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皇子序齒
正德十年,皇子序齒已經來到第四位,如果算上女兒,那他現在就是四子三女。
前些年或許是皇帝和妃子們年歲都小的緣故,子嗣添起來沒那麽快,正德六年以後各個妃嬪都分別來了喜。
皇長子名朱載垨(音同守),正德二年出生,現在已經九歲,生母為寧妃,也就是梅懷笑。
皇次子名朱載壦(音同熏),正德二年出生,同樣是九歲,生母為昭妃,也就是梅懷顏。
隨後朱厚照迎來兩個女兒,大女兒起名秀玉,生母為沈淑妃,二女兒名為秀榮,便是夏皇后所生的那個公主。
再後面是皇三子,起名載垚(音同搖),有山高的意思,他是正德六年由陳賢妃所生,現在才剛五歲。
皇四子朱載基,正德七年出生,生母為順妃。
敬妃葵兒也給皇帝生了子嗣,不過是個女兒,才剛剛兩歲。
這個格局,基本上可以保證正德之後的皇位傳承無憂。
不過結構不太合理。
梅可甲雖然現在是伯爵,但是商人之家出生,皇長子、皇次子的母親還是他的妾室所出。在講究地位的年頭,載垨和載壦天生就矮了一截。
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並不以朱厚照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皇四子的母妃順妃是個蒙古人,所以他是想都不要想。
剩余皇三子載垚,他的出身沒什麽缺點,但也沒什麽亮點,母妃賢妃在后宮之中雖然為皇帝所喜,但畢竟不是皇后,更不是貴妃。
現在皇帝還年輕,妃嬪們也年輕,等到今後年老色衰會不會有今日這樣的地位還說不好呢。
朱厚照也不知道要說什麽,天下的幸運的事,總不能被他一個人佔盡了吧?
朱元璋的兒子倒是結構很合理,一個大哥地位、能力無人能夠挑戰,格局穩定的很,結果最後還比朱元璋早亡呢。
所以這種結果沒什麽好抱怨,接受、然後再想辦法吧。
“……監國的皇子,你們以為誰更合適?”
皇子們都不大,所以實際上的事情肯定是內閣決定。但不要說九歲了,就是三歲,也得找個皇子在上面坐著。
楊一清回稟,“臣以為當令皇長子監國。”
“為何?”
“不偏不倚,方正公道。”
朱厚照明白,既然沒嫡,那就是長,常規做法,中庸之道吧。
“嗯。”他點點頭,隨後摸了摸鼻子像是有些不好意思,君臣相得將近十年,有些話,他也是願意這兩個親近之臣說的。
“兩位閣老要體諒朕。永謝布亦不剌去年和今年都上了同樣的話,火篩回到草原以後一直在積攢力量,朕原想正德八年就去進剿,現在又拖了兩年,再拖不得了。”
“陛下言重,臣惶恐。”
“誒,不必如此。咱們君臣之間聊聊嘛。朕知道,有些禦史言官不斷的說朕是好大喜功,這一點呢,朕認一半。”皇帝搖晃著腦袋,一副不佔理犯錯、但是還厚臉皮的樣子,“可話說回來,不喜功的皇帝那還有什麽志氣和志向?你們希望朕毫無鬥志,回到后宮夜夜飲酒作樂?朕就是要開疆拓土、遠邁漢唐這份功。有什麽不行?
至於他們說的第二個詞窮兵黷武,這朕不認,說什麽也不認。”
說著還繼續強調:“而且今天不認,以後也不會認。朕登基十年了,軍屯籽粒長到了八百萬石吧?鹽稅今年上得了千萬兩吧?整個國家的歲入從不足三千萬石,連續躍了四個台階,已經到了七千余萬石,而且少了邊疆軍餉開支,國庫現在每年都結余,甚至還給官員漲了薪俸,京城多蓋了六個京倉,糧食還是滿得往外溢。
有人說這是紅薯的功勞。嘿嘿,紅薯還不是朕力主推廣的?這要是還算窮兵黷武,那他們得翻翻史書,看看哪個打仗的帝王還做得比朕好!”
朱厚照插著腰,多少有些犯起了牛脾氣。
反正他不管,這次再不收拾收拾蒙古人,以後拖下去更麻煩。他本來就有嘉靖年間,土默特部落首領俺答又進犯中原記憶。
楊一清也知道這次和先前不一樣,皇帝總是有出兵的衝動,像當初要打哈密,那次他聽勸了,正德八年時考慮了太子尚缺的因素也聽勸了,可幾次三番的……看來這次是真的阻止不了了。
其實他當內閣首揆,從來都不會不管不顧的反對用兵,而且國家的形勢一片大好,哪裡就到了蒙古人做大的程度。
正德七年,王守仁坐鎮,指揮帳下一眾部將對蒙古部落采取了擾、襲、驅的堅決打擊。西北方向,關西七衛不成軍,靖虜伯周尚文便派遣馬榮領兩衛精銳騎兵駐在哈密,瞪著眼睛看忠順王是不是要和土魯番汗國眉來眼去。
這些都是楊一清同意並且力推的。
但這次不同的是:皇帝要親征。
朱厚照也知道很難,畢竟他有個‘偉大的’英宗祖爺爺。不過從正德八年提到現在,大臣的嘴應該是要有所松動了。
楊一清沒辦法,歎氣問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調兵遣將?而且即便陛下今日就下聖旨,大軍開拔,要做好各項準備沒有半年也是不成的。冬季行軍更為不妥,所以只能明年。可陛下明年還要巡視江南呢。”
朱厚照佯裝思考,道:“這不是問題。巡視江南可以等到朕凱旋而歸……喔,要不這樣,朕今年先到江南巡視,待明年春天一切準備妥當以後,直接出發!”
楊一清:(⌒⌒*)
王鏊: ̄皿 ̄。
難怪楊慎這個時候南下打前站去了。
皇帝這些小九九早就計算好了。
說什麽正德十年親征、十一年巡視江南……原來都在這兒等著他們呢。
而且得逞之後還絲毫都不藏著臉上的得意之情,讓他們兩位有些哭笑不得,其實他們君臣很熟悉了,相處的很好,所以也只是腹誹幾句。
皇帝大步邁向自己的禦案,整個人喜形於色,“楊閣老、王閣老,你們可還記得平海伯前段時間上的折子?他說現如今船廠、火炮火槍廠的勢頭都很猛,這些都是大明對外交往的底氣所在,可惜為了降低運輸距離,它們不都在京師,甚至大明水師籌建至今,朕也還沒有檢閱過。所以說無論怎麽講,朕這個皇帝都該去一趟吧?”
皇帝是這樣的語氣,楊一清和王鏊也就不再力阻了,這也是他們這麽多年君臣之間的信任,他們相信正德皇帝從來都不會做出於民有害、於國不利的事。
邊上尤址已經是很熟練的嘿嘿笑了,哪怕心裡知道皇帝在鬼扯,他也是這個表情。
平海伯之前確實有這個折子,不過他記得皇帝當時念出來的句子並非什麽船廠、火炮廠,而是杭州十裡長街,繁盛之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