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0章 索額圖使俄(三)
1696年六月,索額圖又一次得到了沙皇彼得一世的接見。
其實,按照原先的計劃,去年(1695年)開春後索額圖就該離開了。但沙皇強留了他,原因是當時他的兄弟伊凡五世已經病入膏肓,行將故去,屆時彼得將舉辦一場盛大的儀式,以慶祝他成為“至高無上的唯一”——之前伊凡五世為第一沙皇,彼得一世為第二沙皇,名義上二者共同執政。
索額圖沒有辦法,只能留下來。在遣兩位使者跟隨東去的俄羅斯僧侶返回北京知會情況後,索額圖心安理得地在莫斯科住了下來。期間,他遊歷了附近的名山大川,考察了附近一些府縣的情況,同時也和莫斯科的其他外國使節聊了聊,這眼界和見識是蹭蹭地往上漲。
彼得沙皇對索額圖使團一行人也很重視。不但多次邀請他參加宮廷舉辦的宴會、舞會,同時還帶著他一起去皇莊打獵,檢閱軍隊,讓索額圖感激莫名。
時間很快到了今年春天,生命力出乎意料頑強的伊凡五世終於撐不住了,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溘然長逝。彼得一世在“悲傷”地辦完兄長的葬禮後,召集諸位大臣、駐莫斯科外國使節及一些合作多年的外國大商人,在郊外的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皇莊舉辦了盛大的慶祝儀式。在這場據說花費了二十萬盧布的盛大慶典中,彼得一世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唯一”,至高無上的主宰。索額圖作為嘉賓自然也出席了這場慶典,不過對此卻沒有什麽太好的評價。畢竟在他看來,兩個沙皇共同執政的事情實在太荒唐了,哪怕伊凡五世是低能兒,實際權力盡數落在彼得手中,但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樣的情況太容易給野心家機會了,俄羅斯果然是蠻夷!
在莫斯科渡過了整個春天后,索額圖向彼得一世辭行,打算返回北京。說實話,此番出行他並沒有全部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沙皇彼得一世並不打算在黑龍江一帶策應大清的攻勢,這讓肩負使命的索額圖大為失望。他曾經據理力爭,也曾經許下了厚利,但都被俄羅斯人拒絕了。他看得出來,彼得沙皇並不是不動心,事實上他對於大清許下的貿易厚利,以及黑龍江中下遊的土地有些興趣,但在綜合權衡之後,他還是堅決地拒絕了這個看似誘人但有可能讓俄羅斯帝國吃大虧的建議。
與此相比,沙皇對於共同打擊準噶爾蒙古勢力倒十分感興趣。準噶爾蒙古人口雖然不多,但土地極為廣闊,幾有數百萬平方公裡之多。如果算上名義上的仆從國哈薩克汗國(這個仆從也是屢降屢叛,屢敗屢戰……)等地的話,領土面積還要更大,與中亞、西亞、北亞多個勢力接壤。他們不但在這片土地上與俄羅斯帝國形成直接競爭,很多時候更是直接突入俄羅斯境內,襲擊其村莊,抄掠其人民,讓俄羅斯人極為惱火。如今索額圖提出雙方共同夾擊準噶爾汗國,其實正中俄羅斯下懷,因此雙方很快就在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並簽署了相關密約。
兩個主要任務隻完成了一個,這對索額圖來說無疑是不合格的。但這又有什麽辦法呢?俄羅斯的情況索額圖現在也略知一二了,尤其是在花錢收買了一些消息後,索額圖已經明白這個國家目前已經把目光轉向了西面,打算在這個方向用兵。他們去年甚至一度打算向南用兵,彼得沙皇在部將的攛掇下,意欲率領4.6萬名經過整訓的新軍南下攻打亞速城,但因為聽說頓河入海口附近有東岸海軍的艦只在活動而作罷——彼得現在已經明白了,要想拿下亞速要塞,不斷絕其海上外援通道是肯定不行的,雖然俄羅斯帝國已經在坦波夫建設了一支內河艦隊,但是否能夠打贏奧斯曼和東岸海軍,誰都沒有信心,因此最後只能作罷。
現在俄羅斯只有向西擴張一條路了。向東的話,人煙稀少,對手強大,實在不好搞。考慮到最近一年他們與東岸的關系出現了緩和的跡象,索額圖認為基本沒有可能讓俄羅斯向東了。西邊有人口稠密卻一盤散沙的波蘭,有控制著關鍵出海口的瑞典——索額圖充分了解了這些地方,並讓隨從描摹了多幅歐洲地圖,記錄了許多歐洲君主的譜系,打算帶回北京獻給康熙——俄羅斯有什麽理由為了遠東那些寒冷的凍土與東岸人廝殺呢?
因此,索額圖基本已經放棄這方面的努力了。前陣子他向沙皇此行,彼得他允準了,並且準備派兩千名士兵護送其東歸——這些士兵未來將就地駐扎在中亞——這次又突然召見索額圖,大概是想回賜他們禮物了吧。
索額圖在俄國衛兵的護送下匆匆來到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皇莊,見到了身穿炮兵上尉軍裝的彼得一世——彼得經常和麾下士兵們一起進行演習,並親自擔任角色——彼得一世離開了演習場,然後在一間會客室內招待了索額圖及其隨從。
“公爵閣下能來到莫斯科並奉上國書,這是博格德汗對朕表示永恆友誼的極好標志,貴我兩國間的和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朕已遣使者快馬前往托博爾斯克、伊爾庫茨克、色楞格斯克,讓當地的軍政長官準備好物資,並好生招待,確保貴使可以安然返回北京。至於內地各城市的招待,請不用擔心,他們無需預先準備。”彼得一世坐在書桌後面,一左一右分別是羅莫達諾夫斯基和緬什科夫兩位軍事重臣,只聽他繼續說道:“與加讚(噶爾丹)的戰爭,俄羅斯會做好準備,也請貴國履行承諾。請稍等一下,我會寫一封國書交由貴使帶回去。”
說完這些,彼得一世讓衛兵拿來筆墨,直接當著索額圖的面寫起了國書:“朕承至尊無雙、無始無終、無從覲見也無法形容的,令人敬畏和難以接近的,凌駕九霄,寓居在高不可攀的天國、統轄全體天神的大智大慧所造的唯一永生的兒子我主耶穌基督的上帝,創造一切有形的和無形的萬物、賦予他們以生命和靈魂,時刻俯察大地、使萬物各得其所、溥施人類以仁慈聖愛的上帝,天堂、人間、地獄皆極敬畏的我們獨一無二的、分則為三位而受黎元歌頌,合則為一體而為眾生膜拜的上帝,以其恩典和眷愛,並憑其權力和旨意授朕以執掌東正教的權柄、君臨大俄羅斯帝國和眾多新歸附的國家,並賴上帝護佑得以永履和樂,與世無極,朕大君主彼得一世·阿歷克謝耶維奇,謹致此函與汗八裡城的統治者、大亞細亞諸國的宗主、全中華帝國神聖的汗、朕的摯友博格德汗……朕已諭令普裡科夫中校率火槍手2000名、哥薩克500騎增援托博爾斯克、托木斯克,並遷移三千戶人家到附近從事耕作,預計明年即可完成準備,屆時望大君主予以協助,共同出兵……去歲,敝國商隊未完成買賣就被迫離開北京,致大批未售出貨物運回西伯利亞,望大君主曉諭臣下,允準俄羅斯商隊在北京自由貿易……通往北京的道路,因缺水及混亂的局勢困難重重,如果俄國商人發現更為便捷的通往北京的道路,萬望允準,不要阻止……朕將遣伊爾庫茨克主升天修道院修士大司祭普拉特科夫前往北京主持神事,請予以協助……”
彼得花了大概半個小時就寫完了國書,很顯然之前就已經有腹稿了。他通篇沒有提到與清國合作夾擊東岸的事情,只是重點談了一起剿滅準噶爾蒙古勢力、多多發展商業、協助神職人員等事情,與之前和索額圖等人談的差不多。
索額圖接過國書後,按照對等禮節,對彼得一世進行了跪拜,然後說道:“感謝大汗。自敝使團抵達之日起直至如今,陛下惠予優渥待遇,多次賜宴,並安排了諸多娛樂,演奏優雅之樂曲,實乃感激涕零。我等前來貴國應辦之事,亦頗有成果,今將滿意啟程。歸去後,我等定將情形陳奏吾皇,吾皇聆此,必將十分欣悅,並視之為陛下始終不渝之友誼。”
說完了一套場面話後,彼得讓官員將一份禮單送到了索額圖手上,這便是臨別回禮了。給康熙的是:金色、銀色毯子各三幅,黑貂皮一張(1300盧布);貂皮四捆(2070盧布);黑色和黑褐色狐皮十八張(730盧布)。給索額圖的禮物是:貂皮七捆(1870盧布);狐皮七張(50盧布);銀鼠皮十四捆(91盧布)。給使團其他成員的禮物是:貂皮十五捆(1989盧布)。以上總計8100盧布,不算多,但也絕對不算少,彼得一世還是講究的。
在送走索額圖一行人後,彼得沒有離開會客室,而是幾位重臣討論起了一些相關的事情。
“中國其實並非人們所想的那樣強大有力。當今的中國皇帝並沒有令所有人都感到滿意,他壓製起本國人民來比羅馬的尼祿還要狠,他已把數千人迫害致死,成千上萬的人慘遭掠奪,以致徹底破產。此外,中國宮廷內雖然人很多,且極盡奢華之能事,但人民卻生活困苦。看起來,中國人民既不強壯,也無智慧,更不勇敢,在中國人的一切活動中都充滿著反覆無常、傲慢、奸詐和膽怯。總之,只要我們的邊界守護良好,則一切可以按照我們的意志行事。他們善於吹噓,哪怕戰場上從未出現超過兩萬人,他們也會說成有十萬、二十萬人。當然我們現在和他們之間的邊界有些疑問了,因為東岸人佔領了阿穆爾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彼得一世站起身,在房間內踱著步子,朝左右說道:“但中國人那邊有極大的商業利益,不得不讓我們傾注心力,謹慎對待。我們現在有一些紡織廠了,可以從中國人那裡進口能夠加工為成品的原料,英國人和荷蘭人很喜歡這些東西。中國的金價比較低,可以在北京多多套購獲利。中國的寶石也非常便宜,可以想辦法多加采購,然後販賣至西歐。現在中國人生產的土布在涅爾琴斯克、雅庫茨克、伊爾庫茨克、葉尼塞斯克等地非常暢銷,使得我國輸出了不少金銀,你們要想想辦法。諸如此類的還有瓷器、煙草,西伯利亞人很喜歡消費這些東西,這不好,要限制進口。啊,對了,茶葉可以多買一些。我知道很多人已經習慣喝中國茶,很難戒掉,那麽就乾脆多買一些,轉售到歐洲,以彌補這部分金銀的消耗。”
彼得在屋內越走越快,似乎在激烈思考著,最後他又說道:“關於我國出口至中國的東西,也不能什麽都賣。皮貨是第一大出口商品,但你們要學學中國人怎樣加工,那樣能賣更多錢。現在中國人無法從通古斯人那裡買到這些東西了,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多多下功夫。西伯利亞有一些生產油性革的工廠,在中國人和蒙古人那裡有很不錯的銷路,這很好,但要繼續加強,目前產量還不夠。大牲口要盡量少賣一些,這一則是可能讓中國人得到好處,增強他們的實力,二則是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國家的牲口價格。我知道在色楞格斯克、涅爾琴斯克等地,還缺乏大量的自願開墾的農夫,大部分前去的都是被迫的移民或刑事犯人,他們的熱情是有限的,通常也很貧窮,如果牲口價格過高的話,影響會很壞。”
“總之,盡量減少金銀的輸出,增加金銀的流入,這是一條基本原則。國家現在並不富裕,從西方引進技術和人才耗費很大,我們不得不精打細算。而且,我還要為戰爭儲備資金,你們明白了嗎?”彼得一世最後又說道。
“明白了,我的陛下。”幾位重臣躬身答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