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908之鋼鐵雄心》第三百七十四章 19式機槍
  第三百七十四章 19式機槍1919年春天,準備了近一年的時間後,曾經的海軍上將,現在的俄國臨時政府最高統帥高爾察克,率領著這近一年時間裡集結的四十萬白軍,向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控制的伏爾加河流域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在攻勢初期,擁有四十萬白軍的高爾察克進展順利。

畢竟當時布爾什維克政權的主力,幾乎都在和協約國的干涉軍對抗著。而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蘇聯紅軍,根本就無法和高爾察克的四十萬白軍相比。

然而等到托洛茨基和圖哈切夫斯基等名將率領援軍抵達時,戰場上的形勢驟然間就已經發生了轉變。

先是紅軍在白軍的攻勢下站穩了根腳,接著托洛茨基和伏龍芝等將領便開始指揮部隊發起反攻。

雖然在海上的話,高爾察克一個人能橫掃圖哈切夫一群人,然而現在畢竟是陸戰,高爾察克這個海軍上將的指揮能力,就連布瓊尼的百分之一都不如,就更不用提圖哈切夫和伏龍芝這樣的名將了。

再加上伏龍芝等人率領的蘇聯紅軍,曾經是【歐洲蒸汽壓路機】那幾百萬灰色牲口組成的一部分,都曾經在東線戰場上和德奧聯軍血戰過,在實戰經驗上絕不是高爾察克手下那四十萬菜鳥能夠比擬的。

所以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高爾察克率領的四十萬白軍就已經由攻勢轉為守勢,到最後更是一副快要潰敗的樣子,就連最精銳的幾個步兵師都被圖哈切夫斯基指揮的蘇俄紅軍團團包圍,被全殲僅在旦夕之間。

面對如此形勢,高爾察克雖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選擇撤退。

至於那幾萬精銳?

高爾察克也只能祈求上帝,抱有他們在戰俘營裡的日子能夠幸福快樂了。

然而讓高爾察克沒有想到的是,在別拉亞河撤退後,他所率領的白軍在蘇俄紅軍面前居然是一蹶不振、節節敗退。

由伏龍芝統領的蘇俄紅軍先是在6月攻佔了烏法,隨後在8月攻佔了烏拉爾,甚至就連高爾察克手下最為精銳的5萬多捷克部隊,也在烏拉爾被恰巴耶夫的紅軍第25師擊敗(恰巴耶夫,也就是夏伯陽)。

而且和歷史上不同,在歷史上恰巴耶夫在伏龍芝的指揮下在東線多次擊退高爾察克的白軍,有英雄恰巴耶夫之稱。1919年9月5日,師部在利比時申斯克(後來此地改名“恰巴耶夫”以紀念夏伯陽)附近遭到白軍的埋伏。夏伯陽試圖泅渡烏拉爾河脫險,但從此失蹤,再也沒有被發現。

然而此時的恰巴耶夫,卻並沒有如歷史上那樣就此失蹤,而是泅渡成功,擺脫了白軍的伏擊,並且就此成為了追擊大軍中最為得力的一員。

而高爾察克在好不容易退到了托博爾斯克後,卻發現曾經在伏爾加河被他壓製的蘇俄紅軍,如今就好像惡鬼一樣窮追不舍…

到了現在,更是已經兵臨城下…

“烏拉!!!”

伴隨著嘹亮的呐喊聲,成千上萬的紅軍躍出了戰壕,向著托博爾斯克的外圍陣地衝去。

在擊潰了高爾察克手下的精銳後,現在的蘇俄紅軍士氣大漲,幾乎達到了悍不畏死的地步。反觀高爾察克手下的部隊,士氣卻已經跌到了幾近崩潰的地步。

然而就在這士氣已經跌到幾近崩潰的白軍面前,在一陣狂風暴雨般的打擊當中,伏龍芝指揮的紅軍很快就敗退了下來。…。

“奇怪,這群匪軍的火力怎麽會增長的這麽快?!”

看到衝上去的紅軍很快就不得不退下來,指揮部裡的一名紅軍將領有些吃驚的道。

然而聽到將領的話,一旁的伏龍芝卻撇了撇嘴道。

“有什麽奇怪的,還不是那些中國人在背後搗鬼…”

透過望遠鏡伏龍芝看的清清楚楚,剛才衝上去的那些士兵中,有不少的戰士在中彈後,不少人都是肢體亂飛,一些戰士甚至乾脆就是攔腰打斷。

如此強大的表現,僅有12.7mm口徑的重機槍才有可能擁有。

而擁有這種威力恐怖的槍械的國家僅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同時12.7mm重機槍的威力,也讓伏龍芝想起了在一年多前,新生的紅色民兵在伏爾加河流域同佔領伏爾加河流域包括伏爾加格勒的中國遠征軍衝突時,對12.7mm馬克沁重機槍的評價。

“被7.62毫米打到沒死的,有可能叫傷(輕傷重傷)。被12.7毫米打到沒死的,只能叫殘。

被7.62毫米打死的,可以叫屍體。被12.7毫米打死的,只能叫殘渣。”

如此評價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紅色民兵對12.7毫米重機槍的恐懼。

“不過有些奇怪,我記得中國人裝備的12.7毫米馬克沁的性能,好像和那群匪軍裝備的重機槍不一樣…”

在伏爾加河一線和遠征軍衝突的時候,雖然因為裝備和訓練上的差距,使得當時的紅色民兵經常在衝突過程當中吃虧,個別時候甚至出現了一個排被遠征軍一個班壓製的情況。

但是那些曾經的灰色牲口也就算了,如托洛茨基、圖哈切夫斯基和伏龍芝等人,絕對有資格得到名將這樣的評價。

雖然將這些名將弄到小規模衝突上發揮才智絕對是大材小用,不過在他們的指揮下紅軍還是在衝突中佔到過幾次便宜的,也算是稍稍挽回了一點蘇俄紅軍的面子。

而在這幾次衝突的過程中,蘇俄紅軍雖然沒有繳獲像18式衝鋒槍這樣在遠征軍內也沒裝備多少的新式武器,不過像是12.7毫米口徑的馬克沁重機槍或者是8毫米口徑的麥德森輕機槍卻也繳獲了幾挺。

何況在擊潰高爾察克的白軍時,伏龍芝也繳獲了不少的武器,這其中除了幾乎是人手一杆的毛瑟g98步槍外,剩下的就是馬克沁或麥德森了。

將中國視為重要威脅的伏龍芝等人,在繳獲了這些武器後也曾經仔細的研究過,因此對這些武器的性能也算是很了解。

所以在伏龍芝看來,雖然對面裝備的機槍絕對是12.7毫米左右的大口徑機槍,但是卻似乎並不是遠征軍曾經裝備過的馬克沁。

“真是奇怪…”

在剛剛衝上去的蘇俄紅軍退下後,看著戰場上留下的遍地殘肢,伏龍芝有些奇怪的喃喃道。

伏龍芝當然會奇怪,因為白軍所裝備的並不是原來的馬克沁機槍,而是四川兵工廠剛剛研製出來的1919式12.7mm重機槍。

嘛,過去國防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的確不錯,配合上12.7mm的口徑後,也擁有著極其巨大的殺傷力。然而馬克沁機槍過去的口徑畢竟是11.43mm而不是12.7mm,同時槍支的設計是以子彈為基準而不是以槍支原有的結構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彈。雖然12.7mm機槍彈僅比11.43mm機槍彈大了1.27mm,然而卻使原本每分600發的射速降低到了450發,雖然12.7mm的口徑也使得馬克沁能夠破壞一些較簡易的工事,但低射速也令m2的支持火力降低。

這一點的話,在初期的時候還沒什麽,畢竟當時中國和周邊的國家都很少有大規模裝備機槍的國家,何況當時和馬克沁配合著使用的還有8mm口徑的麥德森機槍。…。

只不過在山東戰役的時候,馬克沁機槍較低射速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於是很自然的,陸軍方面便要求當時國內的兵工廠設計一種新式重機槍。

由於對12.7mm口徑所帶來大威力的迷戀,所以陸軍的要求是和過去一樣的12.7毫米彈藥,有效射程必須超過2000米,最大射程必須超過6000米,總重不得高於60公斤(包括槍架後),同時最重要的就是,在保證穩定性的情況下機槍的射速不得低於600發分。

對於陸軍的要求,其他方面幾個比較大的兵工廠都能比較輕易的滿足,唯獨射速方面有些難題。於是從1915年開始,四川兵工廠、東北兵工廠等大型兵工廠都開始了新型重機槍的研製工作。

最後用了4年的時間,終於研製成功了一種符合陸軍要求的新型重機槍,也就是現在白軍所使用的1919式12.7mm重機槍。

該重機槍采用的是12.7x99毫米,全長 1653毫米,槍管長度1143毫米,槍口初速930米秒,射速600發分,有效射程2000米,最大射程7300米,采用水冷散熱裝置,供彈方式為彈鏈供彈。

該槍增加了一個液壓緩衝器,以吸收過大的槍管後坐力,並且液壓緩衝器內油的流量可調,射速隨著流量可變。為了防止走火,增加了後阻鐵,為便於雙手操作,在機匣後方裝有雙手握把。

另外該槍也可以當作高平兩用機槍使用,同時也能安裝在汽車或裝甲車上,甚至可以安裝在飛機上,因此在性能上絕對要高於現役的任何一款機槍。

不過由於是新研製的機槍,因此雖然性能突出,但在可靠性上陸軍多少還是有些懷疑。所以當高爾察克開始敗退,緊急要求國社政府進行支援的時候,陸軍就將已經生產出來了一百多挺19式重機槍用運輸機,通過沿途的幾個大型機場運到了高爾察克手中。

想要通過高爾察克的手,來實驗這些新型機槍的性能究竟如何。

畢竟只有戰場,才是最佳的實驗場。

何況使用者和實驗品都是俄國人,將機槍送過去還能賺到不少【現金】,真是何樂而不為啊…

於是,在托博爾斯克城外,也就發生了剛剛的一幕。

雖然目前為止19式重機槍隻顯露了一點性能,但在城內觀戰的中國軍官們看來,它已經是性能相當優異的一種武器了。

“至少要比原來的馬克沁強多了…”

在見識過了19式重機槍的表演後,一個機槍兵出身的軍官評價道。

其實除了19式重機槍外,另外還有一款19式班用機槍也已經開始在國防軍內服役。19式班用機槍的出現,是為了取代已經在國防軍內服役多年的麥德森式輕機槍。

嘛,丹麥生產的麥德森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實用的輕機槍,從1905年至1950年間,麥德森機槍大量生產裝備本國及出口,有不少於36個國家裝備過麥德森機槍,並在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中被廣泛使用,而且直到21世紀,仍然可以看到麥德森機槍的身影。

在1904年,丹麥軍隊正式裝備麥德森機槍,而且許多歐洲國家也爭相購買使用,比如奧匈帝國、法國、荷蘭、芬蘭、英國、俄羅斯、瑞典、葡萄牙和其他一些地方,在南美洲和亞洲也有一些國家有購買和使用,尤其是拉美地區,客戶相當多。

在超過五十多年的生產中,麥德森機槍生產了超過十種口徑,由6.5mm至8mm,並且有大量不同的衍生型,和各種配件。該槍最早型號的口徑為8x58 r克拉格口徑,這是丹麥軍隊所使用的步槍口徑,丹麥北面的鄰國挪威和瑞典的口徑也是6.5mm。德國裝備的麥德森的口徑為7.92mm(部分繳獲使用的除外),中國訂購的也是7.92mm口徑。俄羅斯裝備的則為7.62x54r,在荷屬東印度陸軍則采用與hemburg步槍相同的6.5mm口徑,英國訂購的則為.303恩菲爾德口徑,在拉美地區多數為.30-06或7mm西班牙口徑,但也有其他的口徑,總之麥德森機槍幾乎生產了當時所有的軍用步槍口徑型號。…。

麥德森機槍的自動原理比較特殊,為槍管長後坐式,槍管後退的行程較大(長於槍彈長度), 自動機往返時間也較長,因此射速較慢。閉鎖機構為槍機擺動式,這種槍機是由馬蒂尼步槍衍生而來的。盡管這樣的結構明顯很複雜,零部件也多,而槍彈的裝填路線是走曲線的,看起來很容易出問題,但事實上麥德森生產質量很高,工作起來相當可靠,故障率也很低(和某號稱陽光下的機槍形成鮮明對比)。

射擊時槍管後坐,使受彈器旋轉,將槍彈左移至進彈口,再由推彈杆推人彈膛。退殼機構為撥 殼式,槍管後退使撥殼挺下端與機匣退殼面相撞產生回轉,上端將彈殼從膛內撥出,並從下方滑出槍外。其槍管和槍機在運動中始終保持聯接,但運動方向不一致。由機匣導板上的曲線槽控制槍機上下 擺動,完成開、閉鎖動作。

不同的型號射速也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偏低的。比如.30-06麥德森機槍的理論射速400發分。7.92mm麥德森機槍理論射速為500發分。發射機構為擊錘回轉式,有快慢機功能,手動保險快慢機柄在扳機護圈左側前方。

麥德森機槍的射擊精度高、性能可靠,但主要的缺點是生產成本較高,當然,單只是成本到也沒什麽,因為在大規模工業化後的今天,麥德森的那點成本國社政府還是能承擔得起的。

關鍵是麥德森的射速太慢,在使用8mm機步槍彈的時候,麥德森的射速僅有500發分,考慮到英國人已經裝備的劉易斯機槍擁有550發-750發分的射速(劉易斯有射速調節裝置),陸軍覺得麥德森已經可以安心退到二線去頤養天年了。

當然,最初的時候陸軍的要求並不高,僅僅只是要求新的機槍足夠輕便,同時擁有高於劉易斯機槍的射速而已,至於口徑,考慮到國防軍保有的大量麥德森機槍,因此口徑被暫定為8mm。

由於新機槍的裝備數量將會遠高於19式重機槍,因此幾大兵工廠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不過在這個時候,嚴光也出人意料的摻和了一下。

那就是由自己提供資金,研製一種符合嚴光要求的新式機槍。

當時無論是陸軍還是其他幾家兵工廠,都沒有重視嚴光所謂的新型班用機槍,然後…

由於新型機槍的研製工作很順利,所以在18年的時候,陸軍就已經開始對幾家兵工廠生產的樣品進行測試,並且開始從樣品當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型號。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嚴光提供資金研製的新型班用機槍登場了。

這種被命名為19式班用機槍的新式機槍,剛剛登場就已經驚豔了所有人。

10公斤左右的重量,僅比過去的麥德森機槍重了一公斤左右,然而這種采用風冷散熱裝置的新型機槍,口徑和麥德森一樣都是8mm,供彈方式上無論是彈鏈還是彈鼓皆可。

而在射速上19式班用機槍的理論射速,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200發分。不過這只是理論射速,實際戰鬥射速僅有200多發分,不過即使如此也是一個了不得的數字了。

當然,高射速也帶來了一個很大的麻煩,那就是長時間持續射擊的話,槍管很容易就會過熱。因此在設計時19式機槍的槍管極易更換,生手的話需要7秒鍾的時間,而熟手的話則僅需3秒鍾,因此即便在作戰時槍管過熱也可以快速的更換槍管。…。

不過在戰情緊急時,不考慮槍管壽命的話,完全可以到槍管玩壞為止。

同時19式班用機槍的扳機設計獨特,扳機護環內有一個雙半圓型扳機,上半圓型為半自動模式,而下半圓型設有按壓式保險的扳機則為全自動模式,因此某種程度上也避免了浪費彈藥及槍管過熱的現象。

雖然19式班用機槍的性能堪稱驚豔,但這並不代表其沒有瑕疵的地方。事實上在可靠性上,19式班用機槍還是不如麥德森輕機槍的,而且高射速也帶來了彈藥補給困難,畢竟1200發分的射速,已經超過了同時期其他輕機槍射速的兩倍。

同時19式班用機槍生產所需的工時也很長,生產一挺19式班用機槍需要150個工時。而且在生產時,需要用49公斤的鋼鐵以鑽削方式才能製造出12公斤重的19式班用機槍,在生產的過程中很多的鋼鐵都被浪費掉了。

不過瑕不掩瑜,19式班用機槍的高性能還是得到了陸軍的青睞。

而且雖然在生產成本上比較高,但也不可能高的過麥德森機槍。

雖說已經國產化多年,但因為麥德森機槍的結構複雜而且零部件過多,所以每挺機槍的成本依然高達400多銀元,而12.7mm口徑的馬克沁機槍的生產成本也不過800多銀元而已。

19式班用機槍的生產成本雖然很高,但還是無法和麥德森相比的。

何況19式班用機槍不但可以作為壓製武器,也可以當作高射機槍用,還能安裝到車輛上去,和後世的通用機槍也沒有太大區別。

因此雖然當時還有其他幾個型號的機槍作為候選,但最終陸軍還是選擇了19式班用機槍作為麥德森輕機槍的替換機槍。

——————————

白軍所擁有的19式重機槍的確是讓伏龍芝吃了一驚,但戰爭的結局很少會因為一件武器而改變。裝備的作用的確很重要,但武器製勝論真的有效的話,後來統治中國的也就不會是tg了。

在戰爭中除了武器外軍官的指揮能力,士兵的作戰素質和軍隊的士氣以及後勤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而高爾察克的白軍除了第一樣外,剩下的幾乎全都不具備,因此戰爭的結局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好了。現在高爾察克在托博爾斯克所作的一些,都不過是垂死掙扎而已。

何況高爾察克手裡的19式重機槍一共也不過一百多挺,要是一百多挺重機槍就能改變戰爭結局的話,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話了。再說伏龍芝的手裡,也有一千多門迫擊炮。

因此雖然在交戰的頭一天吃了一些虧,但是沒過幾天,伏龍芝就已經在戰場上找回了面子。

——————————

19式重機槍的原型為美軍的m2重機槍。

19式班用機槍的原型則是德國的mg34通用機槍。

雖說現代戰爭中已經不需要mg34或是mg42這樣高射速的機槍了,但是mg42是二戰中性能最優異的機槍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和德國不同的是,中國也不需要擔心彈藥消耗的問題。

ps:其實我覺得二戰中最適合用mg42的是美國人啊有沒有,mg42完全是為後勤給力的美國佬設計的啊…

不過美國人似乎也不是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嘗試,美國曾經有一款t24通用機槍,是美國仿製mg42而成的通用機槍,發射0.30-06 springfield子彈。原來計劃是在戰爭期間作為一款可以取代步兵班內的勃朗寧自動步槍和m1919a4的機槍而開發,但在1944年最後並沒有裝備於美國軍隊。…。

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上,盟軍對於mg42通用機槍的強大火力保持又憎恨又恐懼的態度,不過美軍倒是抱持務實的反向思考態度,認為“打不贏就加入”( in.)也是一種致勝的方式,於是由薩吉諾轉向機有限公司負責進行建立了一挺原型工程槍搭配美軍使用的.30-06子彈以創造出威力比mg42還強大的機槍,並且暫定命名為t24通用機槍(原型武器以t作為代號,正式就役之後才改為m)。它也可以裝在m2三腳架上作為重機槍使用。

然而,由於槍支的設計是以子彈為基準而不是以槍支原有的結構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彈。.30-06子彈的裝藥量比7.92 毫米毛瑟子彈多出0.34 cm3,正因為裝藥量過於強大並且超過了原來的mg42的結構,最引人注目的結果就是導致t24通用機槍在全自動射擊的情況下比北美野馬還瘋狂的原型設計缺陷。結果美軍將這個計劃束之高閣並且當作從來沒有發生過。

由此可見,改動槍械口徑也是要考慮一下槍支結構的~

嘛,上面的這些字數由於沒到7000的上限,所以是免費的,因此不用擔心^o^!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