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晚唐》第663章 待價而沽
  (s)

  為了獲得皇帝的同意,楊複恭繼續說道:“陛下已決心一戰,平定河北。樞密院以為,若調動各鎮兵馬平叛,一千五百萬軍費的開銷是決然不夠的,就算調動諸軍參戰,但若期以速戰速決,期待以一年之內取勝,只怕難以達成。臣以為,朝廷至少要有準備打兩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準備。而且朝廷除對河北外,對流竄的草賊也不可不防。荊南、河南、山南東道、山南西道諸道兵馬都不能調動北上,必須加強防備草賊西進。”

  “此外,河東、關中諸鎮兵馬亦不能離鎮,需保持戒備,以防有不測之變,保持京畿之地安全。”

  楊複恭先是把這些困難都指出來後,以提高自己的策略的可行姓。

  “若是調蕃兵入河北平叛,黨項、吐谷渾、安慶、薩葛、契必五部可用之兵能有三萬。另外如果再征召沙陀、韃靼、奚、回鶻四族蕃兵,還可以在年內募集至少五到八萬蕃兵步騎。光是九部蕃兵,就能得兵十萬眾。而且這些蕃兵只要答應以河北取得之財帛酬謝,連糧草供給賞賜都可以免除。”

  九部十萬蕃兵,這絕對是一股不容小視的戰力。

  讓蕃兵去對付河北叛軍,朝廷還不需要支付糧草,這是多好的事情。朝廷需要付出的,只是給這些胡族首領加封一些官職爵位,允許這些蕃兵在河北取得戰利品,說白點就是容許他們劫掠城池百姓。不過河北之地既然是叛軍的地盤,這也就並不是問題。

  朝廷的兵馬保持不動,既可保留實力,又可以做為第二道防線。同時,還能監視叛軍和蕃兵。

  當然,在楊複恭的計劃當中,也不能完全指望這些蕃軍。

  在樞密的整個詳細計劃之中,整個河北戰場,絕對的主力位置依然是留給了李璟的鎮[***]。

  而為了製約李璟,朝廷將在河東組建西面行營,由鄭從讜任西面行營都統,李璟的老師於琄和辛讜任副都統,由他們來節製指揮九部十萬蕃騎,並將調河東、振武、大同三鎮的兩萬唐軍參戰。

  而在南面,由崔安潛和張自勉、杜慆坐鎮東都洛陽,他們負責防禦,而不進攻。南面行營由崔安潛任都統,張自勉和杜慆任副都統。

  另外在東面,也要組建一個東面行營,將以義昌軍節度使鄭漢卿為東面行營都統,以義昌軍為主,並調集天平軍、義成軍、泰寧軍三鎮各守本鎮,防止叛軍南侵。

  最後,北面還將組建一個北面行營,將由李璟的老師,淄青節度使崔芸卿擔任行營都統。

  至於李璟,楊複恭提議,給李璟加一個河北四面行營都統,做為各路都統的都統。

  整個計劃,表面上是以李璟為河北平叛的總指揮,但實際上卻是以九部蕃騎為平叛主力。這個計劃,不管李璟肯不肯出兵平叛,朝廷依然能夠平定叛亂,卻不用調動太多兵馬。

  除了鄭從讜西面行營的兩萬唐軍,朝廷其它幾路兵馬,就只有調往洛陽和山南要道上的兩路兵馬,全加一起,不超過五萬人。剩下的各鎮,都是堅守本鎮,並不需要朝廷供軍。

  如此一來,樞密院的計劃,兵力上不比原先的少,但需要供應的卻少了三分之二。

  朝廷供應五萬兵馬的糧草,卻擁有二十到三十萬的平叛軍隊。

  河北四鎮,雖然盧龍鎮接連動蕩,但兵馬也有不少。兼之成德與魏博這兩大鎮,四鎮加起來,馬步全一起至少二十萬人。精銳之兵也不下於十萬。而且四鎮都在招兵買馬,短時間內,還能武裝起十萬之兵。

  河北民風彪悍,這些青壯裝備起來,也是一股不可小視的戰力。

  在計算朝廷這邊軍力的時候,樞密院因為搞不清李璟的態度,因此最後沒敢真拿鎮[***]做為主力,反而把九部蕃兵做為主力。朝廷各鎮按兵不動,也是出於對李璟可能此時叛亂的而做出的對應之策。

  河北叛亂已經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可是朝廷到現在都還沒有拿出一個具體的平叛方案來。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李璟態度曖昧。

  早在長安收到河北叛亂的消息之後,天子李儇便與政事堂延英議事,隨後便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遼東,向李璟宣旨,令李璟率鎮[***]入關攻打河北叛軍。

  結果,李璟對使者回復說他已經向朝廷交出了鎮[***]兵權,因此他無權調動鎮[***]。

  使者帶著這個結果又一路趕回長安,聽到李璟的這個回答,舉朝嘩然。

  李儇一直認為李璟應當是忠於朝廷忠於他的,可現在李璟的態度卻是這麽的曖昧,明顯有觀望的打算。

  這個結果,可以說讓朝中君臣都挨了重重的一棒。雖然李璟沒有跟著叛亂,但這已經是個十分不好的信號。李璟現在的態度已經並不想入關,反而是想要觀望。接下來,李璟要麽便擁兵不發,坐地觀望,這還是好的情況。最壞的情況,李璟很有可能會與河北四鎮叛軍勾結,如當年李希烈一樣的叛亂。

  對此,雖然李儇心中極為憤怒,感覺李璟對他背叛。可卻對此無能奈何,李璟手握重兵,呆在遙遠的遼東,朝廷現在跟他隔著一個叛亂的河北,根本對他們沒有半點辦法。

  而且眼下這個時候,朝廷也根本不敢做出什麽激烈的舉動,以免刺激到李璟。若是李璟本來還只是觀望,卻因為朝廷的舉動而使得他也叛亂了,那朝廷可就真是陷入噩夢之中了。

  現在樞密院的平叛計劃,也不敢用李璟的鎮[***]做為平叛主力了。

  不過,這個時候也不敢把李璟拋下。

  原本朝廷對李璟和鎮[***]還並不太擔憂,覺得李璟在登州不過五年,根基不深。

  可是現在,當河北一反,朝廷第一次發現他們是這麽的需要李璟,需要李璟的錢,需要李璟的兵。也第一次發現,李璟原來擁有了如此大的勢力,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當李璟不再對朝廷上供,不再聽從朝廷調遣後,滿朝君臣茫然發現,他們根本連個製裁李璟的手段都沒有。

  特別是當李璟現在這個曖昧不清的態度時,朝廷更加的感歎,李璟現在完全是摸不得,打不得了。根據張泰和後來前往遼東的使者帶來的消息,雖然朝廷先前下旨解了李璟的兵權,又提拔李璟的部下,拆分鎮[***],升任五鎮節帥。

  可實際上,李璟依然控制著這支軍隊和這十六州的地盤,而且,不但李振等人對李璟忠心耿耿,就是李璟的老師崔芸卿,也依然支持著他。

  李璟不聽調令,朝廷不但拿他沒辦法,甚至連叫斥責的話也不敢說。一旦惹急了李璟,他帶著二十萬兵十六州地盤直接扯旗造反,那才是出大事了。

  給李璟一個四面行營都統之職,名義上的河北戰場最高指揮,這是個很高的榮譽了。

  不過,田令孜、西門思恭和盧攜、豆盧掾、崔沆、於琮、李蔚等人卻都清楚,這個職務完全不夠。

  楊複恭心裡也是清楚的,一個小小的四面行營都統,絕不能讓李璟就此聽從朝廷的號令率兵入關平叛。可他也不敢提太高的職位,這個,只能由天子李儇來提議。

  果然,李儇聽到樞密院提議李璟任四面行營都統之職,無奈搖了搖頭。

  現在李璟需要的不是什麽都統之職,而是需要朝廷把解除他的兵權重新拿回去。要不然,李儇相信,李璟絕不會聽從朝廷的調動,發一兵一卒的。

  李璟這是選了個好機會,待價而沽啊。

  李儇開始有些後悔,不該那麽輕意的去解李璟的兵權。

  但是這個時候,也不可能再把拆分的五鎮再並回去,更不能讓李璟一人再兼五鎮節帥之職。若是這樣,朝廷的臉面何在,只怕崔芸卿、李振等人從此更加堅定和李璟一條心了,以後只怕永遠難以觸動李璟了。

  宰相豆盧掾想了想後出列,“陛下,臣以為將五鎮劃為東北道,然後以李璟為東北道元帥之職,節製原鎮[***]五鎮兵馬。”

  唐朝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等職。天下兵馬大元帥一般都是太子擔任,天下兵馬元帥一般也是由親王擔任。另外所設的如河東副元帥、河北副元帥等副元帥之職,則是授予各道戰區大將,統一指揮。如郭子儀、李光弼等都擔任過副元帥之職。這些元帥之職,一般都是戰時臨時設置,一旦戰事結束,職務也就撤消。

  道本是自北魏就有行政規劃,在州之上。唐初本有十道,後來有十五道。不過到了如今,各藩鎮也都稱一道,全國道的制度已經混亂,天下有四五十道。現在豆盧掾的意思是把原來鎮[***]的地盤設為一個新的道,建東北道,然後以李璟為一道元帥。這樣,便能節製李璟原來的兵馬,朝廷既不用撤消原來的旨意。而且因為元帥是臨時差遣,等戰事平定後,朝廷還可以收回。

  李儇坐在禦座上皺眉想了想,雖然他現在對李璟相當憤怒怨恨,可也知道如今李璟的重要姓。最後,還是咬了咬牙,沉聲道:“立即擬詔,以淄青、遼西、登萊、恆清、建安五鎮為東北道,特加封李璟為東北道元帥,節製五鎮兵馬。”想了想後,又道:“另外加李璟河北道兵馬元帥,兼河北四面行營兵馬都統,指揮各軍平定河北叛亂。”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