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冒險(求訂閱)
坦克生產基地一期工程完成,讓劉韜略微松了口氣。
這意味著80式主戰坦克、80式自行高炮產量的提升。
哪怕一期工程完成以後,80式主戰坦克、80式自行高炮的交付壓力依舊很大,但是哪怕提升一些終歸是好的。
劉韜回了一趟盤山機械廠,大半個月時間,需要他質量檢測的武器裝備很多。
用了一天時間,將這些武器裝備都給檢測完畢。
盤山機械廠的武器彈藥,一部分是海外訂單,一部分是部隊訂單。
很多子彈生產出來,是送入倉庫的。
而倉庫的彈藥則是送到前線,消耗的是以前生產的彈藥。
而槍械,主要是送往天竺山的訓練部隊,以及少量作為前線部隊損耗武器的更換補充。
目前在前線的是40師,在天竺山進行訓練的是37師。
按照現在的情況,部隊在天竺山訓練一個多月,然後在兩山前線戰鬥兩個月,從而讓更多的部隊可以進行輪戰。
劉韜看著新的一批坦克裝備運輸走,目送著它們離開。
這一批坦克裝備主要有三個去處,一個去處是西南兩個軍區,畢竟81式輕型坦克、81式中型坦克都適合高原作戰、山地作戰,在這裡可以更好的發揮戰鬥力;一個去處前往北方,那裡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繼續坦克補強戰鬥力;一個去處則是去金陵軍區,81式輕型坦克、81式水陸兩用坦克都很適合在南方作戰。
他大概每個月交付兩次這些坦克裝備。
至於80式主戰坦克、80式自行高炮,主要是先放在合成旅,然後等到即將交貨的時候,再送往羊城港,或者前往西域省。
80式主戰坦克、80式自行高炮自用版產量比較有限,增加速度比較慢,遠不如出口版那麽高的產量。
當然這個產量,主要是軍方采購少,自家合成旅用的逐步增加即可,現在主要是出口賺小錢錢。
人家定金都給了,他自然要努力完成訂單,及時交付,維護自己的信用。
隨後,劉韜動身返回京城,畢竟他的妻子分娩就在這幾天。
京城,四合院。
今天雖然沒有下雪,但是溫度卻很低。
劉韜將軍大衣脫掉,洗了個手,坐了下來。
此時桌子上,火鍋的湯底在沸騰著,濃濃的牛肉香味散發著。
今天家裡準備的是牛肉火鍋,劉紅英早早地用牛骨頭熬製好了湯底。
牛肉都是切得薄薄的一片片,放好一個個盤子,洗好的青菜更是放著一盆。
劉紅英已經在燙牛肉和蔬菜給孩子吃。
幾個小孩子興奮地在大呼小叫,有的要玉米多一些,有的要花菜多一些,有的則是要牛肉多一些。
當然這裡也少不了汽水,小孩子的最愛。
“你姐過年的時候能夠一起回來嗎?”陳芳將碗筷遞給劉韜,問道。
劉紅蕾不能像劉韜這樣,每個月都可以回來幾天。
“二姐她們就是打算回來過年,周末都沒有放假呢。”劉韜說道,然後自己配一些醬料。
劉紅蕾夫妻兩個和劉韜不一樣,雖然因為劉韜稍稍徇私了一下分到房子,卻是不能像劉韜這樣,每個月都回京城。
劉韜可以是自己休假,也可以是到京城出差工作。
劉紅蕾他們不行。
劉紅蕾因為是在辦公室,限制還比較小,像陳維民現在是在發動機生產間,已經屬於軍事機密,寫信回家的話都得經過審查,沒有問題才能寄回家。他家人寫信來,也是得有關部門看過以後沒有問題才能給陳維民。
陳維民現在也已經是工程技術員,有了幹部的身份,更是要以身作則。
“那就好!那就好!”陳芳說道,“上次跟你姐說過,讓她乾脆回來,她就是不肯。”
劉韜好笑道:“二姐他們現在工作好好的,這是在為國防做貢獻。”
想當初,劉振邦和陳芳夫妻兩個,那原則性可強了,死活不肯讓兩個女兒回京。
現在陳芳都會想著,讓劉紅蕾回京。
這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京城,果然引起人們很多觀念的變化。
“說得沒錯,你這思想覺悟下滑了,很危險。”劉振邦頗為讚同地說道,“紅蕾他們在盤山機械廠好好工作著,為國家做貢獻,我們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自豪才是。”
“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劉振邦說這句話的時候,頗為義正言辭。
“好好吃伱的牛肉,喝你的酒,不說話沒人當你是啞巴。”陳芳瞪了一眼劉振邦。
她感覺劉振邦自從成為副司級幹部後,在家裡愈加顯得嘚瑟了。
一家人吃吃喝喝著,氣氛很是融洽。
“對於粵省瓊州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這事你怎麽看待?”劉振邦提起一事。
劉韜神色一動,就在月初的時候,粵省正式宣布瓊州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這事他還在人人日報上看到。
此時瓊州島還不是省級行政單位,而是歸屬於粵省管轄的行政區,也就是相當於一個地級市。
瓊州島實行對外改革開放,毫無疑問是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更進一步,擴大了范圍。
“這是好事,說明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道路又往前跨了一步,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地區對外開放。”劉韜說道。
“之前你寫的文章,在京城這邊引起很大爭議,雖然有不少人支持你的觀點,不過也有很多人批評你,要不是你不在京城,口水都會淹沒你!”劉振邦意有所指地說道。
劉韜縮了縮腦袋,知道劉振邦說的是什麽事。
就在月初的時候,他在人人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上面有關於‘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要消滅貧困,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的追求’等一些觀點,在以後屬於耳熟能詳,也是政治課必學的。但是在這個時代,絕對屬於顛覆性的。
很多人紛紛寫文章反駁他的觀點,甚至引發很大的爭論,兩種不同的觀點對此展開交鋒。
說實在的,要不是劉韜不在京城,而是在盤山機械廠,說不定他會被人當面噴得體無完膚。
現在的思潮,可不是跟以後一樣,對於改革開放這事,很多人認知是還不夠的,對於這種摸著石頭過河、對未來不知的恐懼,使得很多人其實並不是很認同,畢竟之前三十年的道路走得好好的,國家建設也比三十年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幹嘛不一直走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