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此書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代地,濃濃的煙塵和隆隆的馬蹄聲在這片土地上向著遠處彌漫,高舉著秦國黑龍旗的秦軍騎兵橫行無忌,繞過了雁門山和夏屋山的險峻山道,一路攻克先俞、藿人,一路向北進軍,攻克了平陰、平邑、安陽三城,勢不可擋。
而後,這支騎軍沒有西進雁門郡,選擇來南下代城,代郡的郡治就被這支輕裝簡行的騎軍攻克。
倒不是秦軍強到騎兵下馬都可以輕松攻克趙國的城池了,而是因為代地實在是沒人了。
李牧幾乎將代地三郡的兵馬全部南調,整個雲中郡、雁門郡和代郡之中的守軍,就只剩下兩萬代地邊軍。
若非代人民風彪悍,百姓在李牧構築的防禦體系下會自發組成鄉勇維護治安,且匈奴、林胡和樓煩被李牧重創不敢南下牧馬,否則代地三郡早就大亂了。
而即便是李牧留在代地的那兩萬代地邊軍,也並非什麽精銳,且大多集中在距離林胡、匈奴和樓煩接壤的關隘、要塞以及城邑之中,對於腹地的那些城邑根本沒有代地邊軍駐扎,即便是抵抗最強的代城也只有數百鄉勇抵抗罷了。
然而,攻下代郡容易,要治理代郡卻是一件難事,尤其是當代郡面臨一場糧荒的時候。
代城,張機進入代郡郡守的府衙,閱覽著裡面記錄著代郡府庫的竹簡,越看張機的臉色越難看。
一旁的兵長史楊樛和行軍主簿程邈的臉色也很難看,原以為李牧不在,代郡郡守就趁機貪汙糧秣,結果核對完帳本,三人發現代郡是真的沒有存糧了!
上一次收獲的粟米基本上都被送入軍營,補充到代地三郡的邊疆和隨李牧南下的代地邊軍之中。
原本這種情況是沒什麽的,影響不到代地三郡的民生,然而代地人口稀薄,土地卻廣袤無比,地廣人稀的代地青壯近乎全部被充入軍中,原本可以半屯半軍的代地邊軍無法進行勞作,使得代地百姓耽誤了播種,根本無法將田地全部種滿,以至於九月剛剛收獲的粟米只有上半年的三分之一。
代郡本就是代地主要的產量之地,但這點糧食連代郡百姓都未必養得活,可想而知蠻荒的雲中郡和雁門郡又是何種情況。
張機來回踱步,楊樛和程邈二人也是垂首思索著對策。
秦國的糧食是絕對充足的,但是運輸實在太困難了。
光是六萬步卒和四萬騎卒人吃馬嚼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呂不韋能供應這支北路秦軍的糧食供給已經很艱難了,若換了李斯、隗狀、王綰等人也做不到呂不韋這個地步。
呂不韋雖然名義上降了半級,從權勢滔天的相邦變成了右相,但威望不減,從後勤運輸路線的選擇到護衛之人的選擇,都是由呂不韋一人拍板,不容任何人質疑更改。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人看見呂不韋被降了半級以後,又離開鹹陽前往屯留負責大軍後勤,根本沒有一國之相的模樣,竟然認為那是嬴政想對呂不韋動手的政治信號。
而那些人,幾乎都是從前與呂不韋結怨之人,於是不約而同且不知死活地選擇了主動挑釁。
至於結果嘛,呂不韋不僅沒有動手,甚至沒有給任何人寫信,他連這件事都不知道,一心埋首案前調配三路秦軍的補給。
是司空馬等曾出身相邦府的舊臣或是李斯等曾受過呂不韋恩惠的人,直接將那些人一頓收拾,被李斯這個廷尉判了流徙、斬首、腰斬等重罪,全家沒籍為奴者更是比比皆是。
直到李斯等人摁死了那些螞蚱以後,呂不韋才宛若後知後覺般,讓身邊的家老回了一趟鹹陽,在鹹陽城最為繁華熱鬧的街道,立起了一道兩丈余高的木板牆,從街頭延伸至街尾,足足兩箭之地長。
木板上懸掛著一幅幅縫製在一起的絲絹,從兩丈多高的大板頂端直至離地三尺處,匹練垂空,壯觀之至。
最東邊第一幅絲絹上,釘著四個鬥大的銅字——《呂氏春秋》。銅字下立著一方本色大木板,板上紅字大書:呂氏春秋求天下斧正,改一字者賞千金!
一幅幅絲絹向西順次排開,上面寫滿了工整清晰的拳頭大字。茫茫白牆下,每隔三丈余擺有一張特大書案,案上整齊排列著筆墨紙硯,每張桌案前都站著兩名衣著華貴的士子,不斷地高聲呼喊著。
“吾乃陽翟侯門客,專一督察正誤之功!大著求錯,如商君徙木立信!此書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鹹陽也不乏有試圖以此謀取千金乃至數萬金的人,然而大部分人不是明白人情世故,便是攝於呂不韋的威嚴,根本不敢提出任何修改意見。
當然也有人提出了,卻被一眾士子否決了修改意見,任何修改後不如原文,被數百士子和上千門客齊聲喝退。
而自這天以後,呂不韋的威名再一次在天下間響起,而《呂氏春秋》的“一字千金”之名也隨之打響,就連荀夫子都極為推崇此書,稱“《呂氏春秋》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匯諸子百家各派之精,亙古未有之奇書也”,又稱讚呂不韋“兼儒墨,合名法,可自成一家矣”。
世人雖有人與荀夫子理念不同,但對荀夫子都保留著敬意,再者呂不韋的確融匯了諸子百家的部分精華編撰成書,若否定這本書和呂不韋的才能,那便是否定了諸子百家自身,故而諸子百家也認可了呂不韋自成一家的身份,稱其為“雜家”。
當然,無論呂不韋如何蹦躂,雜家也只有他一人,雜家的學說也不可能延續下去,對於諸子百家根本沒有什麽威脅,不如成人之美,也落得一場善緣。
而威望再次衝上頂峰的呂不韋所下達的各條政令也無人敢陽奉陰違,畢竟如今的呂不韋也是“諸子”之一了,得罪不起。
從前的呂不韋最多是在廟堂上結束對手的政治生涯或者是在物理和生理上結束對方的存活生涯,如今的這自成一家的地位還能在江湖上徹底封殺一個人的名望,哪怕是與呂不韋有舊怨的官員也根本不好對呂不韋的政令有絲毫耽擱,仿佛呂不韋的每條命令都是個燙手的山芋,恨不得趕緊執行完扔給下一級的官吏。
也正是如此,這一次秦軍伐趙完完全全沒有任何人敢貪汙克扣糧餉,就仿佛是法家門徒心中至清的理想之國出現在了人間一般,使得呂不韋的名望再一次達到了新的巔峰。
不過,呂不韋也很果斷地將一切原因都甩給了嬴政。
聖君當有賢臣輔佐,有賢臣的原因首先是因為聖君的存在,所以秦王才是真正的聖君,而秦國才是應該一統天下之國。
(2283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