羅以及大食議和。

  秦琅剝著一只在青蟹,動作不疾不徐,甚至都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把一隻大青蟹的肉都給剔下來。

  他對於朝廷新改的官名覺得別扭的很。

  尚書省改成了中台,左仆射改成了左匡政。

  更別扭的還是中書省改成東台,結果中書令卻是右相。大唐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以左為尊,而按古人的傳統,左也是東,比如江左便稱江東,隴右也叫隴西。

  中書省改成東台,那你中書令應當是左相啊。

  結果卻非要叫右相,別扭不?

  然後還是以右相為尊,東台右相,怎麽聽怎麽別扭,至於說把六部全改成司某部,然後每部下面的其它三司也都強迫性的改成某某司,湊成二十四司。

  比如說兵部好好的就給改成了司戎,然後兵部司改為司戎司,職方司改成了司城司,駕部司改成了司輿司,庫部司改成司庫司。

  六部二十四司原來的名字都挺不錯,一目了然,現在一眼望去二十四個司某司,看的眼花繚亂,更加有些一頭霧水。

  三省改成了東台西台中台,然後鳳閣鸞台是轉運司和樞密院?翰林院成了玉堂,禦史台成了憲台,秘書省成了蘭台,宣徽院成了麟台監。

  這誰聯系的上。

  國子監改司成館、少府監改內務府、太府寺改外務府、鴻臚寺改同文寺、大理寺改詳刑寺······
  什麽亂七八糟玩意啊,李曌改完就駕崩了。

  然後現在新皇即位,也沒改回去,估計理由可能也是父死三年不改其道的意思了。

  甚至現在還又恢復了李胤時設立的宦官掌權,翰林院使、宣徽院使、樞密院使,甚至還又恢復了護軍中尉,雖暫時隻恢復了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其它十軍還沒恢復。

  可這一步步,宦官確實是重又掌權,雖只是奉旨辦事,但只要有了實權,就不可小視,尤其是這宦官們還是完全對標外朝的中樞各衙,軍財政都有涉及,這早晚要出大問題的。

  李胤當年設立這些,讓宦官掌權,是用自己的家奴來削宰相們的權,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皇權,他向來自負,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的住這些宦官家奴。

  而李曌臨死前恢復這些,無疑是因為兒子太過年幼,皇后年輕,怕將來寡母孤兒被欺負,所以重新恢復內朝,讓宦官家奴們來幫皇后出頭露面,在外行走。

  想法初衷是好的,也有一定的實際作用。

  可問題是,權力的野獸放出牢籠後,將來想再關回去可就不容易了。

  現在皇帝才三歲,等到他能親政,順利的話也差不多得二十年了,經過二十年掌權,宦官們控制的內朝會穩固下來,到時他們豈會輕易的拱手讓權?

  大唐後期宦官專政,甚至隨意廢立天子,弑殺天子,憑什麽?
  就憑宦官控制內朝,甚至執掌了禁軍,軍政大權在握,這本屬於天子的大權,完全可以壓製外朝的宰相,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廢立的能力。

  秦琅對於遠在西域的戰事不太關心,因為他知道不管是對於大唐還是對於大食來說,西域的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有些鞭長莫及,尤其是中間還有吐火羅、昭武諸國夾在中間,雙方想直接擼起袖子決戰,都還有些早。

  大唐在天山南北還有西突厥人要收拾,而對剛結束內戰不遠的大食國來說,他們也必定還沒有完全的結束內亂,甚至是在裡海南岸的低地平原,還有許多小國家,這些曾經被薩珊帝國征服,然後授封的王公們,現在依然憑著南面的山脈之險,拒絕臣服大食。

  之前大食內戰之前,就已經出兵多次,但幾乎都無功而返。歷史上,裡海南岸的諸國,跟大食打了幾十年,打打停停,直到波斯薩珊滅亡的七十多年後,裡海南岸平原的諸王公們,才算最終都歸附了大食。

  除了裡海南岸,還有高原東南地區的錫斯坦、卑路支斯坦地區的那些偏僻山地部落的酋長們,也還沒臣服於大食。

  之前波斯皇帝東逃,就曾經跑到卑路支的山地去,想要以此為抵抗據點,結果最後那些山地部落酋長們卻聯合起來把皇帝乾跑了。

  他們向來桀驁不馴,非常不滿波斯皇帝在他們的地盤上各種加征稅賦,然後還要征他們的青壯男丁去打仗,偏偏還很無能的打不贏。

  酋長們趕跑皇帝後,也不理睬大食人的招安,他們繼續抱團跟大食人乾,反正想從他們那裡征稅沒門,想拉壯丁更不可能。

  他們要聯合自治。

  先前大唐控制著呼羅珊地區的時候,曾經去招撫過這些人,這些人也一樣不理會大唐的招安,反正他們誰也不想拜,就想自己當老大。

  可以說,正是有這樣的有利條件,大食現在其實沒有什麽能力東進北上擴張,他們連波斯高原南北兩塊地區都還沒搞定呢。

  只是之前李胤作死,搞的整個西域都反唐,讓大食人覺得機會來臨,尤其是西突厥人主動找上門,邀請他們東進北上一起對抗大唐時,他們當然也不願意錯過這機會。

  只是戰爭並不順利。

  大食人征召了許多兵馬,耗費了許多錢糧,跑去河中打仗,結果錫斯坦的唐軍據點疾陵城一直沒攻下,呼羅珊北部的木鹿鎮也久攻不得。

  更別說大宛、碎葉了。

  最後在怛羅斯是騎虎難下。

  結果隨著大唐出奇不意的翻越雪山進入大宛盆地,解了大宛軍鎮之圍,還順勢一波把拔汗那國給滅了,徹底的佔據了富饒而又有天險的大宛盆地後,粟特各國的菊花就暴露在大宛唐軍的攻擊范圍內。

  而怛羅斯的大食軍也面臨著被南北夾擊的風險。

  等到唐軍又出一支奇兵,翻越昆侖、蔥嶺,連滅了那雪山高原上的勃律等諸國,沿著冰川河谷都探頭到吐火羅邊緣,這下仗就更難打了。

  這個時候大唐主動提出要議和休兵。

  大食人也就借坡下驢。

  雖然他們也知道,錯過這次機會,不能趁勢擊敗唐軍,將他們趕出西域,下次就更難了。

  但事實上他們就是已經失敗了,突騎施和葛邏祿都已經大敗遠遁,天山南北的西突厥諸部,已經無法再威脅西域唐軍。

  唐軍穩固了碎葉、大宛軍鎮後,已經把防線推進到了河中地區,特別是大宛盆地被唐軍全部拿下後,其實整個河中地區,已經成了唐軍嘴中的一塊肥肉。

  大食人已經沒法爭奪了,就算想保粟特人,都難。

  再說,大食人為什麽要費力去保粟特人?
  本來這就是一次賭博投機,現在機會沒了,那就趕緊撤吧。

  再對峙下去,等夏季一到,唐軍二三十萬大軍,到時要是三路出兵,那大食這支遠征軍團,可能就想撤都跑不及,要被唐軍包餃子吞掉。

  這次本是大好機會,但說到底還是大食人預判失誤,他們沒料到唐軍遠在萬裡之外的疾陵城、木鹿城這樣的遙遠據點要塞,居然能這麽堅固,久攻不下。

  碎葉和大宛、伊麗等軍鎮,也在西突厥人、粟特人、吐火羅人的突襲圍攻之下,久攻不下。

  打來打去,除了一開始坑了郭孝恪,殲滅了三千安西唐騎,以及幾千西域仆從軍外,並沒有任何真正的勝利。

  唐軍肯議和,他們是求之不得。

  粟特人現在不想議和,他們想拉著吐火羅、大食人繼續打,最好是把可薩人也招來,但誰願意為他們火中取粟?
  西域局勢對唐軍更有利,朝廷這個時候要緩一緩,先議和休兵,秦琅也不反對,把拳頭收一收,也是為了下一次打出更有力的拳頭嘛。

  “天后讓奴婢請問太師,對西域戰事,有何建議?”

  “我支持天后與兩府宰執的決策,如果到時需要呂宋出兵助陣,呂宋定積極響應。”秦琅抽出一條鮮嫩的蟹腿棒,放進蘸料裡一邊蘸一邊答道。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