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貞觀俗人》第403章 忠誠必將得到獎賞
  第403章 忠誠必將得到獎賞
  朝廷不可能不考慮他們的實力的,更何況他們還表現的這麽忠順的情況下。

  “我會替耿公問問陛下的意見的。”

  “多謝三郎了,我老馮又欠三郎你一個人情了,我馮家對朝廷世代忠心耿耿,願意為朝廷永鎮嶺南,若得世封,定不敢辜負背叛朝廷!”

  馮家此次入長安, 一是表忠心,二也是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的。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想維持過去二百年數朝以來的實際割據地位,當然也願意做出一些妥協退讓,但大方面肯定還是不想放棄的。

  秦琅很了解他們的底細,當然朝廷現在也確實把主要精力和目光都放在了北方的, 就算滅了突厥, 下一步也可能是吐谷渾和西域,再其次也會是遼東高句麗, 只要嶺南和雲貴的這些土酋們不搞事,皇帝也願意暫時維持現狀的。

  所以說,其實朝廷跟馮盎兩邊的打算,並沒有什麽衝突,是有很大的合作基礎的。

  馮盎之前也是這樣判斷的,只是剛來長安,就出了意外,寧長真居然被朝廷搞死了,而秦琅這樣的朝廷重臣,居然要世封到嶺南交州去。

  秦琅只是第一個世封之臣,這樣的世封臣子可能還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所以馮盎現在也有點慌,因此才會如此迫切的主動來搭秦琅的線, 把嫡孫女許給秦琅庶子, 並送上這麽份大禮,就是想為這不明朗的局勢找一個保障。

  “耿公,你也不必太過於擔憂,忠誠總會得到賞賜的。你的忠誠,朝廷也是看在眼裡的,之前你帶頭歸附朝廷,後來又出兵為朝廷討平寧氏叛亂,這些都是功績。”

  “馮家在嶺南二百多年了,久鎮嶺南邊疆,守邊是有大功的。別的我現在還不敢說,可世封刺史名單裡,馮家絕對能有名字。甚至,馮家現在的地盤,肯定也還是要交由你們來負責為朝廷治理的,當然,朝廷現在擬行世封之製,所以到時可能也會在馮公的地盤上,劃出那麽一兩塊地來做為其它世封功臣的封地,這也是有可能的,馮公你要有些心理準備。”

  馮盎聽到秦琅這麽推心置腹的話,反倒是松了口氣。

  中原真龍天子越強,嶺南的土皇帝們就越得慫,肯定得吐出些利益,這是必然的。

  就看能保留多少。

  如果真按秦琅說的這樣發展,馮盎倒還是能接受的,馮家在嶺南二百年了,披荊斬棘的打下這份家業也是十分艱難的,他並不願意在他手裡葬送。

  送走了馮盎父子,秦琅更衣,騎馬入宮。

  主動向皇帝匯報了馮家父子的動向,連那份禮單也呈給了皇帝過目。

  “倒是委屈你了,秦俊也是你的長子,雖是庶長,可為了朝廷,卻隻好答應馮盎提親,訂了一個南蠻女做未婚妻。馮家給的這賠門財,也是應當,你就收下吧。”

  秦家現在冉冉升起,正是需要好名聲的時候,這種時候最需要的是跟名門聯姻,現在卻跟嶺南俚帥馮家聯姻,這無疑於家聲不好,會被那些五姓七宗們恥笑,在李世民看來,這是秦琅為朝廷為他做的犧牲。

  “馮盎也想要世封,你怎麽看?”皇帝把那張禮單折起,交還秦琅。

  “臣以為可以給馮盎這樣的嶺南、交趾以及黔中、雲南等地的蠻夷酋帥們一個世封,畢竟他們本就實際據地稱雄,朝廷也只是羈縻安撫而已。借此世封之機,可給這些豪帥們每家一個世封州刺史之位,其余的州,也可依然讓他們自家兄弟兒子們擔任,但不給世封,為以後留有余地。”

  在秦琅看來,給這些事實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們世封刺史之職,其實就相當於是一種變向的雙方認證體系而已。

  朝廷首先需要保證的是這些邊疆蠻荒之地繼續留在中原王朝的體系之中,讓他們成為朝廷的州縣,至於是羈縻還是世封,這些其實都只是個名字不同,並不影響實質上的統治事實。

  馮盎雖是漢人,其實朝廷也一直是將他視為蠻夷俚帥的,畢竟他治下統治的主體其實還是蠻夷們。

  只是他們勢力的上層人物是以早年南下漢人為主而已,這就跟吐谷渾的可汗是鮮卑慕容氏,但吐谷渾的主體卻是羌人和氐人。慕容氏當年是從遼東一路西遷到了青海,後來把當地混亂的羌氐諸部打服,然後稱可汗的。

  故此,在朝廷眼裡,管你是馮盎還是寧長真又或是陳樹龍,這些人統統被稱為嶺南俚帥,都歸類於蠻夷首領,這跟雲南昆明的爨(cuan)氏蠻一樣性質的。

  比如雲南東部,就分成了東爨與西爨兩部,東爨又稱為東烏蠻,具體又有暴蠻、盧鹿等諸部落。

  而西爨又稱為白蠻。

  烏蠻和白蠻都是拜鬼習俗,主體據說就是漢晉時的叟人,也是後世彝人的先民。

  烏蠻相對落後野蠻一些,白蠻則被稱為熟蠻,與漢人接觸多,相對開放一點。

  在雲南的大理洱海一帶,也有諸多部落聚居,同樣也分為生蠻和熟蠻,這些部落最大的為六詔。

  其中的南詔後來得唐朝扶持統一其它諸部,最終成為雲南最大的勢力,甚至後來反唐,跟唐打了上百年的戰爭。

  總的來說,此時的唐人,習慣把川西一帶的蠻夷稱為戎,把雲南一帶的稱為蠻,把貴州一帶的稱為夷,把兩廣一帶的稱為俚或僚。

  反正都是蠻夷,只是分屬幾大不同的族群,內部又有無數的部落垌寨,各有大小首領等等。

  許多大部落的首領,只要他們不稱王不立國不叛亂,那麽朝廷就冊封他們官職,讓他們實際統治地方。

  這些人都統稱為朝廷的羈縻州,稱臣納貢卻不繳稅賦,也不入戶籍,完全自治的地方。

  因此朝廷如果給這些羈縻州蠻夷刺史們,授個世封名頭,其實沒半點什麽實際變化。

  他們有沒有世封刺史頭銜,其實都是一樣的世代相襲的,除非是被別的部落首領搶奪攻殺,或是自己內亂。

  授封他們為世封刺史,其實也就跟周天子分封時,把一些偏遠之地的蠻夷頭領們,也授封個爵位是一樣的。

  羈縻刺史跟世封刺史有啥區別?
  真要說區別,其實羈縻刺史權力更大,真正的完全自治,而世封刺史卻權力受到不少限制,比如人口得入戶籍,田畝得入帳,甚至得按大唐律法行事,按製收稅,收的稅還得繳三分之一入國庫。

  世封刺史每年冬得入京朝集拜見天子,而羈縻刺史,往往可能三五年甚至是十年八年才去一次長安,有的可能一輩子都未必去一次長安朝見天子,更不用納稅,送點土產朝貢就行了。

  “陛下,若馮盎等蠻酋真想要世封刺史之名,朝廷還求之不得呢,世封了刺史之後,朝廷不也正好派長史、司馬過去嗎?甚至這些世封刺史的鄉民、侍衛家兵等,也都要嚴格編額限數的。”

  秦琅覺得,那些蠻夷首領未必都願意跟馮盎一樣改世封刺史的。馮盎是個對形勢把握很敏感的人,但其它蠻夷首領們就未必了。

  “跟馮盎說,也不用擔憂這擔心那的,只要他忠心耿耿,朕都會記在心裡。長安也來過了,朕也拜見過了,就早點回返嶺南吧。”

  “你跟馮盎一起回嶺南,帶上東宮旅賁南下替朕巡視嶺南,若是嶺南俚帥談殿之流,還敢繼續不服朝廷教化,砍下他的腦袋送回長安來給朕瞧瞧!”

  馮智戴被皇帝留在長安。

  李世民授馮智戴一個南衙十二衛中檢校右武衛大將軍之職,並且讓秦琅暗示馮盎,若是馮智戴表現好,那麽皇帝到時候可以考慮選一位縣主賜婚給智戴。

  這其實也是告訴馮盎,馮家這位年輕一代的俊傑,短時間是不可能回嶺南了,甚至可能得等馮盎死了,才會放馮智戴回嶺南繼承家業。

  “你這趟南下,可以順便去瞧瞧朕劃給你的那塊武安州封地。”

  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揚州刺史長孫順德,廣州大都督府長史、廣州刺史高士廉,安南大都護法長史、交州刺史李大亮,這次也將一同出京南下赴任。

  “給你半年時間,代天南巡。”皇帝拍了拍女婿的手,“北伐在即,六路大軍都在磨刀霍霍,朕不希望這個時候嶺南還生亂子。若是誰敢不聽話,那麽等朕滅了頡利,便要收過頭來狠狠收拾這些家夥。”

  “承乾昨天過來求朕,說想跟你去嶺南,亂彈琴,嶺南那地方,瘴癘橫行,承乾這麽年輕豈可輕易涉險?”

  “陛下,這絕非臣的主意啊,事實上臣對此一無所知,臣也堅決反對太子隨臣南下的。”

  李世民歎了聲氣,“承乾自從跟你一起讀書後,可是越來越膽大了些,可終究只是十一歲的孩子。”

  “臣明白,臣回頭就去勸說殿下,讓他安心在京讀書、學習政務,習練武藝。”

  “嗯,關於世封之事,現在朝中阻力很大,朕希望你這次南巡,可以考慮一下順便派人去封地經營一下,若是你這首封之地進行順利,也能成為個榜樣。”

  皇帝對世封刺史一事,依然還是念念不忘。

  “臣明白,遵令!”

   兄弟們有推薦票的來幾張!謝謝!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