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好像不該開單章的。
說啥?
emmm,不知道。
不知從何說起,不知從何結束。
隨便講講。
嗯,關於知識封鎖,評論區有人說:清末能生產大炮,能生產機槍,能生產武器,民國也能,民國兵工廠,例如金陵,東北,西北,太原等等,這些不是工業製造嗎?難道沒有圖紙嗎?
是的,有的。
但問題來了,你懂什麽是標準嗎?
你指望處於工業底層狀態的民國工業,自己摸索出一套製圖標準是吧?
清末到民初,再到建國前,哪個行業領域不是受製於人?
清末江南製造局,曾國藩委托容閎在美國紐約向樸得南公司所購買的100余種機器,全部並入江南製造局。
清末福州船政局,1865年,左宗棠讓明德克碑前往歐洲,訂購建設船廠所需的機器和材料。
這裡全有外國影子。
再拿有人舉的例子,民國飛機制造業,是,中杭廠能造飛機,民國51%股份,美國49股份,合著技術來自中國的是吧?
還有,空氣動力學在三十年代是一個全新的學科,飛機設計也是,在二戰航母尚未大規模展現自己的潛力之前,沒有一腳把戰列艦掃近歷史垃圾桶之前,在後掠翼機型還沒出現之前,航空界並不受重視,這也是為什麽民國早期航空工業能夠發展並建立中杭廠的緣故。
文中所言的知識封鎖,是否提過“除了空氣動力學和飛機設計之外’?
回歸正題。
畫畫誰不會?
遠的不說,近的民國張大千張老一手畫技出神入化。
但製圖標準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學習,誰懂?
民國工業就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技術通用語言,別人藏著圖紙,本身是藏著技術,圖紙給你了,你是能仿製出來。
注意,是仿製。
但是,你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自己的製圖標準,你永遠無法借助這張圖紙上的逆推,弄出屬於自己真正的東西。
工人們只看到了圖紙上的技術,身為學生的方玉和周遠看到的是製圖標準。
還有人說前往日本留學那麽多人,那些大學並沒有阻攔中華學生學習知識。
是啊,確實沒有阻攔,平常不阻止你們搞運動集會,風頭緊還讓你們過來避難,把你們招待好了,學成回去好搞事,風頭過了繼續搞事。
我不否認去日本留學的正面意義,畢竟很多人都去過,如今我能在這裡敲鍵盤,得益於這裡面的很多人,我非常感激和敬重,但是,我們不應該忽略一件事情的另外一面。
而知識封鎖本質上是什麽?
封鎖道路。
機械領域封鎖製圖標準,化學領域封鎖技術設備。
你民國是有飛機,飛機性能如何我就不提了,你民國是有大炮,是有鋼鐵產業,那又如何?
比得上我?
我鋼鐵年產量幾百個W,我鋼鐵年產量上千個W,我有完整且可自主升級發展的工業基礎,你呢?
在我面前,你就是案板上的肉。
知識封鎖這個詞語起源於現代,一篇文章叫知識封鎖、能力隔離、戰略俘獲與低端鎖定效應形成實證研究。
這是靈感來源之一。
裡面講解的內容很真實,知識封鎖、能力隔離和戰略俘獲對低端鎖定效應形成的影響,結果顯示:
知識封鎖導致技術升級能力缺失,從而形成低端鎖定效應;
市場隔離致使市場升級能力缺失,進而形成低端鎖定效應;
戰略俘獲引致升級意願缺失,繼而形成低端鎖定效應。
什麽意思?
鎖死你這個國家。
還冷戰思維套用三十年代,摻雜私貨,不寫我自己的東西,合著我是來寫史書的是吧?
告訴有些人,西方亡我之心從未斷絕,日本吞噬中華之念至今長存。
沒有北方的那場十月革命,我現在有可能還在工廠裡乾著007呢,一個月一天不休,一年下來只能夠個溫飽。
至於有的說的侯德榜,正巧了,emmm,這裡劇透一下,設定是,知識封鎖起源於甲午,嚴格於侯德榜,高潮於1933年,緩解於蘇援,結束於二戰末。
然後,一種令很多人熟悉,但對當時來說極為嶄新的技術封鎖道路來了。
站在五十年代看,以前叫快刀子殺人,現在叫軟刀子割肉。
站在三十年代看,以後叫軟刀子割肉,現在叫快刀子殺人。
站在我這個年代看,只能感慨一句:“歷史啊……”
最後提一下,有人說西行漫記上有第一套製圖標準,我說一下,西行漫記發表時間是1937年10月,現在文章時間看好了——1937年2月23日星期二下午一點二十五。
呼,說完了,果然,的確不該開單章的,一下子寫了一千多,再寫點又是一章了。
看到這裡,求個票吧,推薦票來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