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 凱旋
邏些城破,吐蕃國滅,藏南之地已為大唐所有。
李恪下旨,於吐蕃舊地置藏南都護府,以原涼州都督裴行儉為第一任藏南都護,持同中書門下三品職之官, 領軍三萬,駐守藏南,執掌藏南軍政要務。
在定下離去後的藏南首官後,李恪又下令收藏南各地兵甲刀劍入邏些,使地方無反叛之資,從裴行儉之意,於藏南幾大重鎮駐兵,拒守藏南。
在布置完一切後, 李恪才下令壓著吐蕃讚普一族凱旋回師, 回到他已經闊別大半載的長安。
唐人尚武,尤其是關中人更是如此,每每有大戰,朝中武將凱旋回京,長安內外都是一片熱鬧,圍觀的人遍布天街兩側。
李恪是唐皇,是他們的皇帝,李恪禦駕親征,大勝還朝,這是舉國歡騰之事,熱鬧起來的就不止是一個長安了。
李恪自邏些還朝,過西都、經秦州等地,回到長安,這一路之上,凡是過路的州縣百姓,無一不是夾道相依, 歡呼雀躍,熱鬧非常,而這種熱鬧在李恪回到長安的時候,更是被推上了頂峰。
龍朔五年秋,長安城,明德門外。
李恪凱旋回京的消息早在三日前就已經傳遍了整個長安城,當李恪大軍出現在長安城外的時候,明德門內外,寬闊的天街之上,早就裡裡外外地擠上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想要一睹他們大勝凱旋的大唐皇帝的風采。
“今日的天街怎的如此熱鬧,怕不是半數的長安百姓放下活計都來了吧。”李恪策馬行於天街的正中,看著天街兩側圍觀的人群,有些驚訝地對身邊的王玄策道。
李恪少年行伍,這樣不是他第一次凱旋回京了,此番回京,他知道城中必定會有許多百姓前來相迎,但沒想到竟然會有這麽多的人,寬敞的天街之上擠滿了人,一直塞到了兩側街鋪之上,長安百姓對此事的熱情已然出乎了他的意料,這才有此一言。
王玄策笑著回道:“眼下不是農時,陛下凱旋還京,自然人人都想來一睹陛下的風采。”
李恪聞言,也笑道:“眼下不是農時,朕凱旋還京,倒是給閑暇無事的百姓打了悶子。”
王玄策聞言,道:“百姓興致如此熱烈高漲,倒也不盡是因為無事閑暇,陛下西征大捷,我大唐百姓皆為陛下、為大唐欣喜,如此慶賀自然在情理當中。”
因為為保百姓,少年為質的事情,所以李恪一直在長安乃至整個關中的威望都極高,迎接李恪凱旋的人多也在情理之中。但李恪還是李恪,大捷也是大捷,此次迎接的人可比之前李恪滅了薛延陀那次要多的多,只怕其中最大的緣故就是李恪的身份了吧。
李恪點了點頭,道:“你所言倒也在理,只是朕不曾想到,今日來迎朕的人會這般多,在朕的印象中,這恐怕是此前還不曾有過的。”
王玄策道:“陛下登基才五載,但陛下的武功,開我大唐立國以來未有之盛,較之先朝歷代君王,縱是秦皇漢武,亦有過之,百姓盛情迎候,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王玄策的話有些恭維李恪的意思,但也並非虛妄之言。
李恪少年行伍,掌兵二十余載,在他的手中先後滅了薛延陀、高句麗,現在又擊破吐蕃,佔據了古所未得的藏南之地,如此武功,縱說一句前無古人也不為過。
而且最可怕的是現在不過才是龍朔五年,這只是李恪登基的第六載,盛年登基的李恪自己也不過才三十出頭,正當最好的年紀。如此功績,若是放在前朝歷代,只怕是想都難想的,可李恪卻做到了。
如果是別人,面對眼前的這番盛景,難免志得意滿,多幾分狂妄,但聽著王玄策的話,李恪看著眼前熱熱鬧鬧的人群,卻沒有太多的這種感覺,甚至一瞬間,李恪的心裡還多了一次寂寥,因為他想起了一個人。
不管是以高句麗為首的三韓,還是雄踞高原的吐蕃,都不是易於的,如果是百戰才有天下,打地筋疲力盡、國力不盛的開國一朝,縱是再窮兵黷武,也不可能會有如此武功。
李恪之所以能在登基後短短五載就做到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人在他之前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根基,看著這熱鬧的一幕,李恪不禁想起了那個為他打下根基的人,他的父皇李世民。
與眼前人聲鼎沸的熱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恪的心裡突然一陣清寡,轉頭對王玄策道:“如果父皇看見如此場景,想必也會為朕欣喜吧。”
王玄策沒想到李恪會突然這麽一問,但他只是稍稍一頓,也知道李恪現在的感受和心思了,王玄策是李恪的臣子,更是伴隨李恪多年的摯友,自然能懂得並照顧到李恪的感受。
王玄策問道:“陛下和先皇父子親深,陛下突然這麽說,可是思念先皇了?”
李恪的眼神一時間有些空洞,仿佛在思索著什麽,過了片刻後,才回道:“平定高原,爭雄西域,此是朕所願,亦是父皇生前所望,今日朕攜大勝還京,也算是對父皇的一個交代。”
王玄策道:“先皇傳江山於陛下,便是對陛下的信任,陛下今日所為,若是先皇得知,必定萬分欣慰。”
李恪有些無奈地感歎道:“只可惜父皇已去,未能得見這一幕,未能得見今日之大唐。”
王玄策道:“陛下若是願以今日之事告慰先皇,可在回宮後下旨,著祭祀太廟,如此可解陛下思父之情。”
大唐先皇的靈位都供奉於太廟之中。每逢朝中盛事,也會有往太廟祭祀的先例,所以王玄策也才會有此一說。
但王玄策的話入耳,李恪的心中卻多了一個念頭,太廟祭祀,未免老套陳舊了些,如何能顯他繼聖明先皇之位,繼往開來,開創盛世之績。
李恪看著王玄策,突然問道:“朕欲以父皇並朕之名,於泰山封禪,以今日之盛,名於天下,播於四海,傳我父子仁德功績,你以為如何?”
王玄策聞言,一下子有些愣住了,泰山封禪,可以說是彰顯帝王功績最高的禮儀,非有大功之君不敢為之,歷古以來,能在泰山封禪的君王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王玄策一時間覺著有些意外,只是回道:“以陛下和先皇的功績,此事當可一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