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得隴望蜀
楊侗駐軍灞上,與李靖駐扎的阿城,對長安形成東西夾擊。軍營之中異常熱鬧,人來人往、吆喝不斷。
灞上軍營除了十萬主力,還有四萬五千多名唐軍降卒,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降兵全部被打散分隊, 旅帥以上軍營都是從驍果軍中提拔,隊伍就在軍營外的平地上進行最基本的列隊訓練,這些人雖是精銳,但必須從零開始,以適應隋軍的戰法。
牛進達和尉遲恭各率一部,他們二人也算是媳婦熬成婆了,他們之前統帥的驍果軍交給薛萬徹掌管, 謝映登為副將。這也算是資歷上一種的積累, 凡是從驍果軍出去的主將,都是茂守一方的主將,比如以前的秦瓊、裴行儼、蘇定方、薛萬均都驍果軍呆過一段時間,如今,牛進達、尉遲恭也出去了,而薛萬徹、謝映登進入驍果軍,意味他們三人是楊侗重點培養的將軍,前程一片大好,這令百毒俱全的程咬金羨慕之極。
這也不賴楊侗不給程咬金機會,實在是他自己不爭氣!
休閑時程咬金怎樣玩,楊侗不管,但是在軍營,就要有軍人的模樣,驍果軍是隋軍的靈魂,絕對不能引入這一顆老鼠屎。如果程咬金改不了那一系列壞毛病, 那他這輩子永遠都不會擁有掌管一軍的機會。雖說程咬金是演義中的福將, 但福將建功太有偶然性了, 人, 不可能永遠那麽幸運, 把數萬條人命交給一個沒有絲毫軍事素養的人,那不是英明,而是對將士們的不負責,也是對大隋的不負責。不如也不是沒給他機會,比方說,帶一夥士兵去收復一些縣城還是可以的。
中軍,位於群帳正中,此時的大帳內,楊侗正站在一幅地圖前,和記室參軍杜如晦,研究著雍州和巴蜀的地形地貌。
李唐在關中的主要勢力基本上已經清除乾淨,楊侗和李靖的軍隊對長安形成了合圍之勢,是人都知道長安一戰可下,興趣不大。
如今李唐主力已廢,他感興趣的是一些便以攻伐巴蜀、便以守禦關中的戰略要地,這些地方必須趁李唐虛弱之時掌控在手。
而漢中無疑是必要掌控之所。
漢中是秦蜀之咽喉,是關中、巴蜀共享的天然門戶和緩衝地帶,因而也是南北政權重要的銜接地帶,漢中的得失,對南北分合的影響極大。
得漢中,則南北一體;失漢中,則南北對峙。通常來說,當漢中被南方政權所控制時,雙方往往以秦嶺做攻防天險;當漢中為北方政權所控制時,南方政權只能憑巴山防禦。
早在商代時期,漢中屬褒國及以古蜀國,殷卜辭中有‘伐缶(褒)與蜀’的記載。在當時,漢中既是蜀國的北方軍事重鎮,也是殷商向西南擴張的戰略前沿地帶,兩國在此發生了多次戰爭。
到了東周前期,褒國亡於庸,漢中地歸庸國。周匡王時,秦、楚、巴聯合滅庸,於是漢中北部地區屬秦國,南部歸巴國。在滅國之前,褒國向周幽王貢獻了美女褒姒,從而衍生了“烽火戲諸侯”的史話。
隨後,秦國與巴蜀在漢中也多次發生衝突和拉鋸戰。
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南北雙方為了連通關中與巴蜀,分別在跨越秦嶺、巴山的山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成為南北通行的通道。
它們是戰略天險,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代十分重視,前仆後繼,頻繁修繕。
至今,漢中猶存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故道(陳倉道)等以及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石門等,堪比鬼斧神工,成為古棧道之鄉。
秦末,群雄紛起。後來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劉邦在漢中韜光養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擊關中,攻滅項羽,最後統一天下。
從而也就有了“得漢中者得天下”之說。
東漢時,漢中郡治由西城遷至南鄭,從而,漢中郡治遷入本地,終於名副其實。
東漢末年,張魯據守漢中,以五鬥米道為治,創建了歷史上少有的“****”政權。曹操為了獲此戰略地帶,趁劉備在巴蜀立足未穩,便先下手為強,親率大軍征服了張魯及漢中。
劉備得知後,“蜀中一日數十警,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車騎將軍黃權當時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蜀郡太守楊洪對諸葛亮言:‘漢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機,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後來劉備舉一國之力佔奪了漢中,為了保住這個戰略要地,把丞相、大司馬、大將軍都安放在了漢中。三國鼎立期間,漢中是魏蜀兩國的主戰場,這也反映出了漢中的戰略地位。
南北朝時期,宇文泰乘梁之弊,遣達奚武入南鄭,奪南朝漢中之地;後來趁蕭紀內亂,遣尉遲迥入川,奪南朝益州之地。這一系列的布局,使西魏(北周)成為當時最具統一實力的政權。
漢中東由漢水連貫荊州,可聯通長江流域。向西,隴西地勢高於關中、巴蜀,下攻這二地較易。於是有“得隴望蜀”之說。
從地緣戰略意義上說,漢中地理特殊,易守難攻,一時的得失,會對局勢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且當地農耕資源豐富,大軍可以自給自足,利於固守。
當然,事物的利和弊是相對的、矛盾統一的。漢中南北有秦嶺、巴山這兩個巨大屏障,成為一統天下的障礙,但自身發展空間受限,難以達到大開大合、長驅直入之效應。這也決定了漢中回旋余地有限,容納體量狹小。
但作為南北對峙的戰略緩衝之地,漢中不管是對剛得關中的楊侗來講,還是即將南下的李淵來說,都是必不可失的一大重地。以後,不管是楊侗南下還是李淵北上,這都將是重要的爭奪地。
“有了漢中,雍州才是一個攻防兼備的雍州。有了漢中,李淵依舊被我軍壓製。漢中包含漢川、順政二郡,郡守分別是竇軌、蕭銳。漢川郡守竇軌是竇氏子弟,蘇定方將軍即可攻伐;順政郡守蕭銳是蕭瑀長子,可令薛萬均將軍從河池攻入。”
大帳之中,杜如晦見楊侗盯到地圖上的漢中,立即建議了起來:“如今李唐兵力大失,人人自危,正是攻取漢中的天賜良機,臣以為漢中不僅要迅速取下,還要派智勇雙全的將領坐鎮。”
“我看蘇定方比較合適。”楊侗笑道。
“殿下英明!”
“讓蘇定方和薛萬均他們打下順政、漢川再說吧。”
“喏!”
“對了,從鄴城來的官員到哪了?”包括即將攻打的漢中二郡,隋朝這一次入手的地盤有十七個郡、一百零四縣,大大小小官員需要幾千號人。
若非楊侗一直搞科舉養士,根本沒有官員可用。而這也是歷代王朝所面臨二難選擇。
在紙質書籍泛濫之前的時代,藏書量是衡量世家大族實力的一個標準,世家大族的子弟有世代流傳下來的萬卷書閱讀,優越的生活條件,也能讓他們衣食無憂的學習;而寒士買不昂貴的紙張,更買不起天價一般的書籍,在學習的同時還要養家糊口,為生活奔波,這樣的學習條件,寒士的學識水平又如何比得上士族?
面對這種情況,歷朝歷代的皇帝固然想提拔寒士,但他們才識不如世家子弟,再加上選官制度被世家大族把持,所以,能夠入仕的寒士幾乎都是少得可憐的妖孽人才,可是妖孽級天才又有幾個?
到了開科取士的隋朝,由於寒士的學習條件不如世家子弟,才學自然也會受到影響,當大家一起考試的時候,脫穎而出的往往是世家子弟。
而世家大族都有培養子弟的族學、私學,就如同是培養官員的學校一樣,是郡縣人才的生產基地,十個中少說四五個能成為實乾的官吏,但是他們對國家的忠誠力度遠不如對自己家族的忠誠。這點是皇帝們萬萬不能接受的,可天下需要官員去治理,所以歷代皇帝只能飲鴆止渴式的使用世家大族的子弟,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組建一個個政治利益網絡,走鋼繩式的對各大利益集團玩平衡,有能力的君王還能勉強玩得四平八穩,若是遇到昏庸之主,那官場之中,絕對會是一家獨大的局面,意味著王朝對官場漸漸的失去了控制,到了這一步,王朝就會在內鬥之中開始走下坡路了。
而物美價廉的紙書的大量普及,以及義務教育的盛行,使寒門子弟和普通老百姓人人可以學習,擁有了世家大族一樣的學習條件,憑著龐大的人口基數,還怕沒人可用?只要在人才方面,擺脫了對世家大族的依賴,以楊侗如今的各種政策,世家大族想要把持官場很難,只要堅持不用世家子弟二十年,那之後,天下文人就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到時候,也就可以對世家子弟解禁了。
“殿下,官員們已經到了河東郡,明天即可入關。”杜如晦說道。
“嗯!讓他們加快速度。”地方不能無官,官員到位越早越好,這是其一。
其二、也是最關鍵之處。
楊侗要從關中遷出五百萬人口,一部分安置到水源充足的河湟地區,那裡經過薛舉的禍害,都沒什麽人了,但卻是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的宜居之處;一部分安置到五原、榆林、雕陰所在的肥沃的河套平原;一部分安置到人口空虛的靈武郡,那是雍州除了河套平原外,另一處肥沃之地,也就是後世的寧夏平原,靈武河渠眾多、水源充沛,早在西漢便開始大規模開發這一帶,黃河靈武郡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先民的辛勤勞動使靈武郡成為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但是自南北朝以來,靈武一帶時常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破壞,百姓不是死就是被俘走,人口嚴重不足,把人口遷到這裡,一是合理利用當地的天然優勢,二是減輕關中的人口壓力。
關中只有馮翊、京兆、北地、扶風四郡,但是自東漢始,關中人口膨脹嚴重,關中生產的糧食無法滿足日常需要。且由於過度開發,關中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氣溫下降、降水集中,旱澇災害頻發,隋開皇十四年,關中饑荒,隋文帝帶著文武百官和百姓逃難到洛陽就食,成為有名的“逐食天子”。
如今的關中人口眾多,糧食不足,致使京城糧價始終高居不下,漕運受到三門峽的影響,造成糧船無法直運長安,必須經陸路繞開黃河天險,再組織船運,如此一來,增加了運輸成本和時間。
既然關中糧食無法自給、南糧成本高,人口多又使破壞慘遭環境,楊侗索性把大量世家大族奴仆遷出關中,讓他們到更適合的地方去安家生存,反正他們手中沒有田地,像是無根的飄萍一樣,安排到哪都沒意見,只要在遷移途中管理好,就不會出問題。
至於關中,楊侗只打算保留兩百多萬人口,以使關中平原在休耕中得到恢復。平原地帶可以繼續耕種,但他絕對不允許百姓往山上要田。因為現在的黃土高原環境優美、植被茂盛,他不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黃土高原變成千溝萬壑、地形破碎、起伏不平、水土流失嚴重的樣子。
接下來的重心是修建貫穿雍州南北的兩三條官道,之後,再讓突厥奴隸到黃河邊去修築堤防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旱壩,這是一個穿越人士的歷史性任務。
突厥人的死活?再說吧。
死光了,大不了去吐谷渾、吐蕃抓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