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東瀛銀山南漢國的覆滅非常快,再劉晟被俘之後,轉眼之間就煙消雲散。郭榮甚至連靜海軍也一起收復,然後在此地重新設置日南郡。
靜海軍節度使的位置實際上已經包括了現實中越南涼山,這裡最早乃是西漢日南郡,唐朝時期設立靜海軍節度使。
郭榮可不想將這裡丟棄了,他現在已經想要向李世民學習,做一個千古一帝,更想要讓自己死後的廟號為太宗,而不是世宗。
大周太宗文皇帝。
所以自然是要保證金甌無缺,所以不僅僅是日南郡,就連大理國他也是要收回的,東北的安東都護府西域的安西四鎮都在他的計劃上。
有軌馬車的出現讓他對此信心十足。
郭榮在日南郡同時推行了府兵制度,日南郡這裡同樣劃分了八個折衝府,共計八千府兵。因為日南郡這裡氣候炎熱,不適合戰馬因此這裡並沒有準備多少馬,郭榮在嶺南設立了南海水師,而日南郡就是南海水師的一個基地。
這裡環境炎熱,有大量熱帶雨林,同時有群山連綿,陸地難行,因此必須要準備水軍才行。
同時郭榮一直準備開海,開海第一步就是要有足夠強大的水軍,能夠保護萬裡海疆。
攻滅北漢之後,郭榮用了一年時間梳理江南,然後回到了他忠誠的洛陽。而此時後蜀國也已經被攻滅,天下基本完成了一統。
接下來開始收集大理國情報,準備對大理國進行攻擊。
這段時間以來,朝廷也沒有閑著,李察又收攏了幾座銀礦,然後將銀幣的數量再次提升,朝廷手中有了更多的錢,在有錢了之後,李察就開始對各地的水利工程進行修繕。
要知道這些年來,天下百年紛亂,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已經數十年沒有修繕了。現在朝廷有了銀幣,不能一直留在手裡,要讓他們流通出去。
而讓銀幣流通出去的最好辦法就是各地基礎建設了。不僅能夠改善天下道路,水利工程,還能夠讓百姓手中多一些錢財。
銀幣的出現讓錢荒得以緩解,朝廷即便是連續四年壓製了三百多萬枚銀幣,可市面上銀幣依舊是一塊難尋。這些銀幣基本上都被那些豪強大戶收藏了起來。
雖然世面上銀幣少了,但是銅幣的數量增多了。朝廷壓製了那麽多的銀幣,市面上居然還是錢荒。
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南北開始連通了。江南同樣是缺錢,實際上從唐朝之後,江南的經濟學狀況就已經開始超越北方和關中。
現在江南商貿活躍,很多時候都是以貨易貨,缺錢的現象比北方更嚴重。當年南梁時期,梁武帝蕭衍為了崇佛,在南梁製作了數億鐵錢,造成了嚴重後果。其主要原因就是缺銅。
而現在銀幣的出現極大的緩解了錢荒,促進了商貿發展,但是銀幣依舊不足。李察推測,想要讓市面上的錢幣正常流通,每年至少也要鑄造一兩百萬銀幣以及同樣數目的銅幣。
李察現在已經發現了,現在已經有不少銀幣向其他國家流通了,最明顯的就契丹遼國了。遼國同樣缺錢,他鑄造的鐵錢至少有三十萬流通到了遼國。
而除了遼國外,高麗、新羅、百濟同樣有銀幣流通,甚至就連東瀛都開始出現大周銀幣。而伴隨著周國貿易不斷擴張,以後天竺、大食甚至更遠了的泰西都會有周國的銀幣流通。
中原之地的銀的產量並不高,如果朝廷一直開采,最終就是銀礦挖空了都不夠用,所以李察將目光看向了東瀛。
此時的東瀛正處於戰亂之中,乃是一盤散沙。而此時亞洲最大的銀礦就在東瀛。如果能夠拿下這個銀礦,接下來數百年,大周的銀幣都不會斷絕。
錢荒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陛下,如今我是中原境內雖然有銀礦,但是臣不建議再大肆開采了。”勤政殿上,李察衝郭榮說道。
郭榮疑惑道:“有銀礦不開采?先生這是為何?”
“陛下,我們總要給後人留下些呀,若是現在都開采完了,後人沒得用怎麽辦?”李察說道。
“那現在不開采,我們用什麽?”
“很簡單啊,陛下我們不開采我們的,但是可以開采其他地方的!”李察微微一笑道,說著拿出一張地圖道。
“這裡是中原,這裡是江南,這則是東海,這一片島嶼就是東瀛。”
“我當年遊歷天下,在東瀛這個小島上,發現了一座巨大的銀礦!其儲備比現在整個中國的銀礦都多,足夠我們用很久了。”
“小小的東瀛居然有如此一座銀山?”郭榮驚訝的說道。
“陛下,這海外之地,有諸多特產,一些地方金銀之多,完全就是金山銀海。”李察笑著說道。
“在海外,大洋之東,有數萬裡之遙,有一片絲毫不損色我中原的廣袤之地,這裡金礦之多,舉世罕見,在其南部,有這世上最大的銀山。”
“海外竟然如此富庶!”郭榮聽到李察的描述,兩隻眼睛不斷冒光,這麽多的財富必須掌握在朝廷手中。
“可惜距離太遠了。”一想到距離有數萬裡之遙,郭榮又歎息道。
“陛下,現在航海技術想要往返還很困難,但隨著航海技術以及造船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終究會造出那種能夠遠渡重洋的大船,到時候自然可派遣人手前往開采!”
“真有那麽一天嗎?”郭榮問道。
“自然是有的!陛下只要鼓勵工匠繼續改進技術,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遠渡重洋還遠,但是在我們眼前這個卻不能放過。”
“這東瀛的銀礦必須要拿下!”郭榮看著眼前的地圖說道:“不過我大周乃是中原上國,禮儀之邦,這東瀛唐朝時期就很恭順,貿然征伐恐怕.”
“陛下,這東瀛人可不恭順。”李察直接說道。
“哦,這裡面難道還有什麽事情嗎?”
“前隋時期,東瀛派遣遣隋使,所上的國書就以日出之國的皇帝向日落之國皇帝一詞。然後被隋煬帝楊廣教訓了一頓。”
“接著到了唐朝時期,這些東瀛人又自稱天皇,遣唐使帶的國書更是大言不慚的自稱天皇,然後當時武則天大怒,斥責其為倭王,禁止其自稱天皇。”“天皇?”郭榮微微一愣,隨即大怒道:“撮爾小國,也敢自稱天皇!”
“小小一個蠻夷,竟然稱天皇!大逆不道!”
郭榮可謂是怒發衝冠:“狂妄至極!”
“來人!詔令各部閣臣以及樞密院,六部尚書全部來勤政殿!”郭榮直接下令道。
很快眾多大臣就紛紛趕來,此時眾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但是看到郭榮滿臉怒色,一個個都小心謹慎起來。
郭榮平時待人和善,對他們這些大臣也尊重,但是發怒的時候同樣駭人,要知道這位可是馬上打江山的皇帝。從登基第一天開始,就是高平之戰,其力排眾議,打贏了高平之戰,這才獲得了那些驕兵悍將的尊重。
此後更是南征北戰,打遍天下,除了李察,沒人敢直面其怒火。
“陛下,不知召集我等有何要事?”旁邊的副相范質問道。
“準備一下,朝廷要盡快派遣大軍征討東瀛!”郭榮直接說道。
“征討東瀛?”聽到這話,周圍的大臣們頓時一愣,什麽個情況,皇帝好好的怎麽突然就想著要征討東瀛了。
東瀛在海外,距離中原很遠,大軍勞師遠征,萬一失敗了怎麽辦?還有前往東瀛只能坐船,海上風波不定,一旦出了問題,數萬大軍都有可能海浪掀翻,風險太大了。
“陛下,東瀛乃是屬國,速來恭順,貿然征討恐怕不太好吧。”旁邊另一個大臣說道。
“貿然征討?速來恭順?”郭榮呵呵冷笑一聲,隨即起身道:“速來恭順,他們敢用天皇的名號你告訴我速來恭順?”
“他以小小蠻夷,倭奴之國,居然敢僭越稱天皇!那朕這大周天子算什麽?”
剛剛開口的那個大臣被郭榮噴的嚇了一跳,連忙跪地道:“陛下息怒,臣並不知此蠻夷如此猖狂!”
當聽到郭榮口中的天皇一詞後,大殿中的大臣們頓時一片嘩然。小小一個蠻夷竟然敢自稱天皇,這對於一統天下,再造華夏的大周王朝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一個小小的蠻夷倭國,盡然敢用天皇,這就是對華夏的不尊重!
聽到這裡,大殿中的大臣們紛紛怒氣勃發,當即表示要給這些蠻夷一點顏色看看!
大周能夠一統天下,自然是武德充沛,郭榮實際上就相當於與周國的開國之君了,現在這種情況,必須要倭國付出代價。
正好在收復吳越、南漢、南唐之後朝廷也接收了南唐、吳越以及南漢的水師,水師規模足有十萬。這麽多的水師養著也是養著,正好派遣這些水師出動,給那些蠻夷一點大周的震撼看看!
至於說現在東瀛的什麽百鬼夜行,群魔亂舞,對於別人來說是困難,對李察來說根本不值一提,只要他願意,直接可以將東瀛所有的妖怪、陰陽師全部掃滅。
就算是他們所謂的那個天照大神敢出來,他也能一棍子收拾了。
朝堂之上所有人都打成一致後,大周這台戰爭機器立刻就開始運轉起來了,在得知朝廷要征討東瀛後,那些武將一個個頓時興奮起來了。
眼看著天下一統,往後幾乎無仗可打了,結果突然就聽到,朝廷要征討東瀛了。這對於那些想要立功的大臣們來過,可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而且很多知道東瀛的將領發現,若是要征討東瀛,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北線進攻,而走北線就是從登州出發,先北上新羅,然後再沿著海岸南下,渡過對馬海峽,就能來到東瀛。
這一條航線可以說是最安全的。若是要走這裡,就要進攻遼東,同時將高麗、新羅、百濟掌握在手中,而既然都已經做到這一地步了,那遼國也滅了吧。
這麽算下來,又是幾個滅國之功了。
原本擔心沒有立功機會的將領立刻就高興起來了,紛紛開始串聯,準備摩拳擦掌搶奪功勞的。
特別是那些沒有能在滅唐、吳越、南漢中獲得大功的將領,更是卯足了力氣,準備大乾一場,就算是搶不到國公,也要搶一個縣候來。
郭榮自然是察覺到了這些人的想法,同時心中還進行鼓勵。他自然不打算放過遼國。
遼國這個昔日東北一個契丹部落,到了今日已經成長到了這般地步,雖然遼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但是他們從這裡帶走了大量工匠、書籍。
現在的遼國遠不是以前那些沒有什麽技術的遊牧民族。他們的武器裝備雖然比不上周國,但是也差不了多遠。
可以說現在的遼國對於周國,就像是高句麗對李唐。
北方出現這樣一個實力強橫的遊牧國家,這對於周國可不是好事。所以郭榮是不可能讓遼國繼續發展下去的。
正好這幾年來,朝廷攻滅北漢,南唐、南漢、吳越,一統天下,國力大增。另一邊那些軌道馬車也已經鋪設到了幽州。
朝廷大軍征討遼國的時機已經到了。
這一次對付遼國,郭榮準備水陸共進,水陸從東萊出發,跨海進攻。陸路則是從幽州北上。
大軍幽州北上之後,將契丹人軍力吸引過來,然後水陸直插遼國後方。前後夾擊之下,遼國就是在強,也只有戰敗一條路可走。
在收復河西之後,朝廷獲得了大量戰馬,此時的禁軍戰馬數量絲毫不比契丹人差,契丹人引以為豪的騎兵也佔不到優勢了。
郭榮任命大臣們準備糧草輜重,同時開始派遣大軍前往幽州,雖然郭榮想要盡快征討東瀛,但是他並沒有任何心急。
排兵布陣依舊有條不紊,並沒有因為一統天下就驕傲自滿。有了軌道馬車,再加上海運幫助,朝廷準備的糧草輜重很快就運送到了幽州,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