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從德軍閃擊戰的勝利,見識到現代化機械戰爭能在瞬間翻雲覆雨、決定勝敗的驚人威力,但還沒有其他國家來得及把軍隊的建設、編制、裝備、思想、戰術、訓練調整到適應現代戰爭的模式,如果遇到閃擊進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損失。另外,蘇聯在30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蘇軍傷筋動骨:大批富有經驗的高級將領、軍隊骨乾被處決,替補軍官普遍能力不夠、經驗缺乏,嚴重破壞了蘇軍戰鬥力。在蘇芬戰爭中,蘇聯投入百萬大軍、付出重大犧牲才戰勝國小軍寡的芬蘭,可見大清洗對於蘇軍的打擊之沉重。
3.戰略態勢:
德國在對蘇戰爭前已經組織了針對蘇聯的戰略同盟,包括芬蘭、匈牙利、西班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意大利、土耳其等國,這些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軍隊參與對蘇作戰。從北向南:芬蘭、德國東普魯士、原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領土上部署的軍隊形成對蘇呈月牙形包圍的態勢。多路進攻部隊實力強大、突擊力量集中、均指向蘇聯要害部位:德挪威集團軍進攻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意圖切斷蘇聯在戰時僅有的北方補給港口;
芬蘭卡累利阿集團軍和東南集團軍,配合德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試圖奪回蘇芬戰爭中失去的領土;德北方集團軍群yu經過波羅的海三國,攻佔蘇聯十月革命的聖地:列寧格勒;德zhong yang集團軍群沿著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莫斯科的攻擊軸線前進,目標直指蘇聯心臟;德zhong yang集團軍群向基輔突擊,兼有奪取烏克蘭境內豐富的糧食、石油、煤等戰略資源的任務;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協同德南方集團軍群進入烏克蘭,yu報蘇聯強迫割讓土地的一箭之仇。與德國相反,蘇聯卻在國際上處於極端孤立的境地: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同時也斷絕了與英法等國聯手的希望;進攻芬蘭的後果是蘇聯被驅逐出國際聯盟;與德國瓜分波蘭、逼迫波羅的海三國加入蘇維埃聯盟、發出最後通牒迫使羅馬尼亞交出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等行動更加使蘇聯在世界上聲名狼藉,製造了很多強仇大敵。
另外,蘇軍在西部邊境部署的軍隊過於靠前,缺乏足夠的縱深。一旦防線被德軍迅速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圍。歷史上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軍整軍整師成建制的被包圍殲滅,損失部隊人數竟高達百萬計。
張俊綜合以上因素,德軍確實有足夠的能力殲滅蘇軍絕大多數武裝部隊,佔領北中南三個戰略城市,推進到烏拉爾山脈一線,完成“巴巴羅薩計劃”制定的目標。只要德軍佔領蘇聯的歐洲jing華部分,控制住重要城市、掌握住交通樞紐、開發戰略資源,屆時僅僅需要較小規模的武裝力量,就能夠從容應對蘇聯亞洲部分的反擊。雖然失去歐洲部分的殘存蘇聯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物資缺乏、交通不便,無法集結起足夠的力量向佔領了蘇聯的jing華部分、如虎添翼的德國挑戰。
希特勒認為“巴巴羅薩計劃”所涉及目標之外的蘇聯領土是一片荒蕪的廢地,不值得佔領,並非毫無道理。蘇聯如果到了那個地步,也就和戰敗無異了。因此,德國的確有可能戰勝蘇聯。
由於蘇聯泥濘的雨季和可怕的冬季,也將極大地影響德軍的後勤補給和作戰能力,可能導致其無法在1941年冬季前完成“巴巴羅薩計劃”,致使蘇德戰爭走向長期戰爭。
如果戰爭拖到1942年後,德軍是否仍然有可能戰勝蘇聯呢?回答是:有!歷史的固然德國沒有能夠在1941年速勝,她仍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大批蘇軍被殲滅,大片蘇聯領土被佔領,德軍仍然停留在蘇聯腹地等待下一次進攻。如果德國能夠繼續大量殲滅蘇軍使其大量失血而來不及補充、繼續佔領蘇聯領土使其失去東山再起的依憑、持續奪取蘇聯的資源以戰養戰,還是可以消滅蘇聯戰爭實力、剝奪蘇聯繼續作戰下去的潛力,從而獲得勝利。
當然蘇聯也將獲得了最重要的喘息時間:無數兵役人口加入軍隊、幾十上百個新編師走上前線、大批工廠東遷到烏拉爾山脈已經開工、成百上千件武器裝備走下產線?蘇聯的戰爭實力逐漸擴大,蘇德之間速決戰逐漸演變成兩國綜合實力之間的長期抗衡。
如果蘇聯在戰場上的進一步勝利,勝利的天平終於倒向了蘇聯。德國最終沒能壓製住蘇聯戰爭潛力轉化成戰爭實力,將是導致德國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有許多因素也不容忽視。德國如果失敗,一定是許多原因疊加起來的綜合效應,而絕對不僅僅是一兩個因素片面決定的。
1.同盟國敵手:
德國雖然組織了歐盟,控制了歐洲大陸的絕大部分,成為名副其實的歐陸帝國,但是畢竟造就了太多的敵手。與德國為敵的蘇聯、英國、加拿大、美國、南美非洲亞洲等多國。他們掌握了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口、資源、物資、經濟和技術力量,尤其是具有強大戰爭潛力的美國這個遲早要對德宣戰的國家,在同盟國針對歐盟的勝利天平上增加了一顆決定xing的砝碼:同盟國和歐盟相比,人力具有4倍優勢、鋼鐵具有3倍優勢、石油的優勢更加巨大、強大的敵手也使德國無法集中全力對付蘇聯,即使現在火如荼激戰即將開始,德國在歐洲西線、挪威、北非也維持了相當規模的兵力,防止未來可能的進攻。
德國在蘇聯投入是陸軍總兵力的70%左右,遠遠未能盡到全力。而蘇德戰爭爆發後,最終將形成了全面的反歐盟聯盟。蘇聯不僅會得到了美英為首國家的軍事支援,即使是長期敵對的ri本,蘇聯可以與其簽訂了ri蘇互不侵犯條約,好騰出手來,全力抵抗德軍進攻。
這好比是德國綁起了一隻手,與可以全力以赴、還可以做場間休息的蘇聯作戰,不利之處非常明顯。
2.歐洲國家聯盟:
雖然形成了歐洲國家聯盟,真正要把歐盟的所有力量綜合起來其實很難,後世的歐盟為一個問題吵架幾個月是常事,此時的歐洲國家聯盟又能好到那裡去。
另外就是這些歐洲國家聯盟軍隊的戰鬥力,實在讓人堪憂,對於德國陸軍來說,他們只能是一群來打醬油的人,比如意大利不通知德國,貿然進攻東非、北非、阿爾巴尼亞、希臘,結果意軍不堪一擊,招至慘敗。不僅破壞了原本符合德國期望的巴爾乾和非洲地區的均勢,還使得德國不得不派出部隊挽救丟臉的戰友,間接導致了兵力的分散及“巴巴羅薩計劃”的延遲。
當年希特勒在西班牙內戰時助了佛朗哥一臂之力。但是當希特勒希望佛朗哥回報,實施其制定的“非尼克斯計劃”,佔領直布羅陀海峽掐住英國命脈時,得到的回答卻使他失望,可見西班牙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讓ri本內閣集體下台。不久之後,ri本還以顏se,也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將國策在“北進”和“南進”之間選擇了後者。此時德國與ri本夾擊蘇聯的局勢已經不複存在,張俊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因為張俊一直全力反對與ri本結盟,希特勒也不想在傷自己“小蘿卜頭的心”,也就拒絕了ri本投來的橄欖枝。
3.戰爭指揮:
德軍官兵的作戰素質固然是無與倫比,但德軍高層的指揮卻可以說也是問題重重:希特勒一手建立的德軍最高統帥部(okw)和陸軍總司令部(okh)職責范圍重疊,權限交叉。它們之間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希特勒和德軍高級將領間常常意見不和,互不信任。希特勒獨斷專行,過於集權,不把權力下放,越級指揮。不僅在大的戰略方向上一意孤行,甚至干涉作戰指揮到營連一級,軍隊無法根據戰場情況作出合理處置。德軍司令官自嘲道:“沒有元首的命令,我都不敢把哨兵的崗位從門口移到窗邊。”
歷史上德軍在二戰中重大決策錯誤如下,略舉幾例:莫斯科會戰,德軍敗勢已成後,希特勒堅決不準撤退,直接導致了大批德軍被消滅,大傷元氣。德軍次年起再也沒有發起全面進攻的實力,隻好實行重點進攻;1942年德軍同時進攻伏爾加河和高加索地區,結果力量分散,兩個戰略目標一個都沒達成;斯大林格勒會戰,把整師整團的德軍jing銳野戰部隊投入到城市的絞肉機中,造成大量傷亡;第六集團軍被圍後,不允許撤退,被蘇軍全殲;庫爾斯克會戰的進攻時期先是一拖再拖,變成了強行進攻陣地站而不是閃擊戰;之後又在戰局最關鍵的時候調走南線幾個jing銳黨衛隊裝甲師用於應對盟軍的登陸意大利,致使失去了堡壘戰役獲勝的最後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