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398.美食需要交流
算了,外包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駱一航本想著提一句找個私營媒體公司啊。
哪怕廣告公司也行。
但轉念一想還是算了。
官方的規矩多,再說市裡也沒有什麽做的好的公司。
劉漂亮弄俏小貓包裝的時候就在本市找過,什麽廣告公司啊,新媒體啊,都爛的不行,要設計沒設計,要想法沒想法,除了收費低沒有任何優勢。
讓這些公司做視頻,做出來的東西恐怕還沒有電視台專業。
做戶外廣告還行,就是一個外國老頭站中間豎大拇指那種。
要帶點設計感的,時尚新潮的還真沒有。
劉漂亮後來還是從省會找的設計師,後來貓貓頭也用的同一家。
收費雖然貴一些,但是做出來的就是好看。
設計啊美感啊這種行當,還是得在大城市卷啊。
所以,駱一航沒說什麽,衝王書記笑笑,直接把這塊跳過去。
繼續分析說道:“新媒體都講究一個爆點。爆點嘛,就是一個點,突然爆發出來,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
“那麽怎麽才能有爆點呢?”王書記問道。
“這個嘛……”駱一航苦笑著搖搖頭,“您可真問住我了,這個有點玄學,誰也不知道什麽能爆。”
王書記也笑笑,表情中帶著好奇,“但是我看你們公司的推廣,製造了許多爆點的嘛,釣餌、糖果、還有最近的豌豆。有什麽經驗麽?”
“也不能說是經驗吧,釣餌是我們被抹黑,被動應對;豌豆是借著央視的力量;只有糖果算是有意為之,做了很長很長的鋪墊,並且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預留好了彩蛋,就是薄荷味的口含糖。”
駱一航簡單介紹了一下緣由,跟著又解釋道:“但也只是小爆了這三次,其他的魔芋爽、泡腳藥包、鹵肉料包這些都只能算在私域裡火了一把,沒有出圈。”
不算一下還沒注意,嚴格算起來,五個產品,爆了三個,這比例,說出去能把其他廠家饞死。
王書記一邊聽,一邊點頭,“也就是說,需要作出充足的準備,並借助權威媒體的力量,剩下的交給老天爺對不對。”
還挺幽默。
“嚴格說起來也不能這麽講,更多的是沒準備的就爆了。”駱一航還想再解釋,但,“有準備總比無準備的強。”
“那行,小駱你看咱們市搞旅遊的話,要怎麽個爆法,從哪方面入手。”王書記大手一揮。
小駱都叫上了。
駱一航組織了一下語言,給自己疊了個甲。
“王書記,我是做農業做食品的,我能想到的就是從吃上面入手,吃喝玩樂嘛,吃排第一位。有個笑話嘛,年輕人出去玩,就跟火車似的,逛吃逛吃逛吃,除了逛景,就是吃飯。”
王書記連連點頭,先誇了一句,“小駱很有見地啊。”
然後說道:“我也考慮過從餐飲入手,但是咱們市的傳統小吃有個問題,最有名的自然是面皮,可是面皮全省都有,而且過於簡單,遊客不可能大老遠坐高鐵開長途過來,就為了吃一碗面皮吧。其他的核桃饃、漿水面等等,名氣不顯啊。”
以吃入手嘛,拿好吃的把人勾過來,然後其他旅遊景點住宿購物跟上,這個邏輯鏈條很容易想到。
王書記看來也早就想過了。
但是天漢本地的美食啊,小吃啊確實沒啥特色,或者說不怎顯。
不夠豐富,也有些簡單。
別說菜系了,本地特色菜都沒有幾個。
主要是從古至今物產都夠豐富,也一直都很封閉,生活在這裡的人悶頭自己過小日子,還不怎缺吃的。
對外不交流,對內也沒有什麽開發美食的欲望。
丁蕊就跟駱一航說過,丁蕊的爺爺,六十年代末從帝都過來蓋三線廠的時候,本地人連豬肝豬心都不吃的。
那可是六十年代啊。
丁蕊爺爺他們一幫帝都人,從老鄉家裡買豬肝豬心這些下水,一分錢能買一堆,豬肺直接贈送。
買回來支起大鍋,撒上從家裡帶來的調料,有燒餅豆腐就做鹵煮,沒有就做吊子,給他們吃的美啊,連著念叨了好幾十年。
後來本地老鄉學精了,從一分錢漲到兩分錢,最後漲到五分錢。
再再最後,本地人也學著吃下水了,價錢就變得跟帝都差不多,好日子沒有咯。
丁蕊說這個事的時候,駱一航還問過爺爺,爺爺說當初都不吃內髒,殺豬宰牛的內髒要麽喂狗,要麽釣魚,覺著腥,臭,也不會做。
後來建三線廠的時候發現來的北方人竟然花錢買,可把他們美壞了,掙了好多錢。
然後村裡人要去幫著蓋廠子,大生產。
桄桄爺還有駱一航爺爺他們,就把做內髒的手藝學了過來。
但是吃的次數也很少,駱一航的印象中,家裡做內髒,豬肝啊大腸啊牛雜啊的次數,一隻手就數的過來。
市裡的飯館飯店也很少見內髒。
等等,等等……
駱一航好像抓住了什麽……
美食需要交流。
近些年交流的可不少啊。
抗戰時候。
三線時候。
全國各地的人都來過。
還待了不短的時間。
就像駱一航家,平安溝,就被帶著有了好多北方習俗,比如每逢大事吃餃子,比如喜歡炸的東西,比如春味吃炸花椒芽,比如會做內髒了。
而丁蕊他們家,帝都來的三線廠工人們,也被影響著吃火鍋,吃麵皮,吃菜豆腐。
拿辣鍋涮羊肉片蘸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就是丁蕊的最愛。
所以……
“王書記,咱們市裡應該有各地的美食的,恐怕還有許多跟本地相結合的吃法,只不過沒有流傳開而已,如果把那些發掘出來,應該會挺有效果。”
王書記好奇了,“咱們還有這種?還很多?”
“可能會很多。”駱一航回答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咱們這裡遷來了得有上百家三線廠吧,幾十萬人。都是從全國各地來的。每個廠子,都有一個到幾個本地的支持村,交流的多了,互相借鑒,恐怕會產生不少新菜肴。”
然後駱一航將自己的經歷說了一遍。
一邊說著,一邊思路清晰起來,有主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