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851章 九王出京
  第851章 九王出京
  東宮。

  權檢校黃門侍郎仍兼修國史,兼太子右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一襲緋袍,正在跟太子匯報。

  “殿下,政事堂諸相公奏請二月為殿下加冠,聖人已經畫可。”

  “還有中書按聖意草詔,殿下冠禮後,皇弟荊王、漢王、徐王、韓王、彭王、鄭王等六王,還有皇子吳王、齊王、蜀王,此九王將出京之國。”

  承乾放下手裡的資治通鑒,“魏王不之國?”

  “聽說陛下特旨讓魏王留京陪伴皇后,暫不就藩。”

  即將就藩的九王,年紀最大的十六,最小的十二。六皇弟荊王元景拜荊州都督、七皇弟漢王元昌拜梁州都督,十皇弟徐王元禮拜徐州都督,十一皇弟元嘉拜潞州都督,
  十二皇弟彭王元則拜遂州都督,十三皇弟鄭王元懿拜鄭州都督。

  三皇子吳王李恪拜安州都督,五皇子齊王李祐拜齊州都督,六皇子蜀王李愔拜益州都督。

  因李祐拜齊州都督,世封齊州刺史,秦瓊改世封登州刺史。

  “九王二月後就都離京之國?”

  “嗯,中書已經草詔。”

  承乾沉默著,但臉上並沒有表現的多不滿,雖然內心確實有些不滿,主要就是針對李泰的,

  現在皇弟皇子中年滿十二歲的,除了他這個太子,就只有李泰還會留京了。

  這獨一份的特殊,讓他很不滿。

  皇帝連十二歲的皇弟皇子都要趕到封地去,偏就要留十四歲的李泰在京,當然李泰畢竟是嫡皇子,長孫皇后如今身體不好,留在身邊也說的過去,可承乾還是心裡很不舒服。

  只是現在他知道把心事藏起來。

  “武公還沒有來信嗎?”許敬宗問。

  如今的許敬宗雖然代檢校黃門侍郎,離宰相又近一步,距離政事堂真的只差了一步之遙,又還兼了東宮的右庶子,許的仕途是非常高光的時刻,但他也清楚,如今有這成就,最主要的不是他出身高陽許氏名門,也不是他曾經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而是他很早就成了武懷玉的心腹,也跟著成了東宮太子黨,
  他可是記得很清楚,當年皇帝接連三貶,把他從長安貶到江州潯陽做縣丞,若沒有武懷玉後來幫忙,他可能就被人遺忘在那江南小城了。

  他許敬宗的前途是跟武懷玉,跟太子綁定在一起的。

  威脅到太子的魏王李泰,自然也成了他的敵人。

  他在等武懷玉的反擊手段,

  他相信武懷玉肯定要反製李泰的手段,
  可是一直沒有消息,
  許敬宗是知道皇帝與懷玉之間有一條特別驛信通道的,甚至能夠保證三五天就能從長安把信送到廣州,有時七天君臣就能交換一次密信了。

  而承乾也得到皇帝許可,讓他借用這通道與老師往來書信。

  “新年後,老師來過幾次書信,但隻字未提到世封刺史的事,更沒提過魏王的事。”承乾如實道。

  “也許是滋事體大,武公不放心書信往來,可能會派親信直接來京面談。”

  “也許吧,但我覺得木已成舟,只怕事情已無轉圜余地了。”

  皇帝的旨意又豈能朝令夕改。

  許敬宗想想好像也是這麽個道理,但他不是很相信武懷玉的本事,那是個有著力挽狂瀾能力的人,

  “對了,今日我還聽到一個消息,荊王因裴寂之死,傳言他欲休妻另娶,荊王相中了宰相蕭瑀第五女,”

  承乾對這瓜有點興趣。

  最近裴寂召回朝路上病逝的消息,在長安還是引起了一番熱議的,畢竟那位可是武德天子的好兄弟,武德朝第一重臣,
    大家都相信他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侯君集殺死的,而侯君集與裴寂又沒私仇,肯定還是替皇帝動的手。

  貞觀天子跟裴寂的恩怨情仇誰不知曉啊。

  所以這事雖無證據,但陰謀論就是這麽深得眾人相信,連承乾私底下都覺得裴寂就是被皇帝讓侯君集殺掉的,

  一了百了,省的記掛。

  當初裴寂那麽得太上皇恩寵,便為六皇子元景,訂下老夥計裴寂的女兒為妻。只是誰能想到,後來玄武門之變,太上皇退位,裴寂也沒挺幾年,一貶再貶,先是回老家,後來又流放靜州,

  在靜州還遇到山獠作亂,好不容易平定叛亂,召還朝中,結果半路又死了。

  死了倒也還好,皇帝念其舊情,追贈了官爵。

  可十六歲的荊王元景坐不住了,特別是長安那個流言滿天飛,他覺得很惶恐,於是要悔婚,

  說是休妻,其實還沒正式完婚呢。

  畢竟荊王今年才十六,裴氏還年輕幾歲。

  本來過兩年完婚的,現在裴寂一死,裴氏起碼要守孝三年,荊王這年紀倒等的,可裴家失勢,荊王卻想趁機悔婚,

  他甚至連新人都選好了,蕭瑀的五女兒。

  今年十五歲,年紀剛好。

  而且蕭瑀還是宰相,蘭陵蕭家又是名門。

  蕭家當年還在荊州建立西梁朝呢,他即將去荊州鎮守,甚至以後世襲荊州刺史,跟蕭家聯姻,那是極好的。

  “我這六皇叔倒是劃算打的好,算盤響的我這東宮都能聽到了,”

  許敬宗也點頭,荊王雖年輕,但確實腦子好,膽子也大,這個時候悔婚裴氏還是會有一定負擔的,但人家就是敢這麽做。

  “蕭相會答應嗎?”

  “不好說,有傳聞說蕭相其實是打算明年送這女兒出家的,”

  長安人都知道,蕭瑀崇佛,而且非常尊崇,這可以說是他們蕭家的傳統,一直以來都崇佛。

  還在隋朝做國舅的時候,蕭瑀就曾把兩個女兒奉獻佛門為比丘尼,其中大女兒獻給佛門的時候,才三歲,那可是他的長女,便是法樂法師。次女是養到十三歲時出的家,法號法願,但這女兒他很小的時候,就許諾將來要出家的。

  第五個女兒,也就是荊王看上的這個,蕭瑀打算明年送出家。

  蕭瑀不僅送了兩個女兒出家了,甚至還送了一個兒子出家,他曾經跟皇帝李世民爭吵的時候,甚至氣急了喊著自己也要出家去當和尚。李世民一氣之下也同意了,結果事後蕭瑀又反悔了,把李世民氣的啊,破口大罵他反覆。

  蕭瑀僅在貞觀朝,就在宰相位子上幾拜幾罷,但仍還是朝中大佬這一,元景倒是眼光挺好。

  “其實有傳聞,荊王其實首選武家女,只是周國公和晉國公都沒有合適年齡的女兒才做罷。”

  “我這六皇叔挺有意思的,右庶子,你說我們能不能跟他親近親近?”

  許敬宗想了想,李元景是六皇弟,也是如今皇弟中年紀最大的,人聰明有魄力,而且即將就藩之國,出鎮荊州。荊州是山南重鎮,距離長安也近,
  跟這位六皇叔打好關系,倒也不失為一個強力外援。

  “可以試試,但一定要小心謹慎,畢竟他是藩王,過則容易引起猜忌。”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