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如何破壞一場變法實際上,直到李察安排下去的人來到各地之後,他的政令才算是真正推行下去。
也正是如此,李察向百姓低價售牛的政令才得以推進,要不然這兩萬多頭耕牛只會落到那些世家、豪強、官紳手中。
他花費一年時間調教出來了一千余名弟子,在通過篩選之後,這些弟子都已經使用過‘智慧藥劑’。要不然他們也無法在一年的時間裡學會這些知識。
除此之外,李察和呂洞賓交流的時候,從他手中獲得了不少功法。李察和呂洞賓一直都在進行法則交流,雖然兩人之間的修行法門各不相同,但是萬法之道殊途同歸,到了他們這個層次之後都是對法則的領悟,已經沒有太大區別了。
李察兩人的交流更多的是兩人各自領悟法則之間的交流,而除了法則交流外,李察還從呂洞賓這裡獲得了不少這兒世界的功法。
這個世界擁有自己的修行體系,叫做練氣和觀想法。練氣是吞吐天地靈氣,觀想法和冥想法相似,觀想法需要觀想特定的觀想圖。
在這個世界傳法是有因果的,不能隨便傳法。所以純陽真人呂洞賓對於傳法很是謹慎。這一點從他收徒弟的數量就能看出來。
不過普通的導引術並沒有這個要求,導引術的作用是強身健體。配合特殊的呼吸法,效果很不錯,和李察手中的騎士呼吸法類似。
戰場上那些衝陣猛將基本上都是學習過這種導引術的。只不過想要真正做到像西楚霸王項羽、呂布、李存孝這種鎮壓一個時代的猛將,除了導引術外,他們自身的身體條件也很特殊。
李察重新修改的導引術最大的好處就是學習條件降低了,當然修煉的效果比起以前也有所不如。
李察將這一套導引術傳授給了他收的這些弟子。畢竟他的這些弟子接下裡去各地為官,肯定是要得罪當地的世家、豪強、官紳的。
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很有可能被這些人暗中乾掉。這種事情並非不可能,要知道,就算是到了明朝,皇帝派遣下去收稅的官員都會被人圍毆打死。
再加上天下未定,各地還有盜匪,一旦那些豪強和盜匪勾結,就算是地方官員也有可能比乾掉。
李察為了培養著這些人花費了不少功夫,可不想他他們被那些人乾掉。因此花費了不少材料製作的丹藥幫他們練習導引術。
一千個弟子三人或者四人一組被分配到地方州縣為官,被分派到了三百個州縣,雖然每個州縣只有幾個人,但是已經能夠幫助朝廷控制這些州縣了。
三百多個州縣佔據了周國八成的土地。此時周國幾乎一統北方,若是其他人敢這麽做,皇帝估計晚上睡覺都睡不著了。
好在郭榮清楚李察的真實身份,對此沒有絲毫不滿。畢竟李察作為神仙,最後肯定是要離開的,而李察離開之後,他留下的這些弟子全部都是郭榮的人。
但是別人不知道這事啊,於是朝廷中不少官員都對李察進行彈劾。彈劾其結黨營私,任人唯親,意圖不軌,有謀反嫌疑。
這些官員看到李察做的這件事一個個都是欣喜若狂,心中想著終於是抓到了你把柄了。李察這段時間改製得罪了太多的人,這些人恨不得將其千刀萬剮。
同時心中也對李察的行為嗤笑不已,李察這是自不量力,你手中連一個士兵都沒,還敢覬覦朝廷大權?就算你封了幾百個官又如何?想要殺你,難不成你還能靠著這些官員早飯不成?
但是讓這些官員大跌眼鏡的是,這些奏疏送上去之後,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皇帝對李察甚至連一句申飭都沒有。
看到這種情況,一些人已經意識到了事情並不簡單,沒有再上疏,但是更多的人則是認為皇帝是在等這件事情繼續發酵,於是依舊有大量官員上疏。
第二天大朝會,剛剛開始議事,就有官員直接上疏此事,彈劾李察徇私枉法,意圖謀反。
而伴隨著他的上疏彈劾後,就像是吹響了進攻的號角,立刻就有十幾個官員緊跟著上疏彈劾李察任人唯親、羅織黨羽等等,短短時間,就給他安上了十幾個罪名。
這要是換到別人身上,誅九族都夠了,但是李察對此沒有任何表示,甚至連看都沒看那些人一眼。
“諸卿李相所為乃是朕所下令,那些官員,乃是朕詔令前往,諸卿不必憂慮。”郭榮直接說道。
“這些官員乃是朕為了改製特意準備的,諸卿是對改製有什麽不滿嗎?”
聽到郭榮的聲音,這些官員瞬間愣住了,腦子裡冒出一個想法: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這些官員並不相信郭榮的說法,畢竟郭榮哪有時間來培養著這麽多官員。要知道這些官員全部都是精通治理地方的人,並且他們很清楚地方豪強的手段,僅僅不過是一兩個月,這些人不過是八品九品的官員,就相互配合著將那些地方豪強整治的難受無比。
同時,這些人心中也升起了一陣恐懼。很多人覺得朝堂之上的那些高官掌握著國家真正的權利,但是真正的情況卻是朝廷的各種政令下達之後,到了地方上,都是由底層的那些官員來執行的。
這些芝麻大的小官看上去沒什麽事影響,但是如果則些官員們全部加起來,完全就能左右帝國的根基。
這股力量直接就讓皇帝精準的掌握了地方上真實情況。
在封建王朝中,因為科學技術的問題,朝廷中樞很難知道地方上的真實情況,很多時候,朝廷下達的命令,到了地方上執行的時候,就是另外的一種樣子。
額,不僅是在封建王朝,實際上就算是進入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後,有大量先進通訊技術後,這種情況依舊是存在的。
從古至今,地方上執行中樞的命令,想要這個政令動些手腳,有太多的方法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倍之’。
簡單來說就是對朝廷的命令執行的時候,直接加倍,至於說加一倍還是加幾倍就看這些官吏的想法了。朝廷說每一戶百姓征稅十錢,但是到了地方上征收十錢正稅,然後再征收十錢雜稅,再征收十錢火耗。總之,朝廷最後收到了十錢,而百姓付出了至少三十錢。除非事情鬧大,不然朝廷根本不知道,地方上到底征收了多少錢。
那些人有太多的方法來多征錢糧了,火耗只不過是最基本的,後面還有鼠雀損耗稅。鼠雀損耗稅是什麽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征收賦稅的時候,因為大多時候征收的是糧食等實物,這些糧食放入官倉後,蟲蛀鼠食,鳥雀啄食的損耗。
按照官吏的說法就是這些損耗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為了達到朝廷的要求,那就先多征收一部分來作為損耗使用。至於說到底損耗多少,那就是秘密了。
後世因為這種方式容易暴露已經不再使用這種方式,但是他們使用的是另一種更隱蔽的方式。
中樞政令下達,大多時候都是又一個區間彈性的,而那些人就會按照他們的利益來嚴苛或者寬松執行。甚至還有人故意矯枉過正。
歷史上,這種事情已經發生過了無數次。
王安石變法中,最簡單的一條青苗法就是如此。當年王安石在地方擔任官員,發現很多百姓在耕種的時候缺錢,因此只能去找當地的大戶、豪強借貸,然後等到糧食收獲的時候再還錢。
而豪強們自然不是開善堂的,借貸的利息不低,很多百姓辛苦一年,到手上不過剛剛夠還貸。王安石於是就推行了青苗法。
以官府出錢借給普通百姓,給予更低的利息,這樣百姓在豐收之後,再還給官府,官府通過這種金融操作就可以不用加稅而獲得更高的財政收入,而百姓也能減輕負擔。
當時宋朝財政困難,朝廷想要通過加稅或者變法改善財政。王安石以‘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上疏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看到王安石的辦法,覺得這個辦法非常好,於是支持王安石的變法。
王安石成為丞相後,開始推行這些變法。歷來變法都是利益的重新劃分,按照王安石的變法,朝廷獲得跟過錢財,百姓負擔減輕,那難道沒有人利益受損嗎?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利益受損的正是各地豪強、官紳、大戶們。也只有這些人才有錢借給普通百姓。他們的力量很強,而且在地方上都是地頭蛇。
王安石變法就是在他們身上割肉,這些人怎麽可能束手就擒?
變法是需要底層官員進行執行的,而底層官員和這些地頭蛇的關系極深。王安石讓他們推廣青苗法,這些人自然不敢不推行。
但是怎麽推行,以什麽標準推行,完全就是他們說的算。
朝廷官府推行青苗法,給了大量錢財教給地方官府,一些膽子小的,就是地方官府將這筆錢貸款給當地大戶,然後當地大戶再用這筆錢貸款給那些普通百姓。
百姓得到的青苗貸利息不變,官府發放的青苗貸也全部發放洗去,並且收到了利息。官員有了政績,當地豪強也收到了利息,朝廷也得到了一筆欠款,百姓們沒有什麽變化,看上去是皆大歡喜。
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當年東大讓銀行放開貸款給百姓,鼓勵百姓經營,並且給每家銀行設定了放貸任務,但是這些貸款有多少落到百姓身上了?
絕大多數貸款都被那些不可明說人貸走,然後再以民間借貸的方式貸給了那些需要的人。然後一部分人就輕輕松松先富起來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新鮮事,現在乾過的事情,在古代早就已經有人乾過了,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名頭罷了。
當然這些還算是好的,無非就是國家減輕百姓負擔的目標沒有達到,但是遇到那些心黑的就不同了。王安石變法時候,同樣設定了要求,一些官員為了政績,強行將這些錢借給不需要錢的百姓,然後逼的這些百姓破產。
還有一些地方豪強故意讓一些流民、無賴去借貸,然後借貸之後,這些流民、無賴借貸之後,轉身就消失不見。官府非但收不回利息,甚至連本金都被騙走了。
結果就是原本王安石用來減輕百姓負擔的善政,到了地方上之後,變成了害民的惡政。青苗法非但沒有給朝廷帶來財政收入,反倒是搞的地方一團糟。
青苗法變成如此,而其的變法同樣也是一地雞毛。
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一個青苗貸就能逼的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李察想要改製自然是不會給這些人機會。
李察很清楚這些手段,這才在推行改製的時候,先掌控吏治。只有那些執行的官員能夠認真執行政令,改製才算是真正成功,要不然所謂的變法、改製全部都是空中樓閣,一推就倒下。
後來張居正變法就吸取了王安石變法的教訓,變法改製的時候,首先進行了考成法,整頓了吏治,換上了那些願意跟他一起推行變法的官員。
只可惜他的變法一樣逃不過人亡政息。
李察現在正處於開國之初,郭榮春秋鼎盛,威望鎮壓朝堂,中樞禁軍在手,無人敢於反對。李察也有諸多辦法,還培育了千名弟子跟隨。有了如此威勢,這才開始推行改製。
朝堂之上,郭榮有了上千地方官員相助,對大周的掌控力度幾乎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
同時有了這些地方官員在,那些地方豪強和官員相互勾結的事情也降到了最低,甚至就連稅收也變得正常了。以前地方官員根本不敢向那些豪強收稅,稅收只能壓在普通百姓身上,而到了現在,李察自然不會放過這些人。
普通百姓身上才幾個錢?征收多了只能逼的他們家破人亡,那些豪強、官紳、世家才是有錢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